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闲读中西-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他死后为歌妓们合葬,每年的清明节都也有歌妓到他的坟上纪念他。每次看到这段传说就想起后世的一首《苏小小墓》,无由地。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冻云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屡轻烟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闲读中西》 第三部分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新解

    老金在线发帖时间:2002021122∶13∶00    
    《周易•;丰•;彖辞》:“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与人乎?”这种矛盾发展变化向着相反方向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在《洪范》、老子、庄子和邹衍那里,也有过不俗的表述。《曷加鸟冠子•;环流》更把它抽象为“物极必反”的哲学概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比较常见的哲学思想。西方最早表述这一思想的是赫拉克利特。荣格对这位先哲的观点极为推许,他说:“年老的赫拉克利特实在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发现了所有心理学规律中最了不起的一条,即对立物的调节机能,他称它为‘物极必反’。他指的是这样的意思:每件事物倾向于迟早转向它的反面……我们的生命犹如太阳的运行。早晨的太阳不断地增加热量,知道中午发出了绝顶的热,于是,‘物极必反’到来了:它的继续向前移动并不意味着热度的增加,而意味着一种减少。”荣格这一段话,可以移来做“日中则昃”的脚注。    
    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读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就会发现某些注释的不妥。陈亮词最末两句:“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在今日所有通行的注本中,都把“赫日”解释为喻指赵宋王朝,“谓宋王朝的国运如赤日之在中天,有着光明的前途”。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夏承焘校笺、牟家宽注释的《龙川词校笺》等,均做次类解释。但我以为若将“赫日”解做喻指金王朝,则更为圆融。    
    北南两宋,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且渐演成积贫积弱的形势。有识之士,人心思变,乃将“日中则昃”或“物极必反”的古训推进一步,务期于世有补。王安石高论“天道尚变”“新故相除”;张载鼓吹“事有始卒”;陆佃为《曷加鸟冠子》作注……陈亮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永康学派”的首面人物,上述思想氛围不可能对他没有影响。事实上,他在淳熙五年(1178年)写的《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论“天下形势之消长”,就鼓吹带有积极功利色彩的神秘主义运数——“天道六十年一变”。他认为,自丙午(1126年)、丁未(1127年)靖康之祸以来,迄以五十余年;若应其变,即可恢复中原。后来有个叫柴望的,还专门为皇帝上了一部《丙丁龟鉴》,历陈二十一个丙午、丁未年的天道、人事变化。“六十年一变”说,表示了强弱变化的所谓“规律”,所谓当六十年丙午、丁未之际,强者转弱,弱者转强,希望朝廷能顺应天心民意,有所作为。这是将“日中则昃”、“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人为规律化的功利主义认识。认识当然是幼稚的,但它却可以用来说明南宋主战派们为了实现“北伐”的愿望,需要获得思想武器的迫切心情。    
    考章德茂大卿“使虏”,共有三次:1184年,1185年,1186年;使命分别为“贺正旦”、“贺金主(完颜雍)生辰”、“贺万春节”。章德茂大使的差使是够得上屈辱了。1186年恰在丙午,正应在靖康以来“六十年一变”之际,陈亮词即作于次年前后。他在淳熙十四年,即在词写作不久,写给章德茂的一封书信中,尚且坚信“六十年一变”的运数。书信中说:“揆之时变,恐劳圣贤之驰骛矣。”这一年岁在丁未。    
    但此时的南宋王朝向金称侄求和,积弱已久,文恬武嬉,苟且偷安,北伐之事,早成梦呓。章德茂大卿的使命是去北面朝金,国运已到了这个份上,“赫日”说的是谁呢?若做寻常字面解,说“赫日”喻指南宋偏安王朝正如“赤日之在中天”,“前途光明”云云,实在与其尚变的哲学观念大相径庭。    
    要之,“胡运何须问”之后若加现代标点,应为一个破折号:“——赫日自当中”;意思是说:金王朝的国运用不着再去考虑了——物极必反,天道六十年一变,现在正应在丙午、丁未之际,它们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很快就会昃落下去了。    
    诗人实际上是提住了偏爱赵宋王朝的一股心劲,再诅咒完颜金朝终必由强转弱,盛极而衰,是一点儿沮丧中的希冀,一个预言式的寄托,一种功利哲学的观念宣传,一腔书生气的豪情,是在为章大使打气,为宋王朝解嘲。    
    非常遗憾的是,丙午、丁未两年并未发生他预期中的变化,相反,这两年对南宋王朝来说,是少有的平静年份,只死了个太上皇赵构,算是件比较大的事。    
    “日中则昃”,没有不落的太阳。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一定要将“赫日”解做南宋王朝的喻体,那恰好成为朕兆后事的词谶——待到下一个丙午(1246年),蒙古铁骑已占据了北部半个中国,又过三十三年,左丞相陆秀夫就在元兵的追杀中背负着九岁的帝炳投了南海。但,这既不是陈亮所能梦见的,又不是他乐于想像和希望的。    
    读陈亮给皇帝的上书,读他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从那泣血劝战,力主恢复,恳切殷殷的情态看,他实在是没有勘透皇上与主和派的心路。“且复穹庐拜”,年复一年,成了南宋王朝难以吞咽却又不得不吞咽的耻辱之果。“会向藁街逢”,也便成了英雄们一个辉煌的梦想。


