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20'參見李光炯:〈安徽公學與岳王會〉,《團結報》1961年10月4日;柏文蔚:《五十年經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史資料》,1979年第3期;常恒芳:《安徽革命始末》,未刊稿,安徽省博物館藏。
'注21'陳獨秀:〈二十七年以來國民邉又兴媒逃枴担缎虑嗄辍罚究4期,1924年12月20日。
'注22'許承堯口述、鄭初民錄:〈民元前徽州革命黨人之活動〉,《中華民國五十年文獻》,第1編,第12冊,頁184。
'注23'《龔德柏回憶錄》(台北:龍文出版社,1989),頁11。
'注24'郅玉如:《陳獨秀年譜》,頁16,香港龍門書店1974年版。
'注25'胡適:〈陳獨秀與文學革命〉,《陳獨秀評論選編(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頁291。
'注26'王森然:《近代二十家評傳》(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頁223。
'注27'柳無忌:〈蘇曼殊及其朋友〉,《曼殊全集》,第五冊(上海:北新書局,1928),附錄,頁76。
'注28'約章全文刊於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1868–1918)(北京:中華書局,1979),頁243。
'注29'陳獨秀:〈告日本社會主義者〉,《政論》旬刊,第1卷第22期(1938)。
'注30'傅斯年:〈陳獨秀案〉,《獨立評論》,第24號,1932年10月30日。
'注31'〈何之瑜致胡適〉(1947年11月5日),《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261。
'注32'〈曼上人赴江戶餘適皖城寫此志別〉,安慶市陳獨秀研究會編:《陳獨秀詩存》(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頁37。
'注33'柳無忌編:《蘇曼殊全集》(第1冊)(上海:北新書局,1928),頁51。
'注34'柳無忌編:《蘇曼殊全集》(第1冊)(上海:北新書局,1928),頁59。
'注35'章士釗主編:《甲寅雜誌》,第1卷,第5號(1915)
'注36'《新青年》,第2卷,第6號,1917年2月。
'注37'仲甫:〈存殻^句〉,《民主報》,1912年3月9日。
'注38'章士釗:〈疏《黃帝魂》〉,《辛亥革命回憶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62),頁229。
'注39'《五四邉踊貞涗洝罚ɡ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頁188。
'注40'1946年9月7日何之瑜訪問馬一浮記錄,轉自〈何之瑜致胡適〉(1947年11月5日,《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北京:中華書局,1980),頁260。
'注41'葛康素:〈談陳仲甫先生書法〉,唐寶林主編:《陳獨秀研究動態》,第7期(1996),頁8。
'注42'》羅章龍:〈亢齋汗漫撸г娫挕担缎孪嬖u論》,1979年第12期。
'注43'《臨時政府公報》,第2號,1912年1月30日。
'注44'〈全皖工賑籌辦處公告〉,上海《民立報》,1912年2月5日。
'注45'《張嚕п貞洝罚纯澹不帐〔┪镳^藏。
'注46'柏文蔚:〈從辛亥革命到護國討袁〉,《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1981),頁22。
'注47'柏文蔚:〈從辛亥革命到護國討袁〉,《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6輯(1981),頁22。
'注48'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資料室藏。
'注49'《民立報》,1913年4月13日。
'注50'周越然:〈我所知道的陳獨秀〉,《六十回憶》(上海:太平書局,1944),頁60。
'注51'《民立報》,1923年7月8日。
'注52'〈臨時政府之尾聲〉,《民立報》,1913年7月7日。
'注53'柏文蔚:〈從辛亥革命到護國討袁〉,《江蘇文史資料》,第6輯(1981),頁23。
'注54'柏文蔚:〈五十年經歷〉,《近代史資料》,1979年第3期。
'注55'高語罕:〈入蜀前後〉,《民主與統一》,1946年第7期。
'注56'常恒芳:《安徽革命始末》稿本,藏安徽省博物館。
'注57'胡渭清:《我陪陳獨秀去壽春》稿本,藏安徽省文史資料委員會。
'注58'〈陳遐文談陳獨秀〉,《安徽革命史研究資料》,第4輯,1980年10月。
'注59'《陸軍上將銜陸軍中將安徽都督民政長勳二位倪令》,民國二年十月二十一日。
'注60'唐寶林:《訪問陳松年》,1986年6月3日。未刊稿。
'注61'《張嚕п貞洝罚纯澹不帐〔┪镳^藏。
'注62'汪孟鄒:〈亞枺喪贰担栋不崭锩费芯抠Y料》,第1輯,1980年7月。
