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艺术家万岁-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可靠”、“更详 尽”。艺术的创造者不可能把一些虚假的、对人有害无益的历史大谎装进“艺术孩子”的内 心和大脑,贻害“孩子”和后世。卓别林的一系列以“夏洛”为自我化身的影片,就是通过 历史上无数的“小人物”的饥饿、恐惧、渴望、喜悦、痛苦、悲伤、孤独、流浪,把人类有 史以来的内在真实和未曾消逝的实质,艺术地描绘出来,成为“史书”之上的史书。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小说《夏娃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多情而富有艺术气息的女性形象夏 娃和一个务实、功利、呆气的男性形象亚当。夏娃对自然和人世的一切怀着一种艺术化的 本能。看到天空的星星,她便拿起一只篮子,不吃不喝,向地平线赶去,以为在那里地面离 天空的距离最近,可以伸手采摘星星,缀在自己的鬓边。她看到一颗流星,便担心如此美丽 的、亮晶晶的小东西既然可以一颗一颗地流落,就可能在同一个晚上同时流落,于是便不睡 觉,能多久不睡就多久不睡。她一一地把星星的位置和大小记牢,以便在某一夜星星全体陨 落的时候,用她的记忆中的星星一一使陨坠的众星复原。她看到火,先感到的是它的美丽、 娇艳。她并不知火的实用价值,也不重视任何事物的实用价值。在她的头脑和心目中,只有 “美”而无任何实际的观念。亚当则不同,他把夏娃的种种艺术行为、艺术感想嗤笑为荒唐 ,遇到任何事物都先问一句:“这有什么用?”马克·吐温通过夏娃与亚当的比较,表现了 两种人生、两种气质、两种境界。无疑,艺术气质属于“夏娃”。    
    鲁迅在表现“创造 ——人和文学的”主题时,同马克·吐温一样选取了古代神话中的女性形象来充当“艺术家 ”的角色。鲁迅1922年写成的《补天》(原名《不周山》),着力塑造了创造者女娲的形象。 女娲在体内无形无名的力量推动下,刚刚从原始的混沌中醒来,便首先留意到天空的色彩, 太阳和月亮。她本能地走到海边,“掬起带水的软泥来,同时又揉捏几回,便有一个和自己 差不多的小东西在手里”。她对自己的造物又诧异又喜欢,“以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继续着 伊的事业,呼吸吹嘘着,汗混和着”:她的生命活力转移到她所创造的“小东西”身上。她 被一种创造的冲动所左右,不能自制。“在长久的欢喜中,早已带着疲乏了。几乎吹完了呼 吸,流完了汗,而且又头昏,两眼便朦胧起来,两颊也渐渐地发了热,自己觉得无所谓了, 而且不耐烦。然而伊还是照旧的不歇手,不自觉的只是做。”直至被创造欲搅得“近于失神 ”,直至被累倒在不周山上。当她再度醒来的时候,又投入了治水、补天的浩大而艰辛的工 程中,直至补好青天,她本人被累死。鲁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母性的艺术家形象,通过这一 形象透露出作为艺术家的鲁迅自身的气质和精神。    
    〖JP2〗艺术家就像马克·吐温笔下的夏娃和鲁迅笔下的女娲,永生怀着一种无可治愈的“ 艺术病”,一种“理想病”。像女娲那样,艺术家关注着伟大的事业,关注着人的生存、天 地的完整,而厌倦无谓的吵嚷,听不懂人间的絮语,也不愿看人们的争斗和两面三刀或假道 学家的嘴脸。    
    


第二部分第6节 品质之光(6)

