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6'?L。 E。 Neame; The History of Apartheid; London; 1962。 pp。 119。
'137'?纳尔逊·曼德拉:《漫漫自由路》,谭振学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60页。
'138'?Govan Mbeki; South Africa: The Peasants' Revolt。 Harmondsworth; UK: Penguin Books; 1964。
'139'?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48—149页;宁骚:《试论南非班图斯坦制度》,《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1期,88页。
'140'?英国人在黑人区设立的议会1/4成员是白人,3/4是黑人,但议会是咨询性的,其决议要白人行政长官审查后才能生效。
'141'?纳尔逊·曼德拉:《漫漫自由路》,谭振学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155页。
'142'?L。 E。 Neame; The History of Apartheid; London; 1962。 pp。 78。
'143'?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45页。
'144'?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46—148页。
'145'?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51页。
'146'?葛佶:《南非——富饶而多难的土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107页。
'147'?1991年共约1685万人,见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36页。
'148'?所谓福利国家,其福利并非“皇恩浩荡”,而是民众责成政府履行的一种服务。有之民众无需感恩,无之民众可以问责,显然这样的国家只能是民主国家。
'149'?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162页。
'150'?R。 W。 Fogel and S。 Engerman; Time on the Cross: the Economics of American Negro Slavery。 Little Brown; 1974; R。 W。 Fogel; Without Contract or Consent。 Norton; 1989。
'151'?夏吉生主编:《南非种族关系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201—208页。
'152'?参见秦晖:《全球化中的“中国因素”与世界未来》,《领导者》总20期,2008年2月。
'153'?以上跟贴见凯迪网络“猫眼看人”http://club2。cat898/newbbs/dispbbs。asp?boardid=1 id=2825877。在60多个跟贴中有“丁小平特别局”、“灰色空间”、“duket”、“阿田”等几个网友都发表了类似意见。另外,正式为文批评笔者的法国华人宋鲁郑先生也有类似观点,他在提到本人指出南非民主化后的问题时就对南非变革极表不屑,认为“这样的民主”不如不要。见宋鲁郑:《中国经济奇迹的根源是“低人权成本”吗?——谈秦晖先生〈南非:中国的前车之鉴〉》,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95167。shtml
'154'?课题研发组:《城管执法操作实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6年。这本培训教材关于“城管”抓小贩时出手要狠,“不能轻易放过”,要干得“干净利落”,“将所有力量全部使用上”,做到“脸上不见血,身上不见伤,周围不见人”的说法在网上披露后引起舆情哗然。
'155'?china…review/gao。asp?id=20942。
'156'?H.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97页。
'1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105页。
'158'?《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6卷,350页。
'159'?见《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8年,5—8页。
从南非看中国:“低人权优势”下的“经济奇迹”
附 录
另一个奇迹:南非经济发展中的低人权优势
(2008年11月21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演讲及答问)
?
盛洪:非常感谢秦晖教授终于赶到了。可能花太多精力在做学问上了,在找路上就稍微欠缺点,稍微晚了一点,也感谢大家比较有耐心。秦晖教授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另一个奇迹:南非经济发展中的低人权优势》。我认为这是个非常好的题目。因为我们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活动和讨论中,我们也在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经济发展我们很有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获得成就的过程中,有可能是以侵犯人权,以不平等为代价的。当然这是有争论的。有些人说这样的一种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大家在权利上平等、共同富裕的目标。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必不可少的代价。所以这是一个很引起争论的话题。秦晖教授的题目主要是讲南非。南非从这个题目上来看就是所谓的低人权优势,暗含的含义就是南非有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奇迹,在人权上是有问题的,是以这个为代价的。现在我们就请秦晖教授来讲。来晚了,就要讲的更压缩一点,在一个小时之内。
?