'注63'CC生:〈生機〉(致《甲寅》雜誌記者),《甲寅》,第1卷,第2期。「CC生」顯然是「陳乾生」的化名,陳乾二字的英文拼音都是C打頭。
'注64'《甲寅》,第1卷,第7期(1915)。
'注65'陳獨秀:〈答吳又陵〉,《新青年》,第2卷,第5號。
三
近代中國啟蒙大師(1915–1919)
創辦《青年雜誌》(《新青年》)
陳獨秀隻身赴日襄助章士釗編輯《甲寅》,將高君曼和兒女拜託汪孟鄒照顧。高病重,汪急信催陳。1915年6月,陳獨秀回國。在船上,他見日本船警打罵被浮嚻钡闹袊F學生,而周圍的中國人在看熱簦В⒓瓷锨白柚谷站┬校瑏K勸大家捐錢為窮學生補票。多有為富不仁者不屑而避,還聽到日警嚵ü緡Uf「中國人唯暴力是從」,心被深深刺痛。6月20日,陳到上海,汪孟鄒設宴洗塵。'1'
這時,由於袁世凱大造復辟帝制的輿論,並接受日本的「二十一條」,又激起全國反袁鬥爭的高潮。不少安徽的革命者也聚集到上海陳獨秀周圍來,進行倒袁活動。柏文蔚也從南洋匯來募捐之款,作為活動經費。但是,陳獨秀這時正籌備「自己的雜誌」,醞釀另一種革命,因為去年陳在拒絕有人責詰他的《愛國心與自覺心》時,說過一句話:「讓我辦十年雜誌;全國思想全都改觀」,所以對這樣的政治活動興趣已經不大。正如吳稚暉所說,他讓章士釗做「諸葛亮」,以章宅為活動基地,自己當「魯肅」,安排這些同志活動。
陳獨秀一貧如洗,創辦雜誌談何容易,只得靠威望和友情。汪孟鄒想幫他,但當時力量還不足以承擔印刷、發行等事項。汪即介紹陳去找開辦群益書社的安徽老鄉陳子佩、陳子壽兄弟。二陳樂意承擔《青年雜誌》的印刷和發行工作。雙方議定:每月編輯費和稿酬二百元,月出一本。
9月15日,《青年雜誌》創刊。由此到1917年1月的《新青年》第二卷第五號,都是在上海出版,由陳獨秀一人主編的。重要稿件都由陳獨秀親自撰寫,其他主要撰稿人有高一涵、易白沙、吳虞、劉叔雅、謝無量、潘贊化、高語罕、李大釗、楊昌濟、蘇曼殊、吳稚暉、劉半農、胡適等,此外還有專門從事編譯的李亦民和陳嘏。據程演生說,陳嘏是陳獨秀哥哥陳孟吉的兒子陳遐年。他翻譯的四部小說——屠格涅夫的《春潮》、《初戀》和英國王爾德的《弗羅連斯》、法國龔古爾兄弟的《基爾米里》,從《青年雜誌》創刊號起,一直連載到1917年2月1日的《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侄兒成了陳獨秀辦刊初創時的得力助手。從《青年雜誌》的作者群來看,基本與《甲寅》的編者和作者重合。可以說,陳在《甲寅》一年的編輯生涯,為《青年雜誌》以及後來《新青年》的誕生打下了思想和人茫系幕A。
在相當於《青年雜誌》發刊詞的《敬告青年》一文中,陳獨秀提出了心目中具有「自覺心」的國民性的標準:
自主的而非奴搿模
進步的而非保守的;
進取的而非退耄У模
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科學的而非想像的。'2'
《青年雜誌》出了幾期後聲名鵲起,引起基督教上海青年會的抗議,說此雜誌與他們辦的《上海青年》名字雷同,應該及早更改。當時著作權法規定:著作權經裕葬幔鲇兴朔》卵u及其它各種假冒方法損害其權利時,可提起訴訟。其實,《青年雜誌》是月刊,《上海青年》是週刊,無論刊名、週期和內容,二者區別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出版方陳氏兄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官司,由陳子壽到陳獨秀住宅商量,擬將雜誌改名為《新青年》。當時汪孟鄒也在座,贊成改名。陳亦只好同意。所以,這次改名,並非出自他本意。這從1916年8月13日給胡適信中可看出:「《青年》以戰事延刊多日,茲已擬仍續刊。依發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
創辦《青年雜誌》(第二年改名為《新青年》)
於是,《青年雜誌》從1916年9月1日(即創刊一周年)起,正式改名《新青年》。想不到,正是這個名字,連同「陳獨秀」,在中國近代化道路上豎立起一塊永恆的豐碑。
從創辦《青年雜誌》起,陳獨秀高舉科學與民主兩面大旗,揭開中國近代化——思想啟蒙邉拥男蚰弧K阉枷雴⒚蛇動的重點放在批判儒家倫理學說,即倫理革命上,認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之說把國人變成洠в歇毩⒆灾魅烁瘢瑳'有平等自由人權的奴搿仨殢氐淄频梗拍軓母旧险衽d中華。「集人成國,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3'
陳獨秀認為,維新邉雍托梁ジ锩皇怯|動了一下政治體制,而未動搖三根支柱,自然是推而不倒。三根支柱是:一、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二、以儒家倫理思想為中心的傳統文化;三、想滅亡中國、遭到抵制後轉而支持統治者奴役人民的帝國主義。宗教迷信和老莊哲學,被他看作造成國民性腐敗墮落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對其也發起猛烈攻擊。《新青年》從創刊到遷移北京前的上海時期,主要矛頭指向儒家倫理和佛老學說,提倡倫理革命和宗教革命。
這一時期的雜誌完全由陳獨秀一人主編。和《安徽俗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