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下。当年,他们两人都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叶企孙在40 年代还曾做过一


段中央研究院的总干事。国民党离开大陆时,派飞机到北大、清华抢运教授,
他们都在其中,但他们都没有走。1948 年他们俩都是中央研究院物理组的
院士,这是当时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后来的经历,我们就不多说了,到了“文
革”,饶毓泰自杀,叶企孙重病缠身,凄然离世。叶企孙由于卷入一桩重大
冤案中,很长时间受到迫害,曾被投入监狱。叶企孙晚年十分凄惨。“当时
不少人在海淀中关村一带见到了这种情景:叶企孙弓着背,穿着破棉鞋,踯
躅街头,有时在一家店铺买两个小苹果,过走边啃,碰到熟知的学生便说:
‘你有钱给我几个。’所求不过三五元而已!”(刘克选、胡升华《叶企孙的
贡献与悲剧》,《自然辩证法通讯》1989 年3 期)而关于饶毓泰的死,一直
讳莫如深,许多资料都不言他自杀身亡,而是含糊其辞,其实这有什么可忌
讳的,在那样的年代,老舍、傅雷、范长江、翦伯赞、储安平等等,自杀的
人已经不可胜数了,多一个物理学家也不奇怪。吴大猷曾给饶毓泰写过小传,
他说:“一生严正从无政治活动如饶氏者,亦横遭侮辱,于10 月16 日(1968
年)自缢于北大教授住宅。”(台湾《传记文学》51 卷3 期)

叶企孙、饶毓泰后来都获平反,但他们的死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强烈的,
一个连物理学家都容不下的环境,到底在哪里发生了问题?

物理学家钱临照曾把叶企孙和饶输泰作过比较,他说:“他们两人都很
刚强,但饶先生像玻璃,虽然硬,却容易碎,而叶先生像一块钢,不仅硬,
还有Plasticity(塑性)。”(见刘克选、胡升华文章)。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出版过一本《一代师表叶企孙》的纪念文集,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这位物
理学家的一生,至于饶毓泰,至今还很少有人提起,饶先生有许多学生,他
们该为自己的老师说几句话。

汤用彤的顾虑

我从旧书摊上拣得一册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下),上册
已不知散落何处。此书是1944 年在重庆翻印的,所据初版本为1938 年6 月
商务版。这本书是汤先生的传世名著。1955 年中华书局重印过,1962 年再
印。1983 年作为“汤用彤论著集之一”又印过一次。前两次重印,汤先生
都写了“重印后记”,特别是1955 年版的后记,能见出当时汤先生的心态。

从旧时代过来的知识分子,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本身与政治分不
开的,如搞社会学、新闻学、政治学的那些学者,像钱端升、费孝通、吴景
超、储安平等,这些人最容易出事。二是专业本身与政治无关,但学者本人
却对政治有热情,像冯友兰、潘光旦、雷海宗和一些自然科学家,这些人遇
事多数也难幸免。还有一种人是专业与政治无关,本人对政治也不热情,像
陈寅恪、陈垣、汤用彤。按说这种纯粹的学人,又都是公认的大师(二陈和
汤均是1948 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人文和社会科学组的院士),由于远离政
治,他们本应无不适感,因为他们从事的学问,与政治的变易并无多少关涉。
但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陈寅恪人们说得很多了。陈垣后来也说了许多合
时宜的话。汤用彤的经历还算平静,但他的心境已不从容,不清静。汤先生
的名著是1938 年在长沙发行的,当时抗战已开始;北大、清华、南开迁至


长沙组成临时大学。汤著初版时有一“跋”,汤先在“跋”中只述与学术有
关之事,并述及自己的治学经历,虽然用语谦虚,但也能见出学者的自信:
“然敝帚自珍,愿与多年研究所得作一结束。惟冀他日国势昌隆,海内又安,
学者由读此编,而于中国佛教史继续述作。俾古圣先贤传大之人格思想,终
得光辉与世,则拙作不为无小补矣。”(《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先生生
性忠厚,钱穆在《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中说“锡予寡交游,闭门独处”
(见该书155 页,台湾东大图书公司)。还说汤先生在朋友为学互相驳难时,
“论佛学,锡予正在哲学系教中国佛教史,应最为专家,顾独默不语。”(同
上)可见汤先生性情之忠厚。梅贻琦掌西南联大时,在人事安排上较偏重清
华,如当时文学院院长一直由冯友兰担任,而没有轮及北大。钱穆就说:“如
汤锡予,岂不堪当一上选”(同上,190 页)。钱穆对汤用彤的评价是“独立
不倚,极高明而道中庸”(麻天祥《汤用彤评传》323 页,百花洲文艺版)。

