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顺便可说的是,赵、朱、沈三君的不装神弄鬼的说吃、谈吃,对那些“名吃”而言,其实最是绝佳广告。旅游旺季,有朋友去四川游玩,中午下榻某小酒馆用餐,昏暗中见墙上有沈君“写食主义”内文章标题组合而成的对联:上联曰“一条站立的鱼”,下联曰“半只横躺的鸡”,横批赫然醒目,是“南方周末推荐”……
这不知道是笑话还是真话。由此想开,出版赵、朱、沈三君著述的出版社各开个小巧茶楼酒肆当有卖点……有没有“三联三鲜水饺”或“四川文艺改良火锅”单说,至少“顾问”现成?
赵世民《与大师面对面》
东方出版社
我们的和声与旋律在哪里
书中作者自己给自己出了个难题——用文字写音乐,那怎么可能?
但赵硬将一种不可能变成可能。他死死抓住的,只是一个关键:人。
——音乐是人的音乐,人是最大的法宝。把人的灵魂呈现变成文字,音乐便有可能成为灵魂的有声版?就连作者本人,在音乐中获得的也至少不比他在文字中获得的更少。比喻如此组合,他左手是音乐,右手是文字——一盘棋走到如此地步,已有禅意。
“其实左手的旋律不仅仅是给右手的旋律伴奏,它与右手构成的和声,有时甚至是这个作品架构,许多右手的旋律都是和声推出的……”(傅聪)赵采集到的这个“左手右手”像一团尖锐的沙粒敲打在我们脸上,让我们噩梦成真:我的左手呢?我的右手呢?我的和声和旋律呢?
止庵《沽酌集》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与其记录,不如创造
从《樗下随笔》,到《如面谈》,从《樗下读庄》,到《史实与神话》,从《画廊故事》,到《六丑笔记》,从《插花地册子》,到《苦雨斋识小》,止庵之笔涉猎作家研究、艺术评论、历史研究等诸多领域。牙医出身的止庵所取得的多领域、多方面研究成绩,很多“术业有专攻”者亦难以企及。
所以,事实上,在“熟人社会”大踏步演进为“陌生人社会”语境中,止庵已属异数。他的身份是学者,也是文化论者,是著书人、编书人,更是读书人……如是丰富,其本质却异常“纯粹”——这其实也是止庵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它在远离着当下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寻租”心态的同时,也远离着大众身处沸腾经济生活之中妖娆的生活姿态。在当下大都市已被论者讥讽为“秀迹斑斑”的各类秀场中,“纯粹”已是“稀罕”。
本书首篇,止庵谈及达利(《有关“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关于此,止庵核心观点是:无论是其绘画,还是其自传,或说尤其是其自传,与其说是被记录下来的,不如说是被创造出来的。止庵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达利的秘密生活》等与其说是在记录达利,不如说是在创造达利(P4)”……用止庵省察达利的观点返观止庵本身,刚好也是一个恰切视角。
达利说过,他“一生中,事实上一直难于习惯”他所“接近的在世上非常普通的那些令人困惑的”“正常状态(P5)”。止庵倒是没这么说。不过,就他钟情于“不渲染、不抒情”、“自然本色为上乘(P205《自说自话》)”文道并努力实践之的事实而言,掩蔽于灰蒙蒙铅字中的止庵已然被其坚持不懈的求索创造出来。
顺便说一句,很多朋友都说,尤其最近,饭局上的止庵与著述中的止庵已愈发不像——前者谈笑风生古怪精灵,后者矜持寡言波澜不惊。曾有论者撰文称止庵文脉属“六经注我”派,所言当指掩蔽在著述中的止庵而非饭局上的止庵?
