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导演批判书-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实巴交还有点可爱的葛优几个月前在一部名为《手机》的电影里变成了一个坏人,周旋于三个女人之间,剧情可想而知,还是那老一套的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为了显得更加道貌岸然,葛优还长上了头发。即使你刚从山顶洞回来,或者刚爬完珠峰,对新闻一无所知,没看电影海报,也没看影片字幕的话,只要看到葛优,再琢磨一下档期,心里也会有底:十有八九就是冯小刚的贺岁片。    
         
      所以冯导的贺岁片也大概可以有个公式:葛优(有时还算上傅彪)+美女明星一名或两名+圈内名人客串+必不可少的某句或N句标志性台词+调侃式京腔对白,近些年还要加上没事就和冯导一起琢磨剧本的刘震云。    
      《手机》的票房自然是稳赢,反正大家过年闲着也是闲着,顺便也捧捧葛优的人场。其他导演也不知道是清高还是怎么,都不太爱赶过年这个热闹。与前几年常爱窝在家里看盗版相比,中国观众现在更明白了进电影院享受的重要性。只要电影票还没贵到天价,又赶上过年过节的,谁上这个档期,谁就获利。冯小刚显然明白这个道理,近些年,有越来越多的导演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商业运作与电影的好看与否,毕竟关系还不是那么亲密,《英雄》的票房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就电影本身而言,大概很少有人想把它看第二遍吧。    
      对于冯小刚,在成为贺岁片代言人的同时,也就注定了他的大赚特赚。同时,他的口碑也还是有些奇怪的,如果你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个人问,你喜欢哪个导演?中年人会告诉你,他喜欢张艺谋,而青年人很可能告诉你,他喜欢王家卫、昆汀·塔伦蒂诺,又或者冒出几个大师的名字来。但是如果你再问,冯小刚的贺岁片你每年都看吗?他们中间,无论是中年人或者青年人,估计百分之八十都会说,要看的。至于看的原因,就各种各样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既然最喜欢的导演不是冯小刚,而他的贺岁片却每年都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样的怪现象,与中国观众的饥渴有关,大概,也与他们的钱包有关吧。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看冯小刚,是没办法的事(1)

