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标志,标志着人类正在走向互相了解,走向互相尊重。这件事情,促使我的思绪重新回溯到了四十年前的朝鲜战场……


第一章 硝烟散尽后的追忆第5节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1951年初,一个偶然的机遇,我首次接触侵朝“联合国军”的被俘人员,从而引起了我对西方战俘们的极大兴趣。  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我在踏上朝鲜战地时的第一个愿望,便是盼着早一天见见我们的主要对手———美国兵。   那是我入朝的第三天夜里,美国飞机炸毁了一座公路桥,我们搭乘的军用卡车被阻滞在平安北道的一个小山村。我们的卡车是在后半夜悄悄进村的,不晓得这个小村恰好是志愿军一个俘虏转运队的临时驻地。  早上,太阳刚刚出山,我被F一84型喷气战斗机的俯冲啸声惊醒。两位汽车司机不由分说地将我从炕上拖了起来,推推搡搡地一同奔向山脚下的防空洞。这时候,一幅奇异的画面突然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一脚滑进结了冰的旧弹坑里,举目四顾,看傻了……  在我四周的雪地上,不知从哪里冒出了那么些西方俘虏兵,足有上百名之多,他们大都蓬头垢面,胡子拉碴,有的注着拐棍,胳膊腿上缠着护伤绷带,有的披着军毯,把脸面蒙住,像阿拉伯女人,有的双脚冻伤,包着厚厚的破衣烂布。他们或是大声呼唤着同伴的名字,或是叫爹叫娘叫上帝,跌跌滚滚地四处乱窜,跑不动的就跪在地上仰天划十字,有个碧眼黄发的年轻人竟抱着脑袋嚎啕大哭……  一位腰佩手枪的志愿军干部站在高高的石坎上,用英语叫喊着,指挥战俘们进行防空。四五个身挎冲锋枪的志愿军战士东拦西挡,不让战俘们逃散,同时将几个负伤的战俘架起来,命令健康的战俘搀扶着一同疏散隐蔽。  一场大乱,不过持续三、五分钟光景就结束了。两架美国飞机,各自扫射了一阵,打了几发火箭弹,便拉起机头,盘旋了几圈,呼啸而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只是击毁了两幢民房,打死一头耕牛。  早饭后,我找到俘虏转运队,接待我的就是那位腰佩手枪的志愿军干部,听口音是上海人。战地遇老乡,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他是前线某军的敌工干事,24岁,姓徐,他让我称他老徐。  老徐看过我的证件,问我有什么要求。说一定帮忙。我告诉他刚从国内来,很想拍几张美国俘虏的照片,宣传我军胜利。我当时是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的摄影员,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时可以挂用“随军记者”的体面衔头。  老徐对我非常热情,亲自带我巡视俘虏们的临时营地。此时的小山村很宁静,志愿军战士和西方战俘们都拥到室外,一边晒太阳,一边休息或干活。志愿军哨兵游弋在路边宅旁,与其说是防范战俘反抗与逃跑,不如说是防止朝鲜居民袭击战俘。老徐告诉我,美国俘虏有两大怕,一是怕美国飞机盲目轰炸,二是怕朝鲜居民报仇泄恨。朝鲜老百姓不论男女老少,只要见到美国俘虏,就会一拥而上,拳打脚踢,吐口水,扔石块。甚至用剪刀戳,用牙齿咬,劝都劝不开,拉也拉不动。这都是美军作恶多端造成的后果。他们自从仁川登陆,大举北犯,每到一地,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朝鲜老百姓实在恨透了他们。老徐头一次押运美俘时,一路上遭到朝鲜老百姓的袭击,打死打伤了好几名美军俘虏,美俘们随身携带的军毯和罐头食品,也被老百姓们抢夺一空。英军战俘长相与美军战俘难以分辨,所以也存在着同样的两大怕,只是害怕的程度略为轻一些。后来,志愿军有了经验,在押运美英战俘的时候,积极通过朝鲜地方政府向百姓做工作,解释志愿军的宽俘政策;押运途中,也让随行的朝语翻译一路打招呼,这样才避免了这类事件的发生。此番来到这个小山村,一切都很顺利,好几家村民还让出自家的住房,给战俘们住宿,自己则挤到亲邻家中去合住。我们走进了一个带木围栏的宅院。晒谷坪上的气氛,又一次使我感到意外。这里,几十名美军战俘聚在一起,有的坐在廊下木板上,有的躺在柴堆上,有的倚墙而立,吹口琴的,打扑克的,也有脱光上衣捉虱子晒太阳浴的,平静得好似一群普通跋涉者在此打尖歇脚。战俘们见到老徐,并不感到奇怪;见到我这个胸前挂着照相机的陌生人,便感到奇怪了。他们轰的一下围了上来,一双双蓝色的、褐色的、灰色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好像我不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而是外星人降临到了朝鲜战地。


