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开了反而不美。这种意见很难名状,只恐怕人间都没有人知道。
好花看到半开时,可以说是深刻地探究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微妙。
中庸之道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为人们所贬弃。抛弃了中庸,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以极端为革命为美的流行趋势,成为我们人生的“左派幼稚病”。我们不以为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反而把它当作精神补药。
其实,中庸之道并不像我们所批判的那样,鸭子过河随大溜,或是和稀泥的庸俗把戏,它本身所具有的人生智慧,能够对我们人生提供补益。
中庸是一种对人生明智体悟的达观,讲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本性,以及人自己依照这个客观世界的规律去做的准则,这种达观能够使人对功名利禄保持淡泊的态度,乐天知命,带着安然的心情度过一生,同时也融合了自由狂放的发展能使人深切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从接近生活的层次理解,所谓“中庸之道”就意味着进行必要的折中与平衡。我们要吃饭的时候,吃一碗还饿,吃三四碗就撑得难受,而吃两碗正好;要喝水的时候,刚开的水太烫,放了半天的太凉,开后放一会儿的水冷热正好;人造地球卫星的离心力小了,卫星会引落地面,离心力大了会飞向宇宙深处,以既不落地又不飞失为好……
这两碗饭,放一会儿的开水,不大不小的离心力,就是中庸。
简单地说,中庸就是择其两端用其中,处世、待人、接物把握到最恰当的那个“度”,它既不“过”,又不“不及”,是“恰到好处”,“最好”。如: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之道”,是世界观,是方法论,它涵盖着万事万物。
“温而不厉,威而不猛”——这是待人的“中庸”。
“小钓而不钢,戈不射缩”——这是待物的“中庸”。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审美的“中庸”。
“中庸之道”是辨证的,它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是变化的,对立双方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
“中庸”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那条路,“中庸”是不焦不生恰到好处的那种火候。
兴高采烈是生命的花朵在心情缩放,但是却不能太过,因为乐极生悲并不是全无道理,人生绝不应如昙花一现。人生有痛苦,只要没到把我们折磨得形销骨立,就没必要回避,只有痛苦的体会才能让我们懂得快乐的日子,也没有办法回避,我们保能加以融合和协调。
中庸思想的前提是承认物质世界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强调了“和则生物、同则不济”,即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才能成物,如果失去一方,事物便不能成立,它要解决事物在发展常态之下的矛盾,使矛盾的双方关系和谐发展。
西晋时李密所作的“半半歌”,用花要半开酒要半醉的意思表达了人生中的适可而止之妙――
看破浮云过半,
半字受用无边……
饮酒半酣正好,
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颠,
马放半鞭稳便……
这种生活状态,可以给自己以发展的余地,予人以超越的方便。勤勉但不太累,出众但不离群,有追求但不奢望,有成就却不张狂。,它既不缺少向上进取的精神,超越了平庸,既不会咄咄逼人,又不自惭形秽。
从半高处观看,虽然未必能达到无名无利,无荣无辱,无烦无恼的境界,却可以做到平和,稳健,乐天知命,在生活中浑然天成,有下里巴人的趣味,也有“阳春白雪”之高雅,既超凡脱俗,又毫无玄机。
工业文明的发展,慢慢抛弃这种境界。人类凭借科学改变这个星球的经验,潜移默化地使我们坚信自己的能力,时刻准备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走的太远了,太高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走的太快了,太急了,“欲速则不达”。可以说,从半高处观看人生的哲学给了生活最理想的切入点。
德国哲学家尼采诗中说:
别在平原上停留,
也别去爬得太高。
打从半高处观看,
世界显得最美好。
人生在世,我们要有立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但千万莫贪过分之财。我们要正心,正心而修身齐家,但也要怡情,怡情则浪漫潇洒。食不厌精,但当思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穿着宜雅,但须记半丝半缕物力艰难。饭只吃到六分饱,方能保持身体健康,酒要喝到六成醉,才能体会杜康三味……