秦晖:关于中国奇迹,大家议论很多了。姚洋先生在这个问题上对我有很多批评。可是在事实判断上,其实我跟姚洋先生有很多说法是很类似的。例如他说造成中国奇迹的原因有两个,即“华盛顿共识”加“中性政府”。而我认为造成中国奇迹的两大原因是是全球化加“低人权优势”。这里我讲的全球化是指全球市场,就相当于他讲的华盛顿共识,而我讲的低人权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跟他的所谓“中性政府”是很有关系的。因为没有这样的政府,中国可能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区别只在于价值判断上,我对“低人权优势”的评价是负面的,而他则对“中性政府”大加赞赏。这个问题的确很有意思。
其实在我看来,中国如果只有低人权而不搞市场经济、不搞全球化,那么中国就像北朝鲜,没什么奇迹可言。但是如果中国只搞市场经济而没有“低人权优势”,那么中国就像东欧。当然东欧转轨后的经济发展成就也是非常大的,但是无法跟中国相比。中国的经济,至少在目前要比东欧发展得快。我曾经写过关于中国与东欧对比的文章,我说东欧的吃亏根本不是吃亏在休克疗法上,与中国相比它真正的“吃亏”就在于我所说的那四句话:民主分家麻烦大,福利国家包袱多,工会吓跑投资者,农会赶走圈地客。那么这四点中国都刚好相反,这就成了中国的四个“长项”,反过来就是东欧的短项。如果中国没有“低人权优势”,这四个长项也就不会有。
但是既搞了市场经济全球化又具有“低人权优势”,两者俱备的,除了我们还有谁呢?现在有很多批评中国的人,把中国和印度、拉美作比较。但是我们的中资机构一到这两个地方就会发现它们都跟中国天差地别。老实说,只要是去过这两个地方的人就知道它们和中国有很大不同。首先,一个人不需要太多的学问,他到拉美和印度都会看到大片的贫民窟。这是批评这两个地方的人经常提到的。但是如果他去到南非,当然现在不行了,因为现在种族隔离制度已经废除了。
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如果他去到南非,会有一个感觉,南非的城市跟中国一样,比欧美还要漂亮。城市里没有贫民区,到处都是非常华丽的建筑。为什么?因为那时南非的城市就是白人的城市,黑人的简陋房子就是“违章建筑”,早给清除掉了。其次,印度、拉美都不能搞“圈地运动”,但南非搞圈地,当然是圈黑人的地,把基础设施搞得非常漂亮,与中国有得一比。再次,咱们的人曾经批评印度、拉美,说中资一进入拉美,就陷入“工会陷阱”,而印度的工会农会更是厉害。但是南非,当然不是现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就没有这种“麻烦”,可惜了中资那时无法进入南非。最后,在拉美、印度谁见过警察查“三证”、抓“盲流”、“城管”砸小摊?所以咱们的上等人到了那里就抱怨社会乱糟糟。但是30年前这种事在南非可是司空见惯。
讨论中国问题的时候,人们常陷入一种所谓的左右之争。左派大骂“新自由主义”的罪过,右派大骂“福利国家”的弊病。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是从西方人议论印度、拉美的方式学来的。可是1990年以前他们从来没有这样议论南非。那时左派在大骂南非,但他们从来不说南非搞的是新自由主义,没有一个左派把南非的毛病归结于竞争过分、自由放任。因为大家知道那时南非的国家管制很厉害(倒是到了现在,南非一些左派抨击非国大搞的是“新自由主义”)。但是右派也在骂南非,我这里的讲的右派是自由主义者。当然在南非有南非语境下的右派,就是鼓吹白人至上、大国家主义的右派。右派在南非的语境和中国不一样。我们通常讲经济学意义上的右派就是主张自由放任的,他们批评的就是国家搞的福利太多,福利国家福利病。自由主义者也强烈批评南非,但是他们从来没说南非是一个福利国家。南非其实真的是一个福利国家,但是仅仅是针对白人而言。对于南非人口的大多数来说,南非不仅不是福利国家,还是个负福利国家。所谓负福利,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提到,就是用二次分配来加剧不平等、而不是减少不平等的国家。
这就是说,人们知道创造了经济“奇迹”的南非其实既不是自由放任,也不是福利国家,而是比这二者都更糟的一种东西。而现在很多人发现中国好像也是如此——只是这些人往往反过来用称赞的语气说。就是我提到过的:左派称赞中国低自由,右派称赞中国低福利。而在印度、拉美,你见不到南非那样的“左右共骂”,也见不到中国那样的“左右共赞”。
我们提到中国奇迹,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学问,很重要的就是两个因素:“圈地运动”和“农民工”。中国没有圈地运动,就不可能有基础设施大跃进,也不可能有我们招商引资的奇迹。而如果没有农民工,一不会有“世界工厂”,二不会有“美丽城市化”。我这里讲的“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