第一章 硝烟散尽后的追忆第6节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我所以会引起战俘们的注意,自己心里明白,实在是因为我太小,年纪小,个子小,按西方人的算法,那时还不足十五岁,论个头更是不足一米六,站在西方年轻人面前,矮了一大截,穿一套宽宽荡荡的志愿军棉军装,样子肯定不潇洒。战俘们也许不能想象,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当兵,当一名拿照相机的兵。  老徐用英语训话,叫战俘们散开,该干什么干什么,告诉他们随军记者来采访,要拍照 片,记录他们被俘后的真实生活。  一说拍照片,他们来了劲。有个身材瘦高瘦高的少尉情不自禁地欢呼了起来:“Welcome baby correspondent!”  好些战俘也跟着欢呼起来:“Welcome,baby correspondent!”这句英语,我只听懂半句。  老徐及时翻译:“他们说‘欢迎娃娃记者!”’  我居然成了战俘们的观赏对象,还称我“娃娃记者”,我顿时感到这是一种侮辱。别人这样称呼没什么,他们是志愿军的阶下囚,凭什么称我“娃娃记者”?居然还以主人的姿态向我表示欢迎,我要你们欢迎?!这时候,不少战俘开始忙着整理衣冠,脸带笑容,争先恐后地挤到我的镜头跟前来。面对这样的情景,我自然也就消了气。  瘦高个少尉说:“但愿我们的家人能够通过报纸看到我们的照片,证明我们还活着,那该有多妙!”  又是一阵欢呼。他讲出了许多战俘的共同心愿。  一眼就看得出,瘦高个是个很有趣的人物。他的眉毛一高一低,说话的时候会上下扭动,棕色的络腮胡子浓浓密密,衬出一口整齐的白牙。他的战俘伙伴叫他Pole,意译为撑竿跳高用的撑竿。老徐和警卫战士也干脆用中国话叫他“撑竿”。如果战俘之间不用外号,志愿军也不敢叫外号。志愿军的俘虏政策明确规定,不得侮辱俘虏人格。大家都叫外号,他本人也乐意接受,反倒有了一种认同感。  老徐向我介绍说,撑竿过去当过日本人的俘虏,吃过很多苦,所以相信我们的政策,相处已经十多天了,很谈得来,已经成了他的助手。开头,前线各部队将各自抓获的零星战俘合并到一起的时候,许多战俘吃不惯我们的炒面,称作“混合面”,在西方是“动物饲料”  ,说我们不人道,把战俘当牲畜看待。撑竿听了这些议论,就会鹤立鸡群似的挺直他的高个子,呵责他的同命人:“什么叫人道?中共士兵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享受同等待遇才是真正的人道。俘虏不是贵宾,不吃炒面饿死活该!上帝也不会同情你们。”撑竿讲话很有说服力,连同时被俘的一个少校几个上尉中尉也听他的话;他还主动照顾负伤和生病的同伴,所以大家就推选他当了战俘转运队的临时战俘代表,转运途中的一切事情都由他出面跟志愿军带队人联系。  老徐告诉我:“你要是有什么问题,撑竿会乐意回答的,我给你翻译。”我一时想不出什么有意义的问题,随便问撑竿;“你是在哪里被俘的?”“在北极睡袋里。”撑竿答。  我愕然。北极睡袋就是鸭绒睡袋,在严寒地区野外露宿时,袋外不消溶冰雪,袋内可保护体温。我奇怪的是他为什么答非所问。战俘们笑了起来,尽管有的人是苦笑。  “撑竿在说俏皮话。”老徐解释道,“他的意思是在睡梦中稀里糊涂被俘的,因为志愿军善于夜战近战,出现得太突然,他没有思想准备。”我又问撑竿;“你干吗要到朝鲜来打仗呢?”“因为朝鲜有黑眼睛的美丽姑娘啊!”  撑竿回答得很认真,又惹得同伴们笑了起来。  “这不是幽默。”撑竿见我反应迟钝,只好加以说明,“在美国的征兵广告上,画着黑眼睛黑头发的朝鲜美女。上司下令我们队伍远征东方的时候,只说执行‘警察行动’,不需要流血,无异于旅行。旅行有什么不好?我本来就想当一个旅行家。没有足够的钱,正好借此机会免费旅行,游览朝鲜半岛。问题是没有想到会当俘虏。”


第一章 硝烟散尽后的追忆第7节 朝鲜战争中的美英战俘纪事

身为一名美国军官,为什么当了中国人的俘虏,还能保持这份坦荡,我感到十分不解。  当天的晚餐不同寻常。美国飞机炸死的那一头牛,为战俘们提供了改善伙食的条件。撑竿带头捐出一只手表,又动员伙伴们捐出一只戒指,三支钢笔,三只打火机,通过老徐向朝鲜村民换来了20斤牛肉。20斤牛肉对于上百名饿俘来说,毕竟太少太少,每人只能分到骨牌大小的三块。还多了一些,一人一块却不够分,怎么办?有人说理应归捐献财物的人享有,撑 竿持反对意见,说捐献本身就是慷慨行为,没有理由再享受特殊待遇,否则就不是捐献,而成了交换;因此,多余的肉块,应该用抽签的方式来推出幸运者,让幸运者享受。于是各小队的俘虏都参加了抓阄抽签,以决定谁该多吃一小块牛肉,连病伤战俘也没能例外。  第二天傍晚,我们的卡车将继续南行。战俘们中因为伤病员比较多,行动不便,正在等待后方安排汽车,还要住几天后再往鸭绿江南岸的战俘营集中。卡车出村前,我去向老徐辞行,远远看见撑竿正向我含笑招手,我很想抬手致意,但又不敢,一种神圣观念制约着我:这里有个立场问题,战俘的手上很可能沾着朝鲜人民或志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