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但民间借贷有时候却像雪中送炭。”利郎(福建)时装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诚初评价。
当地一家颇有名气的服装企业的遭遇颇有代表性: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5亿元,员工3000余人,年生产能力超过380万件(套),年销售额达4亿元。然而,2002年下半年,公司在流动资金方面较紧张,于是向银行申请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但是直到2003年上半年,这笔贷款还没批下来。
“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还没着落,如果是投资的话,什么商业机会都丧失了。”业界人士评论道。
在晋江大大小小的企业中,几乎每一家企业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只能转而求助融资成本较高的民间借贷。
到目前为止,泉州登记在册的企业达10万余家,其中90%以上是中小企业,由于商业银行普遍有贷大、贷长、贷垄断的偏好,这些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同时,民间借贷还充当着“风险投资”的功能,在企业初创期间,创业者通常不可能获得银行贷款,依靠个人储蓄又很难达到资金需求,只能通过民间借贷。
泉州银行界人士估计,除了高息放贷,民间资金还活跃在票据市场、外汇炒卖、地产投资等。其中放贷估计占60%,票据市场所占资金20%左右,外汇则占10%。
只要你持有银行承兑汇票,民间放贷者次日就可以提供所需资金。据了解,银行的贴现率是3。6‰,而民间放贷者的贴现率约在3。5‰~8‰之间。
“这块业务原本是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受到挑战比较大。”
在泉州市晋江等地,“合会”这种民间金融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人们称之为“私人银行”。但据了解,在晋江地区,合会所提供的资金主要用于从事生产。在1994年和2000年这两个时间内,晋江也出现过倒会事件,随着人们吸取教训,这两年基本没有出现倒会现象。
实际上,泉州当地的民间资本,也在遭受外来资本的竞争。江浙一带的资本,甚至台资,也在泉州寻找机会。
胡诚初也坦言,自己经常接到来自上海的朋友的电话,这些人手头有百来万资金,希望通过他牵线搭桥,在泉州当地找一些可靠的企业放贷。
业界人士分析,陈埭的民间借贷利率近期内没有上升,可能和资金供给相对充足有关,毕竟外来的资本力量不可小觑。
这又形成了一幅相当奇特的景象:一方面是缺乏明朗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缺,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是大量民间资金寻找出路。
随着民间借贷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个食利阶层,这个阶层的大多数人,拥有百万元或者更多的现金,他们自己不从事实业经营,依靠放贷的利息为生。
此外,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也扮演了民间放贷者的角色,他们有着放贷者和企业管理者的双重身份。
此外,泉州还出现了一批拥有几十万或者上百万现金的“富婆”阶层,这个阶层的出现和当地风俗有关。在当地,女儿嫁出去以后,是不能回娘家分家产的,所以娘家会在女儿出嫁时给予丰厚的嫁妆,价值上百万元颇为常见。
此外,民间放贷者的代际继承现象也颇为有趣,像林来福这样的放贷者,已经是第二代了,他们的父辈也是放贷者,但年事已高,而林来福正年富力强,因此顺理成章地子承父业。
对于放贷阶层的形成,胡诚初认为和现在的商业环境有关:“现在市场竞争远比过去激烈,自己出来重新创办一个企业,已经没有十几年前那么容易了,把钱存在银行里,利息低不说,还会贬值,不如干脆拿出来,借给熟悉的人,自己的财产既能够增值,也能够帮助其他需要资金的人,也是双赢。”
失血危机
金融之于经济,犹如血液之于肌体。如果把正规金融比喻为人身的大血管,则民间金融相当于毛细血管。
由于作为“人体主动脉”的正规金融的收缩,作为“毛细血管”的民间金融显然难以完全替代其作用,处于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晋江鞋业,正因为失血而陷入一个可怕的三角债漩涡。
晋江市被称为中国“鞋都”,而制鞋业主要集中在陈埭镇,仅陈埭镇在政府登记的鞋厂就达3000家。
“这是领了牌照的厂的数目,不包括家庭作坊在内,如果全部统计起来,估计有四千多家。”陈埭镇企业办的一位官员告诉记者。
晋江年生产旅游鞋约4亿双,占全国产量的40%,占世界旅游鞋产量的1/5。
蔡先生是晋江陈埭一家皮货店的老板,专门为鞋厂提供皮革,其年营业额大约200万元左右,他说,这两三年来,应收账款总共达100多万元。
“这两年,大家都想扩大规模,有10万元,想做50万的生意,怎么办,就是把供货商的货款拖住,过去一般是月结,现在我两个月内能够收回货款,都已经算是回款顺利了。”蔡先生说。
