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耿介不阿,予以拒却。后圣祖驻龙潭,见御床上有污物,大怒,太子便把责任推在陈鹏年身上,鹏年几乎被处死,赖江宁织造曹寅力谏而得免。
圣祖为人较为仁厚,而允礽却对诸王、大臣等任意凌虐,恣行捶挞,如平郡王讷尔素、贝勒海善,这些人就因不依附允礽的缘故。
圣祖宫中虽然多妃嫔,却绝不向市井冶游寻欢,如他自己所说:“从不令外间妇女出入宫掖,亦从不令姣好少年随侍左右。守身至洁,毫无瑕玷。……今皇太子所行若此。”又说他巡幸时“或驻庐舍,或御舟航,未尝跬步妄出,未尝一事扰民。乃胤(允)礽同伊属下人等,恣行乖戾,无所不至”,以致“令朕赧于启齿”。康熙四十七年,朝鲜使者向国王奏折中说:“百姓议论,太子不忠不孝,他暗中搜集民间妇女。”五十一年,又奏报说:“太子不改沉溺于酒色之旧习,他私派心腹到十三个富庶的省份勒索财富,强夺美女。”这是得之于民间的议论,可见允礽生活上的放荡,已经盛传于民众之口,也确实丧失了皇家的体统,东宫的威严,圣祖说的“今皇太子所行若此”,实亦老父的伤心之言。
圣祖向以仁孝自励,允礽所作所为虽使他痛恨,但他还是容忍着,也可说是姑息,但矛盾也在激化中。
第二部分 后皇翻前皇之案塞上废太子(1)
圣祖后宫中,有几个汉军旗的妇女,如密妃王氏、勤妃陈氏、襄嫔高氏等。满汉虽不通婚,而汉军旗的女子则可入后宫。如顺治时定南王孔有德(汉军正红旗)之女孔四贞,世祖一度想册立为妃,后知其已许字孙延龄而作罢。吴伟业《仿唐人本事诗》之一云:“聘就峨眉未入宫,待年长罢主恩空。旌旗月落松楸冷,身在昭陵宿卫中。”即咏四贞事。
在圣祖的汉族诸妃中,最宠爱的是密妃王氏。她的家世不详,仅知其生子三人:允禑、允禄、允祄。圣祖还让耶稣会画家为她画像,高士奇在《蓬山密记》中,记圣祖准许他观看密妃之像:“尔年老,久在供奉(指曾值南书房),看亦无妨。”可见密妃之深受宠幸。
康熙四十七年(一七〇八),圣祖巡幸塞外,皇太子允礽、皇长子允禔、皇十四子允NFEBD等皆随行。允祄是皇十八子,年仅八岁,亦随行。到了中途,允祄患上重病,可能因年幼而初到塞外缘故,这时又成为加深圣祖对允礽恶感的一个契机,《清史稿》允礽传云:“皇十八子抱病,诸臣以朕年高,无不为朕忧,允礽乃亲兄,绝无友爱之意,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允祄患病,允礽“绝无友爱之意”,这还不能算是大罪名,但下文裂缝窃视,昼夜不宁两节,如果属实,就是逆子的行为。“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句,王氏《东华录》作“从前索额图助伊潜谋大事”,语意更为明显,也便是要发动政变。圣祖怎么知道允礽裂缝窃视?那是因为允禔暗中监视之故。允禔以皇长子而不得立为太子,他对允礽自然要看作死对头。这说明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已经激化到这个地步了。
允禑王府原址。
允礽和索额图的潜谋,当在康熙四十一年允礽在德州养病,召索额图前往侍疾时。圣祖在斥责索额图的谕旨中有这样的话:“去年皇太子在德州时,尔乘马至皇太子中门方下,即此是尔应死处,尔自视为何人耶?朕欲遣人来尔家搜看,恐连累者多,所以中止。”索额图所以敢于乘马至皇太子中门方下者,正因为自恃为太子亲信,太子正需要他划策支持的缘故。孟森《明清史讲义》第二章对此事评云:“又云若搜看其家,恐多连累,则又非失礼而有犯逆,且不可使有连累,则顾忌甚切,自 康熙帝出巡塞外图。属为太子地矣。然则索额图助太子谋逆之案,早发觉于五年之前,太子不悛,又日日在防范之内,废太子之祸,固已迫在眉睫矣。”
圣祖此时尚在塞上,他本来想回京告祭奉先殿后再行废黜,正因“迫在眉睫”,便在返京途中,驻布尔哈苏台时,即召集诸王、大臣、侍卫等于行宫前,皇太子跪在地上,圣祖垂泪宣皇太子种种罪状,最后说:“似此不孝不仁,太祖、太宗、世祖所缔造,朕所治平之天下,断不可付此人!”(见《清史稿》)谕毕,圣祖不觉痛哭仆地,由诸大臣扶起。就在这一刹那间,人性的闪光在这位五十五岁的皇帝身上一掠而过。
接着,便将允礽拘禁,命允禔监视,又诛索额图的两个儿子格尔芬、阿尔吉善,及允礽亲信四人,其罪稍轻者遣戍盛京(今辽宁沈阳)。这一狱所牵连者只几个旗下无名人员。事后,圣祖又谆谆晓谕:应该法办的已经法办了,事情已经了结,“余众不更推求,嗣后虽有人首告,朕亦不问,毋复疑惧。”《康熙帝便服半身像》轴。
圣祖所以这样恳切宽慰臣下,亦因这时各地变乱仍在起伏中,故而内部更须力求安稳,这里可以举朱三太子案为例。
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山东巡抚赵世显拿获朱三(太子)父子,上谕解往浙江,交与奉差专办此案的户部侍郎穆丹。
