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教王国的奥秘-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地位比婆罗门低一等。第三种姓叫吠舍,他们是农民、牧民和工商业者,
向第一和第二种姓交租纳税,地位又比刹帝利低。第四种姓叫首陀罗,他们
是奴隶和其他劳苦人民,必须为高级种姓服役,受着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地
位最低。
各种姓间贵贱悬殊,极不平等,真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如果有
人犯了法,对各种姓的处理也不相同。法律上写着,婆罗门杀死一个首陀罗,
就像杀死一只猫,打死一条狗一样,不必偿命,只须忏悔一下,或者交一点
赎罪金就没事了。相反,首陀罗只要对婆罗门有一点不恭的行为,就会大祸
临头,不是割舌头,就是用滚烫的油灌嘴巴和耳朵。
各种姓之间界线也很严格。每一个种姓都是固定不变的,父亲是木匠,
儿子、孙子也得干木匠这一行,不能随便改变。婚姻上的限制更严厉。按照
法律规定,两个不同种姓的男女,不管有多么深的爱情,也是不能结婚的。
如果首陀罗的青年违反了这条规定,生了子女,这些子女就要罚为“贱民”。
贱民被视为“不可接触者”,最受压迫歧视,他们不能和别的种姓的人混在
一起住,只能住在村子外面,穿死人用过的衣服,用破破烂烂的食具。外出
的时候,还要用手摇着铃,脖子上吊一个钵子。摇铃是告诉高级种姓的人,
别在这时出来,以免遇到他玷污了灵魂。脖子上的那个钵子是盛痰用的,免
得痰吐在地上,高级种姓的人踩上去受到亵渎。这是一种多么野蛮残酷的阶
级压迫制度啊!
为了维护这种制度,婆罗门编造出一个神话,说梵天大神口中生长出婆
罗门,手臂长出刹帝利,大腿长出吠舍,脚掌长出首陀罗。口宣讲教义,在
身体上最圣洁,因此,婆罗门在社会上地位最高贵;双手可以保卫身体,也
很重要,但比起口来差一点,刹帝利就该在婆罗门之下,别的种姓之上;大
腿终日奔走,为别的部门服役,所以吠舍的地位又要低一等;脚掌是身上最
卑贱的部分,首陀罗的地位自然卑微下贱,不能和别的种姓相比。婆罗门把
种姓压迫说成是神安排好的,永世不会变化,叫被剥削被压迫的人们不要反
抗,可是,在这种残酷的压迫下怎能没有反抗斗争呢?
公元前6 世纪,一位名叫马克哈利?果萨拉的首陀罗号召人们消灭种姓,
打倒婆罗门。他愤怒地呼喊着:“这个世界上本没有什么神,没有什么灵魂,
也没有什么公正的婆罗门!一切都无根据,全是骗子捏造出来的!”
起来反抗的人,不只是受压迫最深的首陀罗,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对婆罗
门也不满意。吠舍上层是工商业奴隶主,经济实力雄厚,但苦于没有权力,
又恨婆罗门的敲诈勒索。刹帝利虽握有军政大权,可也要受婆罗门控制。婆
罗门运用宗教特权,假托神意,干涉这干涉那,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小。在
这种历史条件下,一个代表刹帝利和吠舍上层利益,反对婆罗门的新宗教—
—佛教,便应运而生了。
悉达多在宫中长大,15 岁被立为太子,成了王位的继承人。成年后,父
亲又为他娶了年轻美貌的妻子。29 岁那年,他又得了个儿子,真是荣华富贵,
享受不尽。可是悠闲奢侈的生活并没有使他快乐,他感到十分空虚。
有一天,他驾着车子在东门外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棍,艰难地走
着。几天后,他出南门,又看见一位病人倒卧在污泥中。第三次他出西门,
正好碰到一群鸟在围啄一具死尸。悉达多看见这些情景,心里很难过,他想:
人生在世总免不了要老、要病、要死,怎样才能摆脱这些烦恼和苦难呢?悉
达多百思不解,不住的叹气。后来,他出北门,看到一个出家人,赤着胳膊,
捧着瓦钵,脸上显出一副无牵无挂、悠闲自得的样子。悉达多很是羡慕,便
上前问他为什么没有烦恼。出家人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修行,才
能得到解脱。”悉达多听了这话,浑身战栗,泪如雨下,顿时产生了厌世出
家,修行寻道的念头。
一天夜晚,悉达多偷偷告别了熟睡的娇妻爱子,走出王宫到深山去修
行。他在山中少食少睡,苦苦修炼了6 年,可还是没有得道。他又下山南行,
静坐在一棵菩提树下沉思默想,整整过了七天,突然心灵开窍,悟出了生和
死的真理,发现了人生解脱的大道。从此以后,悉达多开始收徒传教,宣传
自己“悟”出的道理。佛教的教义就这样产生、传播开来了。悉达多在80
岁那年“涅槃”(nièpán,佛教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实际是“死”的代
名词)。信徒们把他火化后的遗骨(即舍利)保存起来,把他当做“佛”来
崇拜,“佛”的意思是大智大慧,悟出了人生究竟的圣人。每年在他的生日,
成道日和死去的日子,还要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佛教的几个节日,佛诞节(又
称浴佛节、泼水节)、佛成道节、涅槃节就是这样起源的。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教义提倡“众生平等”,“生死轮回”和“因果报
应”,他告诉人们,人生是“无常”的、痛苦的,但是人人都可以修炼,得
到解脱。灵魂不死,一切生物和人类都在不断的轮回中生活,就像一个不断
旋转的车轮一样,循环不已。他还告诉人们,上等人不能永远是上等人,贱
民也不永远是贱民,种姓是可以改变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因果报应
