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年四月,日本又一次因为教科书问题激怒了中韩等国。中国政府通过发言人表示了例行的愤慨和遗憾,而韩国却断然召回了驻日大使,愤怒的韩国人焚毁了日本国旗,许多城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日示威。40多个社会团体呼吁人们抵制日本文化和日本商品。
直到今天,普通韩国人提起日本人当年的暴行依然咬牙切齿,日据时期耻辱的痛苦记忆渗透在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浸透了韩国社会机体的每一个细胞。耻辱感几十年来时时刻刻象烈火一样烧灼着每个韩国人。现代韩国人建设韩国的成功努力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集体潜意识:为了证明韩国人绝不是劣等民族。举一个例子,在东亚足球圈里,韩国队和日本队每一次相遇,都必定是一次针尖对麦芒的剧烈碰撞,非要撞个你死我活。韩国队可以输给世界上任何一支球队,就是不能输给日本队,输给日本队,全国人都不答应。过去,他们没能在战场上挡住日本人,现在,他们把球场当作战场的延续,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向日本人证明自己决不是懦夫!
上一次东亚十强赛日韩之战前,在韩国国内电脑网“千里眼” 中的《大家谈》栏目中,韩国球迷纷纷发表意见:
“韩国队一定要取胜,才能对得起祖先。可恶的日本人夺去了我爷爷的命。”
“日本人到现在还没有就侵略朝鲜一事进行过正式道歉,我们应该在球场上好好教训一下日本人。”
这真是一个眦捱必报血性十足的民族。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宽容,那么多的大度,那么多复杂的智慧。他们的国旗虽然用的是老子的八卦图案,但他们的性格却一点也不象水,而是象岩石,寸步不让。
在中国东北的许多城市里,都矗立着一些日式建筑,这是1945年前日本人的遗物。由于施工精良,大多数到现在还保存完好,还在继续发挥着余热,给城市的街头平添一些异国情调,有时甚至构成了城市一景。
而在韩国,这个做了三十多年日本殖民地的国家里,你却很少看到这样尖顶修身的日式建筑,不是没有过,而是都被韩国人拆了,就象为了抹去身体上的疤痕。有选择在留下几座,是作为国耻纪念馆。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第3章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3)
四
韩国原是东亚各国中的小兄弟。几千年来它就默默无闻地依偎在亚洲大陆的东北角,不声不响,很容易被人忽略。
是啊,乍一看去,这个小国没什么特点,平庸而不显眼。由于汉文化的巨大辐射力,这个小国被薰染得和中国那样相似,它的独特之处被相似淹没了。清代结束以前,中国官员到朝鲜,不用带翻译,因为汉字是朝鲜的官方语言。就是在今天,韩国已废除汉字,但是韩国最大的报纸《朝鲜日报》和著名的大企业集团“现代” 集团等的正式名称,都是用汉字书写的。韩国的民族服装,有着明显的唐宋遗风。韩国人的姓名也完全因袭中国。在世界各国中,中国人在韩国感受到的文化差异是最小的。
可是这些表面上的相似,却掩盖了中韩民族性格的巨大差异。
在漫长的过去,山高水长交通不便阻碍了人们发现这一差异。中国典籍中对朝鲜的记载不多,历代为数不多的造访过朝鲜的中国人只是注意到了这个小国的贫弱。
清光绪年间,聂士成在他访朝后的笔记中记叙了这样的情景:
“朝鲜民居,大都四合房屋,进门即席地坐。男子性惰,女子服役极苦。”
“(茂山)城内荒陋至极,民苦可知。朝鲜民情太惰,种地只求敷食,不思蓄积,遇事尤泥古法,不敢变通,读书几成废物,平居好游,文理欠通,笔谈数十句,多半费解,谈时务辄更加菲薄,可憎可怜。”
“朝鲜人尚知求地利,但官民性习偷惰,恐难勤奋,可忧也。” (清:聂士成 《东游纪程》)
清朝末年,天朝大国的属国一个接一个地丧失,最后剩下一个朝鲜又被日本虎视眈眈,必欲吞之而后快。在这种情况下,李鸿章居然提出这样一个设想:把朝鲜收为中国的一个省,置于中国的完全保护之下,以绝日人之念。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这个孱弱的民族。
且不说这样的设想是多么缺乏现代外交常识,多么缺乏战略可行性。通过这个想法,就可以看出,人们对韩族是多么缺乏了解,对他们的性格是多么缺乏深刻的认识。在历史上,中国曾数次想吞并朝鲜。在中华帝国最为强大的隋唐盛世,隋炀帝和唐太宗这两个雄心勃勃的皇帝都曾提举国之兵东征朝鲜,结果都在这个海东小国的边城之下惨败而归。李鸿章好象忘了这一点,日本人也忘了这一点。
这是一个不会被征服的民族。
而现在,韩国人有了充分的理由让世界重新认识他们。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第4章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4)
五
我对韩国的一点点了解,源于足球。
源于中国足球的“恐韩症” 。
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它的国家队几十年来却能安然接受总是在亚洲的二流球队中混日子的现实。数十年来,中国人在这项体育运动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可是进步始终就是那样若有若无。
在所有的体育运动中,足球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巴西人华丽,法国人浪漫,英国人骠悍,泰国人顽强。足球场上,反映出了中国人什么性格呢?
