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聚焦南极-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船身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乳白色高耸的船楼,在蓝天的映衬下给人以净洁娇美之感。    
    总吨位为14400吨的“雪龙”号,其不寻常性不在于它在17.5节的速度下,燃油的续航能力达到8000英里。也不在于它的经济航速可达14000英里,干货存储的自持力90天,淡水存储可用于航行50天。可以不客气地说,在中国,远洋货轮中多具备这样的能力,有的还大大超过它。“雪龙”号格外特别之处,是它在每小时1.5节速度上,能够咔咔地连续破一米厚的当年冰。如果换算一下,一节为1.85公里,1.5节就是2.775公里。人们千万不可小看这样的速度,讥笑它慢如牛步。就凭着如此冰区航速,我南极考察队员完全可以扬眉吐气地站在“雪龙”号上,傲视南极沿海茫茫的冰原,向着隆起的南极大陆岸边趋近。可以说,自从有了它,昔日我国进军极地的重重困难得到了改写。    
    1985年2月,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一个名为乔治王鸟上崛起时,新闻传媒报回它所处的纬度是南纬62度12分59秒。经度为西经58度57分52秒。有人曾就此询问,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500多人的队伍,以“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两艘万吨轮的规模,中国为什么不把考察站建在南极圈以内?那怕是建在狭长的南极半岛末端!或者像1988年那样,考察船从美丽的青岛启航,穿过太平洋,直奔南极大陆?稍具南极常识的人都知道,考察站越是靠近地理南极点,南极特征就越为明显。自然,这会十分有利于科学考察。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也许还不大清楚,“向阳红10号”和海军“J121”号打捞救生船,虽然在汪洋肆恣的大海中晃若蛟龙,但却没有任何抗冰能力。还有,如果不是几亿年前地壳板块的游离,过大地拉长了中国至南极的距离,而是像智利和阿根廷距南极那样近,中国要想在乔治王岛上有所作为,驾驶着小小的旅游船也是可以办得到的。在乔治王岛上建立长城站,是当时中国没有抗冰船、也没有破冰船的最佳选择。    
    运筹帷幄的中国南极决策者们,在长城站刚刚建立不久,就把目光就瞄向了南极大陆,准备在那里一展雄姿——建立中国南极中山站。要把这个计划变为现实,首要的是要有能在冰区航行的船。当他们得知,拥有抗冰船也能冲开浮水,再沿着冰隙靠近南极大陆,从而实现建站愿望时,决计买一艘价格远比破冰船低得多的抗冰船。限于资金,后又变通为买一艘旧的抗冰船。就这样,北欧芬兰劳鸟船厂于是1972年制造的原叫“里尔”号的抗冰货船,1985年9月4日易主我国。开回中国后,经对部分货舱进行改造,加设了实验室、医疗室、考察队员住舱,从此便摇身一变,成了当时中国惟一的南极抗冰船,并更名为“极地”号。    
    当“雪龙”号还不能做到当年购来当年投入使用,为让“极地”号再度远征南极,从1993年10月19日起,上海沪东造船厂对它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体检”和“治疗”。在船体腐蚀方面,进坞测厚700多个点,结果表明测厚区域腐蚀一般,其中有四块钢板腐蚀超过LR船级社外板腐蚀极限15%的标准。修船人员已将艏尖舱、深舱内个别局缺陷修理。主机部分调换了四个底座螺栓。更换了四台副机伺服马达。还解决了某些地方油路堵塞和漏油问题。    
    从外观上看,“极地”号老化是明显的。我在这艘船上体察到,船体的一些小铁件,锈蚀得碰一碰都会掉渣,再用手使劲扳动,如同干树杈,咯嘣一声,折断了。船外的楼梯踏板,用脚狠狠踹几下,黑红黑红的氧化铁便一片片蹦起。这就是长152.4米、宽20米的“极地”号,已步入垂暮之年。阴差阳错,1993年底和1994年初,船员们没有驱动它再赴南极。中国十年轰轰烈烈的南极考察,在派船远征上第一次出现了断挡。前往南极大陆的以阎寿先为队长的中国第十次南极考察队,只好从北京乘飞机到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再由此乘澳船横渡咆哮西风带前往中山站。九次队的越冬队员也只能搭乘外国考察船离开南极回国。    
    在中国航海史上,“极地”号完全可以作为一艘功勋船载入史册,因为它开创了中国几项航海纪录。在1976——1987年,它首次载着中国人作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环球旅行。继而于1988年,它又作为中国的第一艘船只,闯入南极陆缘冰区,为中国南极中山站在南极大陆的崛起作出了难以忘却的贡献。    