对儿女要给予良好的引导和教育,但不过分地逼迫他们。夫妻间要恩爱和睦,但彼此要给对方留一点暇想的空间。
有时,逢人只说三分话并不虚伪,而开放六分则带来许多真诚的笑容。待人以真,然过密则疏,交游宜广,须远离是非。故友有求,当援手相助,但切莫大包大揽。
萍水相逢,可推心置腹,但牢记”防人之心不可无”。请朋友作客,我们要慷慨大方,却谨防给朋友造成回报的压力。到朋友家作客,我们要谈笑风生,但切忌喧宾夺主……
从半高处观看,生活中会多一些和平,多一些真诚,多一些欢声笑语,多一些蓝天里的风筝,多了一些白云下的轻松。
第三部分第十二章 让生命更平凡(2)
不要和自己叫劲
生活有千百种形式,每人只能经历一种。
要把自己所经历的这一种尽可能地过好,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所有、自己的需求以及自己的能力。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快乐熟视无睹,而觉得别人的快乐耀眼夺目。但是每个人的快乐都不需要无法从别处得到,也无法与任何人交换。别人的快乐也许对自己只是一又不合脚的鞋子,也许是自己的坟墓,将把自己的一生都埋葬。即使最大可能接近那种幻象,也不可能享受到其中的快乐。
很多人忘记了自己拥有的健康、地位、钱财和安逸,钻进一线不通的牛角尖,妄想找到新的快乐,结果该快乐的理由渐淡,手里只剩下烦恼。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
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老虎的安逸。
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
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拚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他再不用为食物而发愁。
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中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可以让我们不至于泥足于好高骛远的泥潭中。人可以认识自己,操纵自己,人不仅要认识到自己有能力有价值,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有缺点和毛病。只舍弃了完美的梦幻,明白这种两重性并不困难。
相反,如果不承认条件,不强调结果,一味相信所谓的崇高理想和宏伟目标的激励作用,只能误导自己。
从前,有一个青蛙王子,虽然生活无忧,但是他总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飞起来,它对另一只青蛙说:“我们就要成名了,我将学会飞!”
“等一等,你不会飞呀!你是一只青蛙,而不是一只麻雀!”
青蛙王子非常失望:“你这种消极态度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我要报一个培训班。”
于是青蛙王子就上了三天培训班,学习了战略制定、时间管理以及高效沟通等课程。
第一天飞行训练,青蛙王子异常兴奋,它说,他们住的公寓一共有15层,从第一层开始,从窗户向外跳,每天加一层,最终达到15层。在每一次跳完之后,通过总结经验找出最有效的飞行技术,然后把这些技术运用到下一次训练中。等到到达最高一层的时候,就学会飞了。
青蛙王子毫不犹豫地打开第一层楼的窗户,跳了出去。
第二天,准备第二次飞行训练的时候。青蛙王子拿出一本袖珍的《哈佛绩效优化大全》,接下来,只听见“啪”的一声,青蛙王子又跳了出去。
不能说青蛙王子没有尽其所能:第五天它给自己的腿加上了副翼,试图变成鸟;第六天,它在自己脖子上戴了一个红色的斗蓬,试图把自己变成“超人”,但这一切都是徒劳。
到了第七天,青蛙王子被摔成了一片绿色的树叶。
有人觉得自己在某个领域发挥的很好,就以为自己在其它的领域也会一样的优秀。其实不然,优秀的运动员不一定是好教练,一些表现优异的工程师、销售人员等升任主管后却表现不佳。
这是因为每个岗位都需要特殊的素质和技能,每个人的特长永远都不会是全能的,否则就无所谓的特长了。
高尔夫球赛赢过同伴,并不表示打得好。跑得比对手快,也不表示具有长跑天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世界上优秀的人数不胜数,仅仅一次两次赢了别人,却未必表明我们在这个领域占有优势。
竞争意识必须要有,否则无法生存,但是我们不能不分领域、不分对象地去竞争。病态般的嫉妒摧毁了他们协调自身的有利因素,而是盲目地同那些本不应与之竞争的对象去竞争,这样的竞争只能让我们失去已有的优势,最后陷入竞争-失败-再竞争的恶性循环。
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