那十一条代表中国足球最高水平的汉子,在韩国人充满霸气的冲击之下,看上去总有些脚底发飘,心里发毛,领先一个球就患得患失,不思进取,一味龟缩防守,不管场面多难看,死乞白赖想要保住这个球拉倒。落后时同样提不起神,毫无斗志,一点也不着急,似乎输嬴与他们无关。
输了一次,两次,三次,直到十二次。
什么原因呢?体能?技术?战术?
开始抓体能,搞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能测试,韩国人跑不死,我们也能跑不死。可还是不管用。
至于技术,连韩国人都承认中国队员的技术并不比他们差。
战术上从稳守反击到攻守平衡再到压出去打,阵形从352到442再到451,同样不好使。
几乎所有的办法都试过了,世界上最贵的教练也请了,中国队似乎有了些进步。毕竟,进了世界杯了。可是,和日韩的表现相比,我们的进步黯然无光。虽然倾尽全力,也能打出些象样的配合,也能在某些局部形成优势。可是,每场比赛,总是要一不留神几下,总是要失误几回。保持九十分钟的注意力,似乎是个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差哪呢?听听那个富态的韩国老头崔殷泽的解释吧,对中国和韩国足球都有比较深的感受的这位前韩国国家队教练说,中国队什么都不缺,缺的就是他所说的“精神力”。他说,韩国运动员是为荣誉而踢球,职业球员把足球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为了赢球死在球场上都可以。而中国队缺乏的就是必胜的信念和坚持到底的决心。
这位韩国老头对此感慨良多。他说,中国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基础在亚洲都是一流的。他就是不明白他们在训练中为什么不愿意全心全意投入,在比赛场上为什么那么不思进取。他们不是职业球员吗?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第5章 中国人比韩国人少了点什么(5)
这个韩国老头不明白,他们是职业球员不假,可中国的职业球员不会为一场球去拼命。在中国人眼里,足球毕竟是足球,值得为之拼命吗?
中国人为了什么能拼命呢?
就象这个韩国老头一样,所有的韩国人和中国人相比,好象都有点不通达,不世故,有点天真。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生命的独特总结,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相比之下,韩国人显得太认认死理,钻牛角尖,事事叫真儿。这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最不受欢迎的性格,有这样一个人,周围的人都觉得不舒服。一个中国运动员输了球,也会难过(其中包括对奖金的惋惜),但是一宿过去,就想开了,就平静了。谁没输过球呢?巴西队也照样输过球吗?这样一想,心里就平衡了。
可韩国人会睡不着觉,因为羞耻而流泪。
就是因此,这个人口公有中国三十分之一,土地仅有中国一百分之一的小国在球场上一次次击沉中国队。
不仅仅是足球。这个不起眼的小国在奥运会、冬奥会乃至各项锦标赛上的表现常常令人刮目相看。它可以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韩国选手的韧劲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常常会给他们的对手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亚洲,在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这个国民身体素质并不突出的小国却都能和中国相抗衡。
这里面,有一种精神。
六十年人的一次世界杯预选赛,韩国队飞赴日本进行比赛。临行前,韩国总统亲自接见了全体队员,总统简短地讲了一翻话,结尾说:“如果输掉了,你们就不要再过大韩海峡(即日本海峡)了!”
那意思就是说,如果输掉了你们就全部蹈海自杀以谢国人吧!
这位韩国总统并不是依靠自己手中的巨大权力而信口开河,按照韩国的传统,总统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家长,他是以家长的身份,对自己的孩子们说这番话的。
中国人绝不会这样做。真是太气盛了,太不周密了,太不稳重了,太不老成了,何苦呢?真是不够智慧,不够高明。一个堂堂国家领导人,值得为一个足球这样一种游戏这样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