    不过,“极地”号首闯南极冰区的航行是艰难的。它伤迹累累,瘢迹重重,再好不过的证明了南极冰区的严酷。还因为它能力有限,记不得有多少次,考察队员勉为其难地驱动着它,一次又一次陷入了无奈。    
    那是1988年12月20日,首次进入南极浮冰区的“极地”号正驶向普里兹湾,试图冲破浮冰,向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靠近。中山站的预选站址就在拉斯曼丘陵上。这里的浮冰多为荷叶状,每块浮冰十多米或二十多平方米大小不等。形如北京历史博物馆般的平顶大冰山,突兀在浮冰区上,放眼望去,总共有六七座。船员开动“极地”号畅行着。在船体的冲击下,小块浮冰不得不滑向一边。大块的浮冰或被劈开,或咬着船随船击水前行。当前面再遇到浮冰,立刻咔地一声,被同族撞得粉碎。尽管南极寒意浓浓,队友们仍不时伏身船头下望,看大自然凝铸的坚冰,是怎样在威武的抗冰船前屈服、滚动、破碎、流散。冰山,被一座座甩在后面;航迹,在缓缓地向前延伸。当时,没有谁不为我们拥有“极地”号感到骄傲。但好景不长,“极地”号冰区航行不到一天,就传来了坏消息:船艏被撞坏。大家不约而同地到船头察看,船艏左侧水线处,果然凹了进去,约有一个直径70多厘米的洞,一堆白白的冰屑被裹在里面,如同棉絮。    
    此时还望不到南极大陆,说明考察船仍行驶在普里兹湾的外缘。茫茫无际的冰区,星罗棋布的冰山,考察船陷入陌路荆途。虽然没有人担心“极地”号因其破损会沉没。,船上人都知道,它是双层舱结构,外层损坏,内层仍会成为一道屏障,阻止海水渗入舱内。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即它的抗冰能力会大大减弱。    
    为不使船洞进一步撕大,船速明显地减慢了,慢的如同蜗牛行走。待船驶过远海浮冰区,到了能看到南极大陆的陆缘冰区,困境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依然寸步难行。距陆岸三四海里宽的地方,这里的冰结成一片,冰厚2米左右。历史出现了轮回,百多年前的詹姆·库克船长,初到南极陆缘冰区,也是受其阻隔,望见南极大陆而不能近前。当然,这怨不得“极地”号的无能,它的抗冰能力是有限的,只适于浮冰占海区的四——六成航行,而且必须是当年冰。后来,“极地”号能够靠近陆岸,也是得益于太阳的强烈光照,海浪的反复涌动,以及海风将离散的浮冰吹向远海。    
    在南极,我有幸多次接触外国的破冰船,当时真可谓感慨万千。一次我看到,有几座三四层楼高的小冰山,在海浪和大风的作用下,浮动中挡住了运输艇前进的航路,这时,某国破冰船依靠自身强大的动力和坚硬的船身,竟然慢慢地把船艏贴到冰山,然后开足马力,将冰山推向一边,保证了小艇运行。我们的“极地”号呢?有一次遇到冰山坍塌,连系在船边的运输艇都顾不得,开足马力,马上就逃,以至挣断了所系的绳子,差点没把小艇弄翻,将艇上的船员掀进海里。    
    乘坐前苏联的“维塔斯·白令”号破冰船上,更感到“极地”号的无能。当这艘160米长、24米宽的破冰船航行在荷叶冰区,船长谢尔基·萨哈诺夫根本不在乎密度已达100%的浮冰,加大马力,疯狂地向前猛冲,甚至连卡车大小的冰丘也不避让。显然是船的速度太快,冰船一经相撞,宛如刀切西瓜,随着脆雷般的声音响彻海空,冰丘立即炸裂开来。让我们这些随船的中国船员一阵阵感叹,渴望中国拥有自己的破冰船。如今梦已成真。“雪龙”号南北极的航行表明,我们不会再担心船头被浮冰撞出洞,亦不会像躲避恶犬一样,见到冰山就逃之夭夭。恰恰相反,在茫茫的极地冰区,这艘破冰船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一道道蔚兰色的胜利的航迹。


第四部分 从“极地”到“雪龙”第18节 魂断冰海

    假如那三只狗还活在中国南极中山站,伏在地上,前爪使劲地按着鸡骨头,贪婪地用利齿撕咬着;假如它们还快活地摇着尾巴,跟着队友们上山玩耍,这些狗昔日留给我的美好印象还不会几次闯入我的梦中,扰我安眠。    
    因为他们死了。听从中山站回来的队友说,狗死的很悲惨,不堪回首。有的狗被活活吊起勒死,那临死前蹬动四肢的剧烈挣扎和声声哀号,使每位在场的队员心房无不为之震颤,甚至流下热泪。有的狗脖颈部坠着一块石头,被强行牵到冰面上,当它们惶恐地滑向旁边深不见底的冰窟时,还未来得及哀鸣,便扑嗵一声沉入海中,伴着咕噜咕噜声,海面上泛起了几串白色的气泡,这是狗魂断冰海前,留给主人的最后悲泣。    
    主人能够理解狗的哀怨。它们来到这个世间仅有二年多,有对生的强烈渴望;它们从未开罪过主人,相反顺从主人的意愿,以狗的全部忠诚和灵性,给与世隔绝、寂寞难耐的主人带来欢乐。假如狗能说活,它们会问:为何一改往日对它们的亲善和关爱,变得如此心狠手毒?    
    狗怎能知道主人的无奈。1991年,相关的国际南极组织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制定的有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