第五部分 《再创未来》第54节 《一只狗的品牌见解》
钟健夫《一只狗的品牌见解》
浙江人民出版社
生理认同可遇不可求
本书内容驳杂,其关键词锁定“品牌”主题,但浮在表面的那个故事,却是一则寓言……以我之见,一旦某个想法、观念需以“寓言”表达,至少可以证明两点:一是该话题斑驳陆离复杂不堪,一是话题之外,作者别有用心。故事开篇伊始,本书主人公——那只一身都是传奇的狗“基因沙皮”从基因工厂擅自“出逃”。不过,所谓“出逃”并非事故,而是阴谋——它是“基因沙皮”制造者事先设定的一个破绽:他们想看看这个由他们一手制造的“基因狗”在现实社会中究竟能否经经风雨,见世面。关于“品牌”,向来是一个包含误解最多的话题。提及品牌,我们通常会认为它仅仅是一件与可口可乐、IBM、迪斯尼、苹果电脑、AT&T之类世界顶级品牌相关的事,可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九九年冬天,有人算过一笔帐,当年,著名作家王朔、余秋雨各著书一本。二者所著之书加在一起,销量至少超过了100万册。而这个数字大致已是当年度原创文艺类图书的半壁江山……这个事实证明:作家,作品,王朔,余秋雨,就在我们身边,就是品牌。
钟健夫说:“不能识别就不是品牌,可以识别的,也不一定就是成功的品牌”(P31)。以钟氏定理衡量,从前的刘晓庆便属于可识别的品牌——那时,五湖四海的“fans”只要在信封上写上“中国刘晓庆”五个字,便可将自己的无限忠诚寄达刘晓庆手中;而时至纳税风波之后,无限仓皇的刘晓庆已降至“不大成功的一个品牌”——秦城监狱大墙外那些围追堵截的等候数日的娱记们内心深处其实已有点心不在焉。钟健夫说:“在一个品牌企业开始扩张之前,必须储备大量具有相同理念的人才,做好准备。不能盲目进入一个行业却什么都不懂”。以钟氏如是理念反观已销声匿迹的那位“牛县长”,其相声演员、出版社副社长、副县长乃至于安全套形象代言人等诸多角色的转换,荒唐而外,一无是处。牛最需要读的,是孙子兵法: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
不过,研究“品牌”数十年,钟在自己的著作中却一再强调无须迷信“品牌”。尽管“品牌为王”已是不争事实,可盲从于品牌建设、品牌扩张,依旧无异于自毁品牌。再怎么说,张艺谋导演广告宣传片毕竟还在情理之中,可假使他每年非要导演一幕芭蕾、两出歌剧、三场春晚不可,其影迷是否还能与日俱增就很难说了。顺便说一句,一九九九年冬天被那位好事者那来说事儿的王朔、余秋雨的两本书,一本是《看上去很美》,一本是《霜冷长河》。已经过去很多年了,可那余王二书依旧在买。无论读者是恨是爱,也无论先爱后恨、先恨后爱,品牌依旧品牌。面对二书或提级及王、余,很多人甚至咬牙切齿,心冷如灰,而如是反应其实正是“品牌”效应之一种——钟健夫说:“品牌认同的最高境界是顾客的生理认同”(P59)……没脾气。
周国平《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
海南出版社
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
作者在完成后来成为畅销书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的写作后,便再也没有写出一部令人惊讶的叙事体裁作品。如此事实在我读到《南极无新闻/乔治王岛手记》前便已发觉。
不过,读主要为叙事体的本书,我趁机想明白的是,在写完《妞妞》后,就“叙事”而言,周尚无超越自己的迹象——说得更明白,那就是,我以为,假使一位读者曾为《妞妞》颤抖过、揪心过、慨叹过、唏嘘过,《南极无新闻》一书中诸如“进岛之前”、“岛上日记”、“南极素描”、“离岛之后”等“叙事”章节大可不读——而那些更为年长、曾为周之旧作《人与永恒》浮想过、拍案过的读者,在阅读《南极无新闻》一书时,则多半会将目光聚焦于该书“岛上断想”及“读圣经札记”这两个非叙事部分——是,这其实也是我的胃口。
说“灵魂”:“我是与一个集体一起来到这个岛上的。我被编入了这个集体,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在我住在岛上的全部日子里,我都不能脱离这个集体。可是,我知道,我的灵魂不和这个集体在一起。我还知道,任何一个人的灵魂都不可能和任何一个集体在一起”;
说“偶然”:“我不愿意我活着没有道理,我一定要给我的生存寻找一个充分的理由,我的确这么做了。而一旦我这么做,我就发现,那个为我的生存镀了金的理由同时也为我生命中的一系列偶然性镀了金”;
说“遭遇”:“我们不妨站到上帝的位置上看自己的尘世遭遇,但是,我们永远是凡人而不是上帝。所以,每一个人的尘世遭遇对于他自己仍然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当我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那把我们绊倒的物体同时也把我们支撑,我们不得不抓牢它们,为了不让自己在完全的空无中行走”;
说“生命”:“我们的生命是一个蛋,我们暂时寄居的这个世界是蛋的外壳。当我们被这个世界限制住的时候,就如同蛋壳里的小鸡,对于蛋壳外的更自由的生存是完全没有一个概念的。而死亡,就是我们破壳而出,进入真正自由的境界”……
不难发现,一旦不是演讲,不是答记者问,不面对镜头、话筒、录音机、摄像机而进入一种纯粹、孤绝的“冥想”状态,作者的过人之处便绝难遏止地挥洒洋溢——我相信很多人都同意我的如此判断:周是一个不擅长表演、不擅长叙事(《妞妞》例外)、不擅长在一个聒噪喧哗语境中呼风唤雨左右逢源的作家。相对于读者而言,周最独特最感人之处在于他用笔创造出来的他内心深处的孤独而绝非“南极海边小景”、“南极钓鱼赛”、或“参观韩国站”
、“拜访捷克站”叙事体素描。“耶稣说:‘没有人能够伺候两个主人。你们不可能同时作上帝的仆人,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