    在创造的欲望中,在创 造的劳作中,艺术家全心全意地投入了他所能有的一切。他已不复是日常生活领域的人,或 者说:他处于日常生活中但过的不是日常人的日子。这种状态在他没有从事具体的艺术创作 的时候,依然停留在他的身上。他永远比普通人沉重,因为他永远在心中孕育无数可能出生 也可能不出生的作品;他永远比普通人幸福,因为他自身的遭遇、命运已不重要,他已在他 的作品中寄托了梦境和理想。    
    〖BT2〗古道上的鲜花    
    艺术家的气质中,有两股岩浆在奔涌:一股是最古远的、从历史感深处吐出的大家旧族的气 质,一股是最鲜活的、从未来感远处驰来的无家无室无国无名的新生儿的气质。艺术家是古 旧与新鲜的混合物,犹如古道上的鲜花。    
    艺术家对古老的生活式样,对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文化以 及自然现象,有着浓厚的、永不消歇的兴趣。所有的艺术家都喜欢研究比人类历史更久远的 大自然的历史和变迁,都把对人类的起源、生物的起源、宇宙的起源的研究作为终生的课题 ,都把挖掘人性的根子和了解人性的历程当作毕生的乐趣。卓别林并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 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但他对万事万物的本源本质的研究兴趣,并不亚于专门从事某种学术研 究的学者。他往往把自然、人类的历程与自身曲折的人生历程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获得了相 当深广的研究收益。他所创造的以夏洛为主人公的一系列影片所包含的自然的知识、生活的 知识、人生的知识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远非学者们的著述可比。卓别林的影片的成就,与他 对古老的天空、白云、日月星辰,对古老的土地、古老的人类命运的深入了解和领悟,有着 直接的、不可或缺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艺术家的价值远大于一万个历史学家、考 古学家的价值。    
    舞蹈家邓肯对于古建筑、古雕刻的迷恋,表演艺术家凯瑟琳·赫本对 自然界的熟知,英格玛·伯格曼对几代人共同生活的“宫堡”的关注,黑泽明对莎士比亚戏 剧的热爱,无数艺术家对古希腊神话、罗马传说、汉唐文化、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的 浓厚兴趣,都表明他们在骨子里与自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艺术 家是“古老”事物的直系亲属,是由这些“古老”事物抚养长大的。他们是在倾听一切古远 的“传说”的过程中,由具备艺术气质的人成长为艺术家的。    
    如果没有中国旧学的深 厚功底,如果缺乏对人类进化、中国民族传统、世界文化大趋势的把握,鲁迅便不可能成为 具有博大思想才力和博大艺术创造才力的大艺术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郭沫若、茅盾、叶 圣陶、巴金、老舍、曹禺、冰心等作家,无一不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诸子百 家的宏富著述的熏陶中,开始他们的艺术道路的。    
    原始的遗迹,洪荒的遗踪,文明的细致 和粗糙,文化的落后和先进,一个姓氏的显赫与黯淡的原因,一个家族的荣衰,一个世纪与 另一个世纪相比人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命运的大不相同,现存的时空 和生死与想像的仙国神界的大差异,科学与技术的代代更新,思想与文化的代代相承相传相 通,宗教地域的分布,宗教门类的增减,宗教门徒的质量变化,社会宗教情绪的浓淡,等等 ,都非同寻常地吸引着艺术家,使艺术家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它们的终生伴侣。艺术家从 它们那里受益,并赋予它们以“变形”的生命——在艺术中融入它们的影子。    
    艺术家 同原初、原初以前的宇宙、原初以后的自然和人类的历史,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这种友 谊的发生和保持,源于艺术家与古老事物的气质上的相投。艺术家无法与他所处的时代同步 而行,要么“超前”,要么“复古”,最常有的情况是又“超前”又“复古”。当然,这不 是指创作技术,而是指艺术家的宇宙观、生命观、生活观,是指艺术家的气质。    
    


第二部分第6节 品质之光(7)

    日常的、近乎混沌状态的生活场景,每天都例行公事般升起又落下的太阳、月亮,以及车声 、水声、人声,在一般人看来,不过是物质世界简单的、基本的、重复的现象,不新鲜,亦 不足惜。在一般人耳目中,婴儿的啼哭,妇女的呻吟,男人的狂暴,畸形或残疾者的行姿, 老翁灰白的髭须,少男少女清澈如水的目光,也不过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状态,与自己的切身 利害相关便为之所动,若与己无干则视若无睹。艺术家常常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事件感 到“触目惊心”,并在“惊心”之后看到这些事物的历史内涵。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HT5”F〗[《饮酒》之五]〖HT〗,以一种淡淡的笔调道出了艺术家与大 自 然的息息相通,在无言的状态中融进了无限的“远古”的静穆。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 表达了艺术家对古老的生命的敏感和对古老的死亡的冷静。艺术家不仅以生物的人和社会的 人的双重感觉来吻触世界,还本能地把世界的存在和运动视为艺术的“乔装改扮”,从这种 “乔装改扮”中发现世界原初即有的、不过是在后世生活中改换了面目的“本相”。    
    乔托的名画《犹大之吻》,抓住犹大带着士兵来到花园,以吻迎接基督,暗示这就是他为三 十个银币所出卖的人的一 瞬间,把人类背信弃义的丑恶本性戏剧性地泼写到画幅上,表现了艺术家高度的审视美与丑 的热情,以及艺术家强大的审美能力。乔托选择了关于“上帝”的古老的题材,表现的是自 人类纪元起便存在的古老的主题:善与恶,美与丑,真与伪。正是这古老题材中所蕴藏的古 老主题,使《犹大之吻》历经岁月的剥蚀而不失其固有的艺术光彩。罗中立在油画《父亲》 的有限画幅上,刻画了一个饱经人世劳苦的劳动者,一个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他虽然 以体力劳动者的身份和劳作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但脸上的密密皱纹,被太阳晒焦的肤色,粗 糙的捧着水碗的手,头上扎的中国农民世代相传的白头巾,纯朴老实而又认真的表情,以及 那双交混了所见过的一切生死、苦乐、散聚、起落的事实的眼睛,就是一章章“人”的史书 。他的形象就是一部“人”的历史。“父亲”是大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