面前众生一律平等。贱民只要修行积德,来世就会生为上等种姓,进入天界;
而上等种姓的人,做了恶事,来世就要变成贱民,甚至要下地狱受惩罚。
释迦牟尼的教义既反对婆罗门垄断大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压迫种
姓的平等愿望,又代表了刹帝利和吠舍上层人物想分享婆罗门的特权,又害
怕首陀罗起来造反,把一切种姓特权都毁掉的心情。它一面把被压迫阶级受
苦受难的原因推卸到被压迫阶级自己身上,说那是前世造孽的结果,一面又
劝说被压迫阶级修行积善,忍受苦难,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轮回升天上。所
以它对处在婆罗门压迫下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人们纷纷信仰起佛教来,
后来,到公元3 世纪孔雀帝国的时候,佛教广为流传,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
教。
2000 多年过去了,佛教传播到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柬埔寨、缅甸、
越南、老挝等国家。据统计,全世界信仰佛教的教徒大约有3 亿多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菩提树下的冥想
佛教教义果真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冥想7 天“悟”出来的吗?事情当
然不是那么简单。释迦牟尼所以能够“得道”,是他经过6 年观察和思考的
结果。身为王子的释迦牟尼,厌世出家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遇见了某个
老人、病人、死人和出家人,因为他面对当时社会矛盾,找不到一个正确的
解决办法。他不满婆罗门的专横,为刹帝利之间的弱肉强食、互相杀掠而苦
恼,又怕被压迫阶级起来反抗,所以要寻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在出家的
6 年里,释迦牟尼接触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也研究了许多种宗教思想,他
把这些加以吸收改造,才创立了佛教的教义。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获得的“人生真谛”是什么呢?释迦牟尼把它归结
为“四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
就是四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佛教的教义都是以这“四谛”为理论基础的。
苦谛的意思是:人生只是一个痛苦的大海,无边无际。一个人从娘胎里
就坠了苦海,要不然,为什么婴儿一降生总要放声大哭呢?小儿慢慢长大,
这中间会有各种疾病来折磨他,等到了老年,身体衰弱了,行动艰难了,这
些都是痛苦啊!至于死亡的“苦”那就更不用说了。除了生、老、病、死,
人世间别的事也无一不“苦”。你看,母亲送儿子远行,难分难舍,老人辛
劳一生,到头来两手空空,不都是“苦”么?穷人没吃没穿,是苦,富贵人
吃得太多,闲得发慌,也是苦;抬轿的人,压肿了肩,磨破了脚板,是苦,
轿子里的老爷、太太坐久了,腰背不舒服,也是苦呵!你看,这天底下,除
了“苦”以外,还能有什么?人生真是“苦海无边”啊!
这些“苦”又是从哪里来的呢?释迦牟尼在“集谛”里作了解释。他说,
人生的痛苦都起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是烦恼的根源。由于人有爱情欲、生存
欲、繁荣欲这三种欲望,必须要受到人世间种种引诱,产生贪婪、忌妒等种
种烦恼。比如小伙子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产生爱慕,就想方设法去追求她;
一个爱酒的人,见了芳香扑鼻的美酒,馋涎欲滴,这都是贪婪的欲望在作怪,
这些欲望得不到满足,自然要引起烦恼和痛苦。
人有这么多的痛苦烦恼,能不能解除呢?“灭谛”说,解除苦恼是完全
能够办到的,只要你认识到宇宙是虚幻无常的幻境,看破了“红尘”,出家
修行,逐渐将情欲斩断,最后进入“涅槃”,那就摆脱了一切烦恼和痛苦,
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怎样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道谛”给人指出的路是:扑灭自己
的一切欲望,忍耐、服从,远离有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的地方,按照佛
教的教规修行。这样就能由“凡”入“圣”,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
我们都知道,在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的痛苦,主要是阶级剥削和阶级
压迫造成的。佛教讲一切皆苦,把穷人的苦和富人的“苦”混为一谈,这不
是掩盖了劳动者受苦的真正原因吗?佛教要人们斩断一切欲望,用出家修行
的办法去解脱痛苦,这不是把人们生活中的一切正当要求都否定、抹杀,而
且要人们逃避现实,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不去反抗斗争吗?
有了这“四谛”对人生的解释,释迦牟尼觉得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