40 年代末周炳琳致函胡适述及北大情况,说:“锡予兄处事稳重持平。
深知各方面情形,数月来局面之维系,孟真实深得其助。”(《胡适来往书信
选》下册第113 页,中华书局版)对那些好说话易冲动的人来说,经历新时
代,看不惯就要说,这一说就麻烦了。但像汤先生这样性格、这样学问的人
也变得不由自主起来,是很令人深思的,甚至他还说出这样的话:“回头来
看这一部旧作,感到非常惶悚。”(《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重印后记,中
华书局1983 年版)1955 年,对知识分子来说,已经经过了思想改造运动,
有过了批胡适、批胡风,像汤先生这样谨小慎微的人,没有触动不可能,所
以才有这样主动的检讨:“在这一部书中,我没有能够认识作为宗教的佛教
唯心主义的本质,没有能够认识它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我只是孤立地就思想
论思想、就信仰论信仰,这显然不能正确地认识佛教在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中
所起的反动作用。因此,对于佛教的估价也不可能是正确的。”(同上)读这
篇“重印后记”,从言语行文中,能感到汤先生的心情,处在一种悄悄不安
之中,学者都希望自己的著作能有更多的读者,但重印旧著,又生怕惹事生
非,生怕承认自己的过去,总是在一种否定旧我的心情中,试图找到与新时
代的契合点,但这哪里可能呢?汤先生的研究方法本来是很先进的。但他也
只能说:“应当肯定,在旧的观点、方法支配之下所进行的考订研究工作,
它可能取得的成绩终归是有限的。”(同上)《汤用彤评传》的作者麻天祥说:
“这如不是过分谦虚之辞,则必定是违心之说。”(见该书119 页)一个时代
的学术水平与时代的学术环境和学术精神是一致的。如果说汤先生的违心之
论是有道理的,那按新的方法、新的时代精神来研究学问,应该达到比过去
更高的水平,但事实是无情的,今天研究佛教的人,还得看汤先生的旧著。

汤用彤写序

我写过一则短文《汤用彤的顾虑》,是说汤先生的心情的,这篇短文是
因我在书摊上购得一册汤先生的旧著而引出的感慨,因为我把那本旧著《汉
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和后来重印的稍微比较了一下,看到场先生的重印后
记,想到了知识分子困境。中国知识分子,要说硬也硬,要说软也软,这都


不难找出许多例证。但对知识分子性格的认识,我大体倾向于认为读书人嘛,
还是柔弱的多,刚直的少。就性格而论,文人一般总比武人懦弱些。了解读
书人的这一面,才好再去了解他们变化的历史。汤先生步入新时代后处境算
是好的,旧著大多重印了。汤先生那时一是年事高,二是身体不大好,这样
的处境,使他谨小慎微起来,也在常理中。我写完那则短文后,又在书摊上
以极廉的价格买到汤先生的两册书,一本是《魏晋玄学论稿》,1957 年人民
出版社印的,一本是《往日杂稿》,1962 年中华书局印的;一为小32 开,
一为大32 开。我很喜欢过去人民和中华书局印的学术书,封面和开本都只
给人简洁雅致的感觉,学术书,就应该是这种风格,今天许多学术书的设计,
都太花、太俗,感觉不好。汤先生每印旧著,都要写小引、前言、重印后记
之类,一是说明文稿的大体情况,一是总要检查自己的思想。这些为旧著重
写的前言后记,常常可看出汤先生的心情。而这种心情和重印旧著本身是一
矛盾体。因为汤先生在这样的文章里总要先声明,这些旧著已经没有重印的
必要,至多是一点资料。

那我们要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让印呢?看来这都不过是一些套话,
说说而已,在心里,哪个学者不珍爱自己的旧著呢?但有些废话还得说说,
这样或许能增加一些保险系数。比如在《论稿》中,汤先生就说:“今既要
出版,本应大加修改,然而由于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很差,又久在病中,
原定计划既未完成,更谈不到把旧稿彻底改造。”书是按旧稿印了,但这样
的话也一定要说,另外再深刻检讨一下自己的过去,这似乎已成为那个时期
老学者重印旧著的一个惯例,集中研究这种现象,也是了解知识分子处境的
一个角度。汤先生给《杂稿》写的前言更有意思,先说自己是受了资产阶级
“史料学”的影响,搞起考据之学来,而不去研究这些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不去从史料中引出合乎实际的结论,“而往往是材料堆砌,不能真正地解决
什么问题。今天看来,这样的风气当然是要不得的。”可到了文章最后又说:
“这本文集,今天看来误谬之处甚多,我想它之所以能出版,主要的是说明
解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了重大的发展,说明了人民政
府对保存史料的重视。”前后如此矛盾,可见汤先生当时的心情。

陈垣的转变

陈寅恪、胡适和陈垣私谊很好。《陈垣来往书信集》中收有胡适的信17
通,陈寅恪的信19 通,可见交往的频繁(陈智超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垣的两本名著《元西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