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到的“书面”也好,“口语”也好,仅仅是个人爱好,没有强分孰优孰劣的意思。就算真要一决雌雄,也要说,二者其实各有其妙——只是我个人过去的一切让我更倾向于为“口语”叫好罢了。基于如此“不可救药”,我一直以为,假使论及通透与活泼,前者确实无法与后者抗衡。正如言及前者,图雅说:“有的语言,沥青似的,浓得化不开,读到嗓子眼儿就堵上了。嗓子眼儿不通过还好,弄一脑血栓就麻烦了(P207)”。
所以,如你所知,事实上我是在用那些潇洒、顽劣、一脑门聪明的“口语”与那种僵死的“书面语”比较。在《破瓮记》中,图雅写:“小混蛋(人名儿)最怕提他爹,那个拉三轮的老头子,真的跪求他去云南。我在火车站见过,瘦不拉叽,满脑袋灰白。火车一动,车上车下,哭声震天,好像下一站就是阴曹地府。小混蛋嗓门足有一桶粗,嚎得特突出。那哭声,连火车都好像拉不动的样子,一直到芦沟桥,才开得快起来(P90)”……如是“大下乡”
场面食指在其名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也抒发过,不过与图雅所写完全不同。
第五部分 《再创未来》第45节 《再创未来》
托马斯·A·巴斯《再创未来》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他们是这个世界更合格的解释者
最初的智力挫败感产生于偶尔对科学家散文、随笔、言谈等等的关注。很久以前,读托马斯·A·巴斯的《再创未来》,卢克·蒙达尼耶(艾滋病病毒发现者)关于“艾滋病病毒”
意义的描述情理兼备,文采斐然——卢克·蒙达尼耶说:“文化的全球化造成了细菌的全球化……制造了艾滋病的文明完全可能制造出别的传染病,传染的媒介比我们今天已经知道的媒介更可怕,更具破坏力”——这样的文字让人惊异莫名。
我印象更深的是,如上妙论或箴言从一位科学家嘴里说出,其效果事实上异乎寻常。我甚至以为,哪怕很多时候它们不过是科学家们的独白或呢喃,其精确与可信也远在文人墨客之上——而在那个所谓的文坛上,那些真正伟大透彻的文字反常常被忽略。
在《邮票上的数学》这本不厚的小册子中,我甚至读到很多在所谓大散文、大畅销、老经典中踪影全无的锋芒、机智与博大。就说“数学”概念,该书便试图改变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世俗认定:数字固然可能与财富为邻,但所谓数学之美与“前500强”或“首富”之类其实断然无关。
往通俗、庸俗上硬拽,都市人习以为常的手机号、QQ号、银行帐号直至富豪排行榜位次之类,也仅仅呈现着所谓数字时尚最表象的一面——你以为抱定撞大运心态、每周花十块钱买彩票、连做梦也在空手套白狼,你便位居数字化时代?
该书作者罗宾·J·威尔逊为英国开放大学高级讲师,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研究员,他致力于数学普及工作,题目涉及数学史方方面面。他撰写的本书,其实也是一部“数学小史”。优雅从容而外,它还别出心裁地以400多枚邮票作为叙述视角,貌似简单,却浓缩着从最古老的数学研究到当今已非常普及的计算机技术之间数千年的历史,大跨越,也大有趣。
很多年前,读霍金的《时间简史续编》。其中一个段落,说到霍金与朋友们一起反复研判应选择一个怎样比喻去描述“黑洞”。他们开列出一长串千奇百怪的比喻,不厌其烦反复斟酌——那份固执、较真,给人印象深刻。也许果真人生如戏、“反串”难免、“隐匿”一样难免?也许,更璀璨、更辽远、更妖娆的文字和视野,确不仅仅在我们曾经认定的那些文人笔下,而更属于蒙达尼耶、威尔逊、霍金他们……他们才更是这个世界更合格的解释者?
