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山高水长-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央选来选去,又选到了我的父亲。那时在中央的上层领导中,对科技界最熟悉,最具领导经验的,最有威望的,还真是非父亲莫属。
  1979年10月,中央决定成立科学协调委员会,请父亲任这个委员会的书记,出面掌握和协调。
  父亲当时正在病中,身体时好时坏,尤其是心脏病,时常发作。但他还是抱病承担了中央的重托。
  这使人想起1956年,也是邓小平出面找父亲谈话,父亲选择了他一生钟爱的科技事业。如今,八十高龄的父亲义无反顾,再度挂帅。
  科学协调委员会的成员有:方毅、王震、张爱萍、洪学智、李昌。后来,又增加了武衡和李耀文。人虽不多,但代表了四大系统的关系与利益。
  12月6日,父亲给邓小平写信,反映情况。信中写道——我们现在分散主义严重,有些单位单干惯了,总想自成体系,万事不求人,搞小而全,大而全,重复、浪费很大,把力量分散了,结果谁也干不成。如最近有人向《光明日报》写信,说中国为什么在激光雷达方面,研究了13年还出不了成果,原因就是上面婆婆多,下面分散干,谁也不能解决问题。有些科研部门的领导人反映,一上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应付扯皮的问题。这是生产力落后的反映……将来我们生产力发展了,更要集中统一,分工协作,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绝不允许搞小而全、大而全……目前几家矛盾,我折冲其间,尽量想法协调……当然文化大革命乱了十年,现在要马上统起来,是有困难的,但这是个方向,总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
  信后面附上了关于卫星、原子能、计算机、计量工作等方面的协调意见。
  两天后,邓小平批示:“我完全赞成你的意见,会有麻烦,不能顾虑太多,一经决定,坚决贯彻执行,一切请你下决心。”
  那段时间,父亲多次召集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开会,做了大量协调工作。比如,关于卫星研制方面的矛盾,中国科学院过去与七机部和国防科委协调不好,想自成体系自己搞。对此,父亲说:“我们国家还不富裕,哪有力量一下搞两套卫星研制机构呢?我们的卫星事业是国家的,不是哪个部门的,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缺哪一部分配合都不行。”
  经过讨论协商,大家同意本着大力协同精神,组成卫星协调规划组,统一规划卫星研制任务。卫星的研制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星体与运载火箭由七机部负责,国防科委负责发射。这种安排一直延续到现在。
  基本任务明确后,父亲还提出,卫星的发射除着眼当前任务外,还要注意长远的发展规划,并注意基础理论研究的安排。总之,要通盘考虑,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所长,长期定点协作。
  那时,国家科委由方毅领导,国防科委由张爱萍主持。父亲根据他过去集中统一、全国一盘棋的经验,表示希望国家科委把国家的科学研究真正抓起来,成为国务院在科技战线上的总参谋部。
  父亲对方毅说:“我过去主持国家科委工作时,不就是这样统起来的嘛。不能各自为政,事无巨细都要中央裁定。”
  方毅有畏难情绪,说:“你是老帅,他们都是你的部下,你说什么,他们不敢不听。我说的就不行了。”
  父亲鼓励方毅,大胆工作。万事开头难,慢慢就会好的。
  父亲在这个位置上干了两年,协调了两年。最初科技界的混乱状况,渐渐得到改善,国家的科研工作,迎来了新的转机。
  可以说,这两年,为新时期的国家科研,打下了一个还算良好的基础。
  从此以后,中国的科技工作,又走上了快车道。
  两年后,父亲根据中央党政要分开的指示,认为协调工作应由国务院进行为妥,就给中央打报告,建议取消中央科学协调委员会。不久,中央批准了他的报告。以后又成立了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工作。
  1982年1月2日下发的《关于成立国务院科学技术领导小组的通知》中,引人注目地转达了邓小平很长的一段讲话——聂荣臻同志担任科委主任的时候,曾进行了大量工作,把科学院、高等院校、产业部门、国防科委和地方的科技力量,即所谓五个方面军组织起来,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分工协作,全国一盘棋。交给哪个单位什么任务,都感到光荣,很高兴地接受。互相照顾,全力支援,很少有扯皮、踢皮球之类的事。聂总那个科学小组既管任务又管人;既管军,又管民。把管任务和管人结合在一起。对用非所学、安排不当的,没有任务的科技人员,小组有权调整。急需人才的地方就调人去加强。所以,在科技攻关,特别是两弹的研制,效率很高,取得显著成果。
   
                  重新“挂帅”(3)
  在下达的通知中,转达这样一大段邓小平的谈话,的确意味深长。
  党的十二大闭幕不久,1982年秋末冬初,《红旗》杂志总编熊复来联系,希望采访父亲。已经交出“帅印”的父亲表示,欢迎熊复同志来家做客。采访中,父亲说,现在科技战线上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开创我国科技工作的新局面。根据历史的经验,父亲认为有这么几点需要注意。一要自力更生;二要制定恰当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三要组织好队伍;四要加强集中统一领导。
  父亲似乎格外看重集中统一领导的问题。他引用邓小平的话说,要落实发展规划,要进行科技攻关,“没有一个很强有力的权威机构,搞不动。”父亲把他的经验归结为一句话:“只有我们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加强集中统一的领导,全国一盘棋,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互相支援,实行全国性的大协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开创我国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出现科技工作的新的黄金时代!”