冯兴元认为,欠款周期的拖长,客观上反映了资金的紧张,而企业间的商业信用问题正在恶化。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经销商拖住供货商的货款,供货商再拖住上游的货款,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债务怪圈。
被称为“鞋都”的晋江,已经形成了一条与鞋有关的产业链,包括皮革、吹塑、EVA、电脑制绣、织标等,大至制鞋的机械设备,小到鞋钉鞋扣,应有尽有。链条环环相扣,其中的企业互相依存。
“以生产德尔惠运动鞋的公司为例,销售额达2。5亿元,上游供应商有几百家,假如一家倒闭,这上百家供应商将不可避免地被卷进去,而它们被卷进去又会导致更多的企业受到牵连。”当地业界人士认为,三角债的风险已经不容忽视。
危险的气息正在逼近,就在前不久,当地一家老牌鞋厂由于拖欠供货商货款被媒体曝光。据称供货商多次追讨货款不得,只得向媒体曝料,最后导致企业停产。记者致电询问,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否认了停产的说法。
目前陈埭的制鞋业产业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顶端是十余家生产规模过亿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在两三千以上,年产量估计可以达到几百万双鞋;中间是几百家中型鞋厂,员工在数百人到千人之间;此外是其他小型鞋厂。
胡诚初认为,像安踏、三星等这些分布在金字塔顶端的知名企业,具有很好的品牌和较高的知名度,无论是银行、民间放贷者还是供应商对其都非常放心,因此它们并不担心资金的来源。现在最痛苦的,应该是那些年产值千万元左右的中型鞋厂。
实际上,这些貌似强大的中型企业经常面临着生存危机。它们和百人左右的小企业不同,小企业接不到订单,可以马上关停生产线,但是对这些中型企业来说,如果生意不济,即使把生产停下来,由于其员工上千人,一个月仅工资支出就要上百万元,加上过去的银行贷款需要还本付息,停产意味着难有翻身之日。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这些中型企业唯一的出路是尽快做大,从而分享大企业的“特权”。
不幸的是,就在这些中型企业扩张的时候,遭遇银行信贷的紧缩。由于这些企业的融资安排通常是银行信贷占一块,民间借贷占一块,银行信贷受到挤压,企业的资金链必然绷紧,只能以拖欠货款、民间借贷等方式来勉强维持。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由于这些中型企业数量众多,一旦出现大规模倒闭,将把制鞋产业的大多数人拖下水,从而毁掉整个产业。
资金链条的绷紧,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关注。7月26日,泉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解决制约当前经济发展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建立资金融通机制,有效化解融资难题。具体政策包括:鼓励和引导各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及县域经济的融资支持,逐步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比例。设立“扶持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鼓励政府、中介组织、民营企业组建投资担保公司,探索设立风险投资公司,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从7月1日起,暂时对工业企业所得税进行调整,降低税负水平。
然而,这样的自救行动,能在多大程度上化解长期以来累计的风险还有待观察。
记者/邹愚泉州、厦门报道
(感谢《东南早报》记者刘鹤祥大力协助)
第二章 悲情资本第29节 “集体癔症”(1)
一场“钱生钱”的“集体癔症”:
福安25亿元民间标会崩盘调查
2003年底,福安的标会就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当时也传出风声,说政府要打击标会。但新年过后,所有人发现相安无事,欲望再一次战胜了理智,疯狂的“钱生钱”游戏重新上演,终于酿成悲剧。
6月的福安,正处在痛苦而迟缓的苏醒之中。
这个曾经是宁德地区所在地的城市,凭借着电机业和拆船业,成为闽东经济重镇。而今其民间经济处于泡沫破灭之后的严重失血状态。
“它(标会)影响了福安80%的家庭,”一位当地金融机构的人士说道,他本人也是标会的受害者。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当地的社会治安,此前,这个总人口65万的小城市已经发生过数十起暴力事件。
街头张贴着福安市公安机关“打击借‘倒会’之机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的通告”:禁止采取威胁、恐吓、绑架、雇佣打手等非法手段追讨会款、禁止借机哄抢财物、实施“打、砸、抢”。
所有这一切,都源于涉及金额25亿元的地下标会的崩盘。
“标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