托尼·莫里森《大盒子》
生命很小,小如一只大盒子中的一只小虫子
作者说,她的《大盒子》创作灵感来源于儿子斯莱德的童年经历——小说中的小主人公住在一个大纸板箱中,里面有柔软舒服的布袋椅,美味可口的薄荷比萨饼,甚至还有香口泡泡糖……但小主人公贝蒂·米琪和丽萨·苏栖居于这个美丽舒适的大纸板箱中的原因却不那么美好——在他们在被关进“大盒子”之前,被大人们判定为一群“不能善待自由的孩子”——“贝蒂”是因为她说话太多并在课堂唱歌,“米琪”则是因为一屁股坐到了邻居的本田车上……
小说的成书后,遭到很多出版机构拒绝。不少出版商认为,一般父母不会去买一本描绘孩子们身陷困境而得不到爱心关怀的作品。一项调查结果也显示,不少成年读者认为此书“荒诞”、“阴郁”,作为儿童读物太过刺激。
尽管如此,莫里森依旧坚持自己的主张。她在一份声明中称:“《大盒子》在一书只有从不倾听孩子心声的成年人眼里才是具有破坏性的”……
无论如何,“善待自由”倒真是一个值得研究并单独讨论的话题——或者,事实上莫里森的故事不过以贝蒂·米琪为道具,那种种阴郁故事无如写米琪爸爸妈妈们看?中国读者对托尼莫里森并不陌生。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曾翻译出版她的两部著名小说——一部是《宠儿》,一部是《所罗门之歌》。
王灏铮《危险的脚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关键的快乐在脚上
本书写得很憨笨,很老实,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技术状态。书中记述国内大名鼎鼎的两位登山家李致新、王勇峰的登山故事。文学青年或白领小资们对这样的书会有“实在”之嘘:它没梦幻色彩,也不是书斋里的梦想清谈,它是脚步,是一步一步,是缺氧,是窒息感……还有比这样的实实在在更实实在在的吗?
假定北大山鹰社那些壮志凌云的登山爱好者对如此“实在”早有心理预期,二○○二年暑假,在各报头条,就会少掉一则耸人听闻的新闻——与此同时,也就免去数位晚年心境暗淡的老爹老娘。二○○一年“9·11”前后,法国的两个年轻人赶巧拍下了纽约市几个消防队员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在“9·11”灾难事中、事后他们的感慨。他们绝望地不分昼夜去寻找一切与遇难者相关的物件、残肢。他们说,哪怕仅仅找到一根手指,遇难者家属也就有了一个正式的葬礼……北大的那些孩子们肯定没这样想过。他们走了,却对父母欠下一个永无兑现之日的正式的葬礼。
生活残酷。所以,很多技巧很高的文字,本身也是对生活的误解、逃避或粉饰。所以,那些以脚为笔的记者作文,憨笨之外,表达的,是对生活更本质的敬意。
当然,无能如我者,阅读如此大作其实是一种类似身虽不至、心向往之的补偿。在我读过登山主题读物中,诸如《走进空气稀薄地带》、《山野之旅》、《没门》等等,都至少补偿了无能者对生活所最欠缺的参与和勇敢。如此“补偿”当然无法改变我站在“鬼见愁”山脚依旧对有缆车的那个方向张望不止,可它至少告诉我,短暂人生中,更关键的快乐仅靠东张西望是永远无法达成的……它其实在你脚下。只有一步一步地走过去,赢得它。
王世襄《锦灰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俗腔雅调奏繁华
本书为集专业知识、集藏乐趣、权威研究为一体的个人文集。收有作者80岁以前所写大部分文章,分为家具、漆器、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等12类,俗腔雅调杂陈,丰润饱满。鉴赏家外,王世襄还是著名美食家、烹饪专家,但如许名衔远不如口语中常说到的“玩家”二字易懂,传神。
第五部分 《再创未来》第46节 《王小波文集》
王小波《王小波文集》
中国青年出版社
哭说乾坤万年忧
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出版机构曾经为王小波的任何一部纸介出版物投过一分钱的广告。
在中国出版界,如此情形相当稀少:一个子儿不掏,可却永远有“免费广告”自动找上门来……忌日,冥诞,周年,借口总是有的。
与王小波“待遇”相似的中国作者名单短小精悍:王朔是,卫慧是,余秋雨是……剩下的,恐怕需要耍点儿小聪明。至少请记者吃吃饭钓钓鱼打打保龄?不说也罢。
从这个细节中反证出的,除王小波的魅力外,还有王小波的暧昧。甚至,后者才更是问题的关键。
“暧昧”调动媒体一哄而上。“暧昧”刺激民间传说不断。至于书商,则因“暧昧”开怀。
商机耶。
看来,暧昧也是一种力量。而对王而言,所谓暧昧其意至少有三:一是身份,一是作品,一是猝死。显然,此三者均非“策划”。说得难听点,“猝死”如何策划?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之前,王小波主要活跃的媒体有《东方》、《南方周末》、《三联生活周刊》等数家。媒体“加封”给王的“头衔”是“学者”。可其时,王已辞职多年,没单位……此暧昧一;
而暧昧二则在于,王的几乎所有作品尤其被文学评论家们以不置一辞的方式不置可否。王似乎正是因此“一直在努力”?且初见成效?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日前,严格说是当年三月,好消息开始出现:王的两部杂文集一部进厂、一部签约,而他本人最为看中的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也终审完毕,进入发排程序……而就在这时,王因心脏病猝死。此即暧昧三。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一日凌晨,人们发现王独自一人倒卧在居所地板上。一切忽然结束。王小波匆忙谢幕,连声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