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书评 选集-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啻是在叙述一部历史,还是在唱一首隽永的歌!

作者是一位记者,记者写文章,便有其敏锐性,而且交待前因后果,
故事性很强。但记者有一个毛病:捉到风便是雨,下笔千言,一漂数里,
很少做精细的验证。《帝国斜阳》却摆脱了这个通病,因为作者不仅是
新闻记者,还是个历史学行家,在剑桥接受过正规的历史学教育。写书
之前:他带领一个小组,走访了许多当时当事的见证人,做下许多记录,
编制了一部电视片;接着,他按写历史的规范写下这部书,既使用了许
多档案文件,又使用采访中的记录,其学术价值已不同一般,而其记者
的笔触又使全书呵然一气,读起来十分生动,成为近年中英帝国史研究
的一部杰作。

由英国人来写英帝国的消亡史,给人以一种特别的感觉。曾几何时,
那小小的英伦三岛竟成为偌大世界的中心,几度辉煌,几度雄风。它凭
藉着首先叩开现代文明大门的领先权,在几百年中俯仰乾坤,雄踞世界,
把触角伸向全球各地。在涉足海外的过程中,英国人为世界文明的发展
确曾作出过许多贡献,达尔文就是在一艘海军考察船上环游世界,而滋
生出生物进化论的最初萌想的;“海盗”德雷克、库克船长、斯皮克和
利文斯敦这些名字,则将永久镌刻在美洲、澳洲和非洲自然地理的发现
史上。即便在文学的辉煌殿堂里,我们也看到海外扩张带给文学家的突
发灵感,《格利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这些名著,岂不就是英国
人开拓海外的真实写照!当然,英国人到海外,首先不是去做科学研究,
或酝酿构思新奇小说的;他们首先是去开拓市场,扩展贸易。生意做得
顺手他们就做生意;生意不顺手,便动用坚船利炮,连打带吓,把一块
块古老的土地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到20 世纪开始时,英国人竟可
对着那张巨大的世界地图,得意地欣赏那连成一片的“粉红色”——英
帝国的标记,在那张地图上,除了海洋的蓝色,粉红就是最大的色块!

商船加炮舰,这正是英帝国创业的基础。许多英国人讳言这一点,
特别是英帝国的史学家,他们在歌颂帝国的辉煌与光荣时,往往不谈帝
国的来源。丘吉尔写《英语国家史略》时,当然不提商船加炮舰;'1'马
里欧特赞颂“英国海员的熟练技术和吃苦耐劳”,正因为如此,“不列
颠帝国和帝国商业”才得以发展。'2'但这种说法和我们掌握的事实不符,
比如香港,英国人占领香港,靠的是商船和炮舰,而不是“英国海员的
熟练技术”,对中国人来说,这几乎是无人不晓的史实。但在英国人写
的历史书上,却很少提及鸦片战争,仿佛根本就没有那回事。我问过英
国历史学家为什么是这样?回答是:“哦,这样的事太多了,我国历史
上有过许多类似的小冲突,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

一场决定着中华民族生存权利的战争,对英帝国来说,就是这样一


场小冲突!

但《帝国斜阳》的作者却坦言帝国的基础是武力,他开宗明义在序
言中说:

英国人不常用屠杀一词称呼其殖民政府的行动,通常所用的委

婉说法是“讨伐”。一艘炮艇或一支军队会拜访一位异己分子领袖

的家乡或城镇,然后消灭他、他的追随者和毁坏他们的家园。。。

各个帝国在受到挑战时表明它们都是老虎,它们以此而维持安宁。

单凭这几句话,就足以使我们想起鸦片战争,想起英法联军,想起
庚子赔款,想起沙基惨案了。。其实,《帝国斜阳》的每一章都在陈述
同一个事实:每一个殖民地都是靠武力取得的,无论是印度,还是埃及,
是肯尼亚、还是黄金海岸,英国的势力总是商船先行,炮舰跟上,没有
武力,就不会有任何一块英国殖民地!

这本不该有什么问题,人类历史上哪一个帝国不是靠武力建立的?
亚历山大建立帝国,靠的是武力;罗马军团建立帝国,靠的是武力;秦
王赢政消灭六国,靠的是武力;成吉思汗横扫欧亚,靠的也是武力。。
但英帝国却有两个特别之处把这条简单的定理搅糊涂了,这两个特别之
处,一是法治,二是自治。