  周培源、严济慈、钱三强很赞成统一协调的领导措施。他们联名给父亲写信,回忆了新中国科技走过的道路,最后总结说:“实践证明,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协调一致,就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解决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999年,著名半导体材料研究专家林兰英在纪念父亲百年诞辰时,讲到科技统帅的组织作用,她说:“这是十分关键的。单靠科研,没有统帅,事情也办不成。”她又说:“我们不一定各方面都要达到与美国一样的水平,但只要能将各家迫切需要的组织起来,一定能达到并超过美国。”她还说:“搞科研跟打仗是一样的,打仗的时候,你不可能没有个强有力的统帅。我现在遇到科研困难的时候,总是使我不断回忆聂帅当初对我们的领导,对我们的支持,对我们的帮助!”
   
                  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装备
  在新的历史时期,军队建设要走精兵强国之路,这是中央军委的决定,父亲也是这一方针的倡导人之一。1980年3月,在军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同意把军委直属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部队下放给野战军。他认为平时做好野战部队的合成训练,战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稍后,他进一步强调:现在是军兵种联合作战,那就要有合成作战的思想。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的有些部队要编到步兵军或师里去,平时编在一起,练在一起,战时才能统一指挥,否则不会指挥,也不会使用。
  武器装备要逐步现代化,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是军队面临的又一个重大课题。父亲过去长期主管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他给予了更大的关注。
  1977年2月,他在军委常委会议上说:搞卫星、导弹等尖端项目,仍要贯彻集中统一、大协作的精神。在试验某个型号时,对下一代的型号就要着手研究。新型号不能等老型号定型后再搞,因为研制一种武器特别是尖端武器的周期是很长的。
  1980年7月,全军装备规划座谈会前夕,父亲给分管装备的副总长刘华清写信,谈了他的思路。信中说——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央的方针。何谓中国式的道路?你们还可仔细研究。我粗浅考虑,就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地解决发展中的矛盾,从而实现现代化。现在,我们是一大二穷,技术比较落后。这就决定我们,既不可能像某些不发达而有钱的国家,买成个现代化,又不可能像某些技术先进国家,大搞他们的武器竞赛。我们的任务是,既要准备好有足够的力量,以应付强敌的侵略,又要节省开支拿出足够的钱来,迅速提高改善我们的装备水平。既要管今天,又要照顾到明天,当然明天的任务是更重些。我常说,我们今天的装备问题,严格讲,有许多并不是什么现代化的问题,还是解决有无的问题。当前,必须抓紧时机,力争尽快按编制齐装配套,备份有余。一旦有事要能打仗……明天的装备问题就是抓科研,全军要尽最大的力量来抓。
  显然,父亲最关心的,仍然是装备的科研问题。后来刘华清在他的回忆录里说,父亲那时就向他强调过:“今天的科研,就是明天的装备。”这句话应该说是至理名言。
  改革开放之后,有人认为,只要国家有了钱,我们可以走捷径,就可以花钱买装备,买技术,买一个军队现代化来,不必要花那么大力气,那么多时间自己研制。父亲坚决反对这种态度,他和张爱萍、刘华清、洪学智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有——中国这么大,武器装备一定要立足自己研究生产,靠外国是靠不住的,我们不能受制于人。
  武器装备依靠进口搞现代化是妄想。我们不能靠进口买个国防现代化……当然不排除引进个别关键技术,至于整套引进,那是做梦。 我们没有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