这个朱三太子叫朱慈焕,他在排行中实是第四,明代封定王。真正的明思宗的太子,已于顺治年间被杀,清廷还说这是歹人假冒,故应处死。到了康熙间,“朱三太子”便成为怀念明裔的一种公名,但朱慈焕本人实未参预过反清活动。
明室亡时,他才九岁,仓皇出奔,流离颠沛。十三岁到了凤阳,遇一姓王的老乡绅,曾任明朝谏官,细询根由,执手悲泣,乃留在王家,姓亦改“王”,其情景仿佛杜甫《哀王孙》中所描写的。
第二部分 后皇翻前皇之案塞上废太子(2)
王绅病故后,乃至一佛寺中削发为僧,偷生度日。后又往浙中,结识了一个姓胡的余姚人,亦明时官员后裔,两人谈经论文,胡颇钦佩朱三的才学,劝他还俗,并将女儿嫁给他。
康熙四十四年,慈焕在宁波识秀才张月怀,后来别人亦称他张老先生。不久,慈焕见张月怀行事不安分,便带家眷避居湖州长兴县。后风声吃紧,宁波、镇海都“一步一步挨查”。此时慈焕已有子孙,闻得事发,妻女六人,都先上吊自尽,三子一孙,被捕收监。慈焕躲避流亡。四十七年,官府于谋反首领张念一口供中,得悉慈焕行踪,遂在山东被捕,押解京师受审,这时他已经七十五岁了。
当慈焕经浙江遭审问时,官府问他:“朝廷待汝不薄,何为谋反呢?”慈焕答道数十年来,改易姓名,只是为了避祸。清廷有三大恩于前朝,吾感戴不忘,何尝谋反?问他什么三大恩?答道:今上诛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先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朱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指圣祖祭明孝陵),三也。“况吾今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皆白,乃不作反于三藩叛乱之时,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
朱慈焕的供辞,该是诚实可信的,可是清廷还是以“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为罪名将他杀死。这种诛心之论,原是刀笔吏的惯技,在清代文字狱中,由诛心而诛身的,屡见不鲜。孟森评云:“是为清开国以来数十年所危疑惊悚,必得而甘心之朱三太子,由此结束,身及子孙皆被杀,妻女儿妇先投缧以殉,未被拘获。”而当明思宗殉国时,先视后妃毕命,又手斩昭仁公主,而使太子二王出宫,各投外家,教以混迹民间,“岂料事隔六十余年,有子再为清室所戮,妇女义不受辱,与烈皇时用意同。明之帝室嫡裔,至此始斩。是亦烈皇殉社稷之遗意也。”孟氏对顺治初之杀故明太子,认为当时天下未定,多尔衮用事,尚不足责。“至后六十余年,康熙中叶以后,乃又杀烈皇第四子慈焕,则太过矣。”详见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上册《明烈皇殉园后记》一文,文中引魏声和《鸡林旧闻录》,记朱慈焕始末甚详。说得极为警辟。
朱慈焕于明室为帝子骨肉,于新朝则为种族上的残敌,清人自非斩草除根不可。清帝之祭明孝陵,并非有爱于亡明,实是笼络汉人的一种手段。圣祖诸子,于宫中是一父所生的手足至亲,于储位上则为势不两立的劲敌,允礽首次废黜之后,宫廷政变的火苗,实已在暗中迎风闪烁。
朱三太子案与圣祖废太子案发生于同年,由此及彼,故附书之,或亦可供研讨清史者之玩味。
第三部分 世宗登位之谜东宫无主后的波澜(1)
允礽被废,东宫无主,这自然引起那些有野心的皇子的欲望。圣祖已经看到这一点,所以有“诸阿哥(皇子)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圣祖实录》)的告诫。这口气算得严厉了,但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在皇权高于一切的时代,谁不想取而代之呢?
这里先说允禔。
允禔是皇长子,人也能征惯战,只因庶出,不能进东宫,但对决意争夺储位者,这一界线随时可以超越。
允礽被拘禁后,曾命允禔前往监守,但圣祖同时明白宣示:“朕前命直郡王允禔善护朕躬,并无欲立允禔为皇太子之意。允禔秉性躁急愚顽,岂可立为皇太子?”圣祖为什么要说这些话?不正说明允禔的跃跃欲试的图谋,外间已在传播,而为圣祖所察知么?圣祖废太子后,未必不有懊悔之意,所以不愿在短时期内再立其他人为太子。
允礽被废不久。圣祖又下了一道内容离奇的谕旨给内大臣等:“近观允礽行事,与人大有不同,昼多沉睡,饮酒数十巨觥不醉。每对越神明,则惊惧不能成礼,遇阴雨雷电则畏沮不知所措。居处失常,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