英国是个法治国家,光荣革命以后,法的地位高于任何人。英国殖
民地多数是在光荣革命以后取得的,母国的制度被带到殖民地,法的治
理从一开始就很牢固。比如说,帝国在印度的基业是克莱武带领他的军
队建立的,但一旦基业奠定,克莱武就受到英国议会的弹劾,说他在印
度滥施职权。'3'亚丁是海军中校海恩斯率领一支海陆军混合支队用武力
夺取的,但是当海恩斯“把亚丁当作他的私人领地来统治”了15 年之后,
他受到控告,并被关进监狱。'4'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事例:法大于个
人,不允许个人有太大的权力。这些事例说明,在英国殖民地,英国的
统治虽说至高无上,但每一个殖民者在行动上却受到限制,并不可以为
所欲为。超过一定限度,即便他身居高位,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意
味着,殖民地“土著人”有可能在英国法律的范围内行事,只要他们不
危及英国统治的最高权威就行。当然这不是说被统治的殖民地人有与殖
民者同等的法律地位,但的确意味着他们得到了某种形式的法律保障,
可以在法律的限度内解决许多问题。英国人将自己的法治传统引伸到殖
民地,对稳定殖民地秩序确实起到了作用。

英国又是个自治的国家,各地区都有自治的权利。自治的传统带到
殖民地,就不仅在殖民地形成自治机关,如参事会、立法院等等,作为
“民选”的机构分享总督的权力;而且对“土著”也采用一种特别的治
理方法,即保留“土著人”许多原有的社会结构,让他们“自己管理自
己”。关于这一点,《帝国斜阳》中对黄金海岸的描写很有典型性,它
说:“英国的干预仅限于禁止奴隶贸易,不准用活人祭祀、保障商人的
旅途安全等。除此之外,他们就让非洲居民自行其是,出了问题,才用
海军大炮或陆军远征队去捣毁一个叛乱的首都,以图匡正流弊。”英国
人对这种方法从来就很有信心,因为他们知道:

“无论发生什么事,

我们有枪,他们却没有。”'5' 
所以他们不怕,这里当然又是武力。不过这是一种“间接统治制”,与


其他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有明显不同。在这种制度下,殖民地原有的社
会结构在“土著”人中间保留下来,传统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没有发生
变化,只是在这种关系之上,又加上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太上皇”。
这样,在马来西亚,小邦苏丹的权势被保存下来;在印度,邦国王公们
仍然有昔日威风;在非洲,部落酋长仍可行使他们的权力;在伊朗和埃
及,国王们依然当他们的国王。在“间接统治制”下,原来的统治者实
际上要和新来的殖民者共同分担责任——做好了不是他们的功劳,做坏
了则一定有他们的罪过。这真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办法,英国人免去了许
多与“土著”老百姓直接打交道的烦恼,大多数“统治”的责任都交给
原来的统治者去费神了,英国人只要在必要时显示一下“讨伐”的威力,
就可以维持帝国的统治。

以上这些原因,就使英国的殖民统治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来说,要
显得温和一些,而且比较合乎情理。依靠“法治”和“间接统治制”,
英国人直接动用武力的场合就大大减少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不需要武力;英帝国的基础仍然是武力。
从《帝国斜阳》告诉我们的十个故事中,我们仍然处处看到武力的使用;
即使在不使用武力的时候,武力还是作为一个后盾存在着。而当驻地军
团的士兵最后一次从总督府的旗杆上降下英国国旗,英军不再作为该地
的防卫力量和治安力量存在时,英国在这个地区的殖民统治也就结束
了。请看《帝国斜阳》的每一章——哪一章不以英国军队的撤出为终结!

因此,《帝国斜阳》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是很清醒的:英帝
国的基础是武力。

由此出发,其必然的推论就应当是:当帝国丧失其武力时,帝国也
就丧失了自己。作者的结论正是这样。不过作者是这样来看待帝国丧失
其武力的,他说,是帝国自己放弃了武力:“一大批数量不断增加的英
国公众不愿听到有人告诉他们,说英国的盟国对屠杀负有责任,更不愿
听说英国本身的公职人员也对屠杀负有责任”,他们的道德负罪感使他
们越来越痛恨使用武力,以至当戴尔将军1919 年在印度制造了阿姆利则
惨案,死379 人,伤1500 人时,英国人的良心发现复苏了。“最强大的
国家的领导人勉强公开承认应对屠杀事件负责,他们表现出的这种道德
上的敏感。。终于使帝国走上了末路。”'6' 

我们不否认道德标准的变化是英国放弃殖民地的一个重要因素。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在道德观念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权”的
概念变得很深入,社会的宽容度越来越大,个人对自身生存方式的选择
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民族的自决权,作为人权的延伸,就更应
该受到尊重。在这种背景下发生所有殖民帝国的大崩溃,自然有其思想
渊源:从宗主国方面说,道德的信念已不允许它继续否定其他民族独立
生存的权利,而以武力维持帝国,当然会受到一个开放社会自由信念的
良心谴责。美国在越南的战争曾受到本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而那场战争
还不是为维护一个“帝国”;英帝国在海外的统治,特别是当它必须用
武力来维持时,又如何能在道德的责备面前站住脚?

但英帝国的灭亡还有其他原因,正是在这一点上,《帝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