《闲读中西》 第三部分刘长卿诗里的苏州

    毕明迩发帖时间:2002110910∶07∶00    
    刘长卿有一首《登吴古城歌》:“登古城兮思古人,感贤达兮同埃尘。望平原兮寄远目,叹姑苏兮聚麋鹿。黄池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伍员杀身谁不冤,竟看墓树如所言。越王尝胆安可敌,远取石田何所益。一朝空谢会稽人,万古犹伤甬东客。黍离离兮城坡坨,牛羊践兮牧竖歌。野无人兮秋草绿,园为墟兮古木多。白杨萧萧悲古柯,黄雀啾啾争晚禾。荒阡断兮谁重过,孤舟逝兮愁若何。天寒日暮江枫落,叶区辞风水自波。”这首诗写的吴古城,看来不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苏州城,而是“古城”,或许是在现在城西的山区什么地方吧。真是满目苍凉,惨不忍睹。当时诗人不是在苏州做官,也不是来游览或访友,而是被人诬告,贬官放逐经过苏州,心情自然会影响他的观感,即使他看到苏州的繁华,苏州的美景,想来也不会引发诗情写成诗文的。    
    就在苏州,有一好消息从京城传来,皇帝听信了有人为他作的辩解,派人一路追来,让他回去重新处理,一直追到苏州才追上。喜事当然不能无诗,这一首《恩敕重推使牒追赴苏州次前溪馆作》是这样的:“渐入云峰里,愁看驿路闲。乱鸦投落日,疲马向空山。且喜怜非罪,何心恋末班。天南一万里,谁料得生还?”这诗主要写心情,前四句还和上面一首相似,“愁”和“疲”二字是其主调,到“且喜”才有了转折,“何心恋末班”是又一转,我并没有再想做什么官的意思了。只有最后二句,才是喜形于色,大喜过望,都在这十个字里,而前面的“愁”“疲”等等,更为这十字作了很好的铺垫。这是一首好诗,但你要想从中读出当年苏州的信息,却是要失望的了。因为这只是在苏州写的,并不是写苏州的。    
    还有一首类似的是《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邱怅然有作》:“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这诗应在前诗之前所作,还没有“且喜怜非罪”以前所作。“将过虎邱”,这“唯馀旧山路”大概也不是写的实景,而是出自想像吧。    
    刘长卿的诗名很大,别人称之为“五言长城”,是说他五言诗写得最好,上面三首里有二首是五言的,特别是《次前溪馆作》一首,八句里面,一波三折,摄人心目,的确不凡。    
    以上多是抒发心情的诗,写苏州实景的句子很少。有一首写虎邱寺的《题武丘寺》,则有较多的虎邱实景:“青林虎邱寺,林际翠微路。仰见山僧来,遥从飞鸟处。兹峰沦宝玉,千载唯丘墓。埋剑人空传,凿山龙已去。扪萝披翳荟,路转夕阳遽。虎啸崖谷寒,猿鸣杉松暮。徘徊北楼上,江海穷一顾。日映千里帆,鸦归万家树。暂因惬所适,果得损外虑。庭暗栖闲云,檐香滴甘露。久迷空寂理,多为繁华故。永欲投死生,馀生岂能误。”这诗写虎邱实景的句子,恐怕要数“仰看山僧来,遥从飞鸟处”二句了,今天到虎邱去,或许还能亲见这样的“风景”,一个“仰”,一个“遥”,想想就是这样,但写出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了。“虎啸,猿鸣”二句,则或许不一定是实景,带有些想像的成分在内了。“北楼”则不知是今日何楼,或者已不存在了。    
    刘禹锡《虎邱寺路宴》一诗,和这诗同收《全唐诗》中,但二诗除个别字句外,基本全同。上引二句(“仰见山僧来”),作“立见山僧来,遥从鸟飞处”,末二句作“永欲投此山,馀生岂能误”。


《闲读中西》 第三部分唐宋诗词中的月光世界(1)

    SMQ发帖时间:2002110806∶57∶00    
    夜晚与白天一起,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世界。在古代的诗人看来,明月是夜空的女神,是连接天空节律与人间冷暖,沟通理想世界与现实人生的小舟,月的阴晴圆缺,总是对应着诗人的悲欢离合。因此,诗人的静夜之思,总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