    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成熟,已经是老生常谈了。过于严格的审查制度、超常纠错功能的VCD、太过于“个人化”只顾着拿奖的导演等等都催生了中国的盗版市场,而盗版市场又反过来伤害着中国电影,几块钱就能买到的盗版碟和几十块的电影票相比,大部分的中国观众自然会选择前者,何况,盗版的质量是越来越好了。    
      没有完善的商业竞争机制,又被盗版剥削了票房,中国电影的成长可以说一直是跌跌撞      
    撞的。然而它不健康的地方在于,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对于国外电影一味的模仿与抄袭,导演们都迫不及待地要给自己的电影贴上艺术的标签,迫不及待地要在世界影坛喊出自己的声音,科班毕业的自尊心使他们蔑视市场,拿投资方的钱为自己的名誉铺路。于是,恶性循环就开始了:首先不能公映,失去了观众,于是就失去了票房,下次没有投资方再给这样不赚钱的电影投钱,没有钱,就没法拍电影。而投资方也拿着钱干着急,没法子只好投给电视剧,养活了一大堆拍垃圾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观众除了偶尔看看少数几个知名导演的电影,大多数时间只能看盗版,发现盗版比中国电影更好看,于是养成了看盗版的习惯。前些年,有多少人愿意掏钱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呢?    
      这样的情况下,大量来自于港台的盗版碟以及偶像攻势,又培养了大量港台电影的忠实观众。港台片由于已经有了成功的商业经验,他们对于如何掌握观众口味更有心得。所以中国大陆的观众,也很快被征服了。被征服的同时,对于相比之下略显乏味的中国电影,更加弃而远之。但观众是无辜的,是被逼出来的,因为那时,中国大陆的商业片是一片空白。    
      冯小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他的目的也很明显:我就是要拍商业片。这是一句大白话。在这句大白话之前,中国观众的心理其实已早早地就摆在了诸位导演的面前,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导演依然板着那幅苍白的文人面孔,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拍一部商业片让人耻笑。所以只好让冯小刚拣了这个大大便宜。    
      中国商业片的市场,当真是个便宜。因为在冯小刚和《英雄》之前,它几乎是个空白。谈起中国电影,除了张艺谋、陈凯歌,大部分的观众心里,还能想到谁呢?何况张艺谋和陈凯歌,那时也依然还是追求着他们的所谓“艺术理想”,观众们也乐意捧捧自己的“国宝”——中国电影的阵营里,总不能一个人也没有吧。但真正从内心的喜好来说,还是港台与美国大片,更合老百姓的胃口,那些影碟租赁店就是依靠这些才得以生存。    
      但观众的喜好一旦放到中国电影上面,标准就不自觉的降低了。可以说,中国观众对于本土电影,还是十分宽容的。因为大家好奇啊,从前没见中国电影拍过这样的,现在拍了,怎么说也得看看。比如近几年号称是中国恐怖片导演第一人的阿甘,拍的那几部不忍目睹的所谓“恐怖片”,票房居然还不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是中国观众没看过恐怖片吗?也不是啊,无论是港台还是日本、欧美的恐怖片,大家也都通过盗版看过不少了,至今类似《午夜凶铃》这样的经典恐怖片还为人津津乐道。但阿甘的恐怖片在不景气的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拿到了一千多万的票房。    
      所以,在不成熟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不能说明问题。否则坏评如潮的《英雄》不会获得成功。    
      冯小刚正是钻了商业片,尤其是贺岁片的空子。在中国大陆屈指可数的几位导演里,投资方肯花大笔钱的,也就那么几个,这些人当中,有谁在拍商业片呢?用手指数数看,能从大拇指数到小拇指吗?更别提两只手都数完了。庞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只有这么几位导演,也太不健康了。    
      冯小刚的成功是必然的,因为他根本没有竞争对手。换句话说,中国观众根本没有其他的选择,如果把盗版和引进大片排除在外的话。    
      所以冯小刚才敢大言不惭地声称:贺岁片的规矩是我定的。别的导演气也不成,因为他们首先就放弃了市场,根本连发言的资格都没有。在这样无奈的情景下,观众接受了冯小刚的电影,接受了他的冯式幽默,心想,好歹中国也有黑色幽默的商业片了。过年不就图个喜庆吗?图喜庆的同时,咱们还需要进趟电影院,完成过年消费的任务。一部贺岁片,足以让观众讨论一年,已经说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在商业片方面的匮乏,我们的观众何时才能有其他的选择呢?    
      冯导的得意是有理的。没办法不让他得意,人家赚了钱,又得了观众缘,再谦虚,不就是虚伪吗?然而这样的风光,总带有着它的短命相,不知道能持续多久。在不健康的市场上,总容易出现泡沫。尤其是像中国的电影市场这样,眼睛总瞄着国门之外,急于求成,不肯沉下来踏踏实实地做些有用的事,不肯从根本上总结电影市场的问题,不肯大力且真诚的打击盗版,仅靠几个尚有觉悟心但无才气的导演,是撑不起台面的。    
      冯小刚一直强调市场和票房的重要性,然而他的商业电影实在是太商业了。这句话的意思,并非在否认商业运作对于电影的作用,没有钱,是没有办法拍电影的,这个道理谁都知道。但如果一个导演不从电影本身下功夫,每年只拿出个号称“有意思”的剧本,可一旦拍摄起来,无论电影语言或是镜头、乃至音乐等等都粗制滥造(大概冯小刚不会同意这样的评价吧),或许一时可以蒙混过关,长此以往,这样的电影是否还具有生命力呢?    
    


第一部分 冯小刚批判看冯小刚,是没办法的事(2)

    何况,冯小刚是否真的抓住了观众的喜好?我认为这不尽然。从冯小刚导演过的电影来看,他比较喜欢拍摄贴近生活的题材,将幽默的元素糅合进细微的生活情节当中,嘲讽现实或者嘲讽人物。比如《手机》,用冯小刚的话来说,《手机》是一部向生活要艺术的电影,“手机连着人的嘴,嘴连着心,心里的秘密通过嘴源源不断地输入了手机,为了掩盖手机里藏着的秘密,人们开始说谎和言不由衷,手机本来是用来沟通的,但它却使人们变得心怀鬼胎,这时手机就不再是手机了,手机变成了手雷,反过来控制了它的使用者。《手机》揭示      
    的虽然是人类内心恐惧的扩散,但它在风格和样式上却充满了喜剧和冷幽默的因素。” 恐怕会有人说,这是中国社会当今的真实状况,你没见过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吗?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将生活中的现实在电影里再看一遍?    
      “向生活要艺术”本来就是人文的说法,与大众娱乐的目的相比,这句话显得多么不真诚。何况说这话的导演,正声称自己拍的是大众喜欢的商业片呢。    
      市场,是一个虚无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未来式。一部电影,只有拍出来之后,才有市场。大众的口味永远是飘忽的,甚至你不可能为它定义。大众的口味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他们往往是在看到了某部很好看的电影时才明白:我喜欢这个。    
      好的电影,应该永远处在引导的一方,出色的导演会将观众纳为己有,而不是在其他电影培养了观众的口味之后,才出声附和。所以,“为市场拍片”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伪概念。它同时也是一个危险的概念,可能导致,或者已经导致了无数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