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34'《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資料選輯》(1919–1924)(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頁174。
'注35'《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353。
'注36'陳獨秀︰〈對於現在中國政治問睿奈乙姟担睹駠請蟆罚1922年8月22日。
'注37'〈民主聯合戰綫與勞資妥協〉,《勞動週刊》,第6期(1923年5月26日)。
'注38'駱星幸譯︰〈陳獨秀在莫斯科〉(法國程映湘、卡達爾記錄整理《彭述之回憶錄》之節錄),載唐寶林主編《陳獨秀研究動態》第15、17期(1999年1月)。
'注39'《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352、353。
'注40'《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354。
'注41'鄭超麟︰〈回憶陳延年喬年兄弟〉,《懷舊集》(北京︰枺匠霭嫔纾1995),頁122。
'注42'陳獨秀:〈中國國民革命與社會各階級〉,《前鋒》,第2期(1923年12月1日)。
'注43'《嚮導》,第22期(1923年4月25日)。
'注44'〈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六大以前——黨的歷史材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頁10。
'注45'《瞿秋白文集》,第1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頁203。
'注46'轉自蔡和森︰〈論陳獨秀主義〉,《布爾塞維克》,第4卷,第5期(1930)。
'注47'瞿秋白︰〈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睿担读笠郧啊h的歷史材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頁670。
'注48'〈中國資產階級的發展〉,《前鋒》,第1號(1923)。
'注49'〈中國之地方政治與封建制度〉,《嚮導》,第23期(1923)。
'注50'〈中國資產階級的發展〉,《前鋒》,第1號(1923)。
'注51'〈自民治主義至社會主義〉,《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
'注52'〈自民治主義至社會主義〉,《新青年》(季刊)第2期(1923)。
'注53'鄭超麟:《回憶錄》,1945年手稿。
'注54'李達︰〈中國共產黨的發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經過的回憶〉,《「一大」前後》(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頁17。
'注5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頁105。
'注56'鄭超麟:《回憶錄》,1945年手稿。
'注57'《新青年》季刊,第4期(1924);彭述之︰〈評張國燾的《我的回憶》〉(香港︰前衛出版社,1975),頁56。
'注58'萊斯?埃文斯、拉賽爾?布洛克編《托洛斯基論中國》一書中彭述之寫的導言,1976年紐約版。
'注59'《新青年》季刊,第4期(1924);彭述之︰〈評張國燾的《我的回憶》〉(香港︰前衛出版社,1975),頁56。
'注60'《先驅》,第8號,1922年5月15日。
'注61'〈陳獨秀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頁488、489。
'注62'斯內夫利特檔案第293/3145號德文手稿,轉自《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頁87。
'注63'馬林致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和薩法羅夫的信(1923年7月3日),斯內夫利特檔案第300/3076號,《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頁278。
'注64'《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頁267。
'注65'〈國民邉印担肚颁h》,第1期(1923年7月1日)。
'注66'〈北京政變與國民黨〉,《嚮導》,第31、32期(1923年7月11日)。
'注67'《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頁196。
'注68'《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頁301–304。
'注69'轉引自陳獨秀《告全黨同志書》(1929年12月10日),陳獨秀轉向托派後散發的手刻油印小冊子。
'注70'〈馬林致達夫謙和越飛的信〉(1923年7月20日),《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頁425。
'注71'《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頁267–268。
'注7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頁133。
'注73'陳獨秀在中共三屆一中全會上的報告,《中共中央政治報告選輯》(1922–1926)(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頁10。
'注74'王若飛︰〈關於大革命時期的中國共產黨〉;瞿秋白︰〈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睿担弧搓惇毿阍谥泄参宕笊系膱蟾妗担吨泄颤h史資料》,第3輯(1982)。
'注7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82),頁234。
'注76'《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頁197–198。
'注77'《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424。
'注78'《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460。
'注79'〈關於我們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尤其在中國的工作問睿斤w和斯內夫利特的提綱〉,《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頁404、405。
'注80'《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1輯,頁238。
'注81'〈越飛致斯內夫利特的電報〉(1923年5月11日),《馬林與第一次國共合作》,頁173。
'注82'〈關於我們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尤其在中國的工作問睿斤w和斯內夫利特的提綱〉,《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頁404、405。
'注83'《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459、435。
'注84'《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420。
'注85'《共產國際檔案資料叢書》,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頁424。
More books in the series
1。CUHK Series:The plete Biography of Chen Duxiu (Vol。 2)(Chinese Edition)
2。CUHK Series:The plete Biography of Chen Duxiu (Vol。 3)(Chinese Edition)
3。CUHK Series: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Chinese Edition)
Search “CUHK Series” in Kindle Store for more books
More series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1。CUHK Series: Search “CUHK Series” in Kindle
2。Maijia Spy Series: Search “Maijia Spy Series” in Kindle
3。HKAC Series: Search “HKAC Series” in Kindle store
4。ZBT Series: Search “ZBT Series” in Kindle store
5。EMBA Series: Search “EMBA Series” in Kindle store
6。Classic Novel Series: Search “Classic Novel Series” in Kindle store
More books you might be interested
Search “Info Rainbow LTD” in Kindle Store
陳獨秀全傳(中)
唐寶林 著
版權信息
《陳獨秀全傳》
唐寶林 著
?香港中文大學 2011
本書版權為香港中文大學所有。除獲香港中文大學書面允許外,不得在任何地區以任何方式,任何文字翻印、仿製或轉載本書文字或圖表。
國際統一書號(ISBN):978–962–996–461–0(平裝)
978–962–996–473–3(精裝)
出版:中文大學出版社
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學
圖文傳真:+852 2603 6692
+852 2603 7355
The plete Biography of Chen Duxiu(in Chinese)
By Tang Baolin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ISBN: 978–962–996–461–0(paperback)
978–962–996–473–3(hardcover)
Published b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Sha Tin; N。T。; Hong Kong。
Fax: +852 2603 6692
+852 2603 7355
Printed in Hong Kong
書名:陳獨秀全傳(中)
作者:唐寶林
版?本?號:V1。0
最後更新時間:2012年1月13日
本書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授權Info Rainbow Limited全球電子版獨家發行,非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版權所有,盜版必究。
聲明
本書內容僅代表作者之立場觀點,與Info Rainbow Limited無關。
Directory
扉 頁
版權信息
前 言
自 序:學術界為陳獨秀正名的艱難歷程
六 為捍衛中共在國共合作中的獨立性而鬥爭(1923–1926)
七 地下生活中的家庭與愛情
八 莫斯科路線的重大轉折(1925–1926)
九 大革命——一生最窩囊的時期(上)(1926–1927)
十 大革命——一生最窩囊的時期(中)(1927)
十一 大革命——一生最窩囊的時期(下)(1927)
十二 探索革命新路(1927–1928)
更多書籍
前 言
1979年,我40歲。在十年「文革」和它的前身「四清」邉又泻馁M了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後,由一個大學的政治教員,茫然地跨進了一個藏龍臥虎之地——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進行中國革命史研究。中科院近代史所位於北京王府井大街枺鼜S胡同一號,曾是明代特務機關、北洋政府黎元洪大總統宅第、學術大師胡適的住宅。對於自己學識水準能否勝任近代史研究最高機構的任務,我心中一點也洠в袛怠
然而,我是一個幸哒摺=匪锩费芯渴业念I導人,是延安「小八路」出身、性格開朗、熱情提攜後人的史洛明女士。「文革」中,她看到那些過去親密無間的戰友,一夜之間翻臉不認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