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43-鲁迅其书:一部断代式的研究史料的好书-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正是借助它们和现实人物的“神似”的特点,使所写的形象比照得更加显豁。这些历史上的故事不但本身是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而且反映着一定的历史内容和已往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借助它们来表现和揭示现实生活,就会加深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赋予杂感形象一定的历史深度,给人更深刻的感受,因而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这种形象化方法,从美学上说,是一种文学的联想。作者在生活中受到某种人和事的激发,有感于心,就很自然地想到以往积累的那些类似的、或有某种关系的、或成为鲜明对比的古代的人和事,形成类似联想、关系联想,或对比联想等等。作者就借助这种联想来构造形象。但是,当作者联想到这些古代人物事象的时候,往往只会直觉地想到它们的某些类似的特征,也只是借用这些特征来表现他需要表现的今人今事,并不需要在作品中对被联想的事物作全面的评价,正如借用李逵抡板斧这个特征来讽刺今天的极“左”人物时,并不需要在作品中对李逵这个人物作全面的评论一样。说明这一点,我们就应当而且必须把杂感作品和一般评论文章区别开来,因为后者在论述历史人物事件时,要求作出尽可能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不允许截取和夸张事物的某一侧面或某一特点来附会自己的论点和主张,像人们深恶痛绝的“影射史学”那样。如果我们硬要把鲁迅杂感作品当作科学论文看待,不加分析地把其中的一些文学性的形象概括当作科学的理论论断,那就难免发生误解。    
    前面我们对鲁迅杂感所勾画的解剖图式的杂感形象的几种情况和特点作了分析,目的在于说明:杂感作品是用它特有的形象化方式来反映和指示生活的。毛泽东同志说,鲁迅“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毛泽东:《论鲁迅》。。这是对鲁迅和他的杂感的符合实际的概括。人们大约都会有这种体验:在阅读鲁迅杂感的时候,首先得到的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正是那数以百计的各种人物的脸谱,以及形形色色的社会相。作为一个文学品种,鲁迅杂感的主要成果不在于理论上的建树,而在于如同冯雪峰说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中华民族的解剖图”。鲁迅的精深博大的思想,他对中国社会的许多卓越的见解,也就渗透在这个解剖图中。鲁迅的杂感形象,揭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它不但给人以理性的启发,而且给人以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陶冶。鲁迅杂感之所以“能移人情”,其美学根源首先就在这里,杂感作品的文学本质,也首先表现在这里。    
    杂感形象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象,可以说,它是一种不是用线条,而是用文学语言组合成的漫画。有人说,鲁迅的每一篇杂感都可以画成一幅或多幅讽刺画,这决不是夸张之谈。大家都知道,鲁迅对漫画作过多方面的研究,写过不少专门论述漫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的文章。其实,他所谈的漫画的特点和手法,也正是他勾画杂感形象的特点和方法,至少这二者在原则上是相通的。鲁迅全面地把漫画反映生活的方法和文学散文的形象化方式结合起来,创造出杂感形象这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化方式,这是对我国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果用别的文学品种的形象化方式来贬低、甚至否定杂感文学的形象化方式,那是不符合文学发展的辩证法的。    
    那么,杂感的形象化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呢?根据鲁迅的论述,我以为,以下几点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直接性。也就是鲁迅说的“直写事实”,写出“真相”《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鲁迅把杂感形象的“写实”,叫做用“廓大镜”或“显微镜”照出来的“真实”《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杂感形象是直接勾画生活中的人和事的,不同于小说等作品的塑造新的形象。小说的形象化可以而且必须虚构、缀合、创造;自然也要求真实性,但那是指符合人物性格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真实性,绝不能要求它“直写事实”,揭露“真相”。杂感形象则不同,无论是写“类型”还是写“社会相”,都只能直接提炼和写出客观对象的真实情形,不允许虚构、编造,甚至不能言过其实或过甚其辞。如果杂感形象写了对象本身所没有的东西,或者作了夸大其辞的概括,那么,这个形象就站不住脚,失去存在的价值。所以鲁迅说:“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即便能有,也不过是造谣和诬蔑而已。”《论讽刺》。杂感形象的生命和价值在于真实,“因为真实,所以也有力”《漫谈“漫画”》。。    
    第二,“必须切贴”,“形容惬当”《且介亭杂文二集·五论“文人相轻”——明术》。。所谓“切贴”,并不是“细画须眉”,而是“要确切的显示了事件或人物的姿态,也就是精神”《漫谈“漫画”》。。这“包括着‘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题未定”草(二)》。,不但形象的形态特征要与被写对象“切贴”,而且着重于精神特征要与被画者“切贴”,而且要做到“神情毕肖,只要见过被画者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因为杂感的任务在于针砭锢疾,如果所画形象与“锢疾”离神走样,人们就会摸不着边际,它就会削弱或丧失针砭的意义。小说等文体的形象则不同,它们是有自身性格和生活逻辑的人物,不能要求他们与生活中的具体的人和事“切贴”,否则就会变成“影射小说”,而这样的形象反而没有生命力。杂感形象则“必须切贴,这才和被批判者不相离,这才会跟了他跑到天涯海角”,这样的形象“才能留在大家的记忆里”《五论“文人相轻”——明术》。。    
    第三,写出“标本”性的形象。鲁迅说杂感形象是“病理上的图”,是某类社会病症的“标本”。这就是说,这种形象图要体现出某类症状的共同的、基本的特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杂感形象成为社会病状的“标本”,就要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所写的对象必须是可以当作社会病症的标本的事物。也就是说,所写的人和事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具有社会的某种代表的意义。鲁迅说,这种形象“既不是‘揭阴私’,又不是专记骇人听闻的所谓‘奇闻’或‘怪现状’”《什么是讽刺》。;它“批评的是社会”,要“据大多数立言”《集外集拾遗补编·拳术与拳匪》。。这就要善于捕捉那些发人深思的、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作为写作对象。没有社会意义的东西是不能成为杂感形象的。其二,要提炼和概括对象的典型的特征。就是说,要写出一类人或社会现象的共同的、能体现其本质的主要特征,特别是主要的心灵特征,通过这种典型特征来提起“全般”《五论“文人相轻”——明术》。,即让人们通过这些特征能窥见和想象到其整体面貌和内在奥秘,并使人们借以看到自己的或社会的病状。其三,必须是形象的概括。抽象的概括只能成为概念,不能成为标本。而提炼出体现对象的某些本质方面而又不脱离感性形态的特征,并加以艺术的“夸张”或“廓大”,却能造成可感的形象,能够得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的效果,成为有艺术价值的“标本”或形象。总括地说,这种提炼、概括有一定社会典型意义的某些事物的典型特征,造成有“标本”意义的形象的方式,就是杂感形象的典型化方法。这种方法所写的形象不是个体形象,而是综合性形象;它不是强调个性特征,而是强调类型特征;它不是塑造具有独特的性格历史和行为历史的典型形象,而是勾画某种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状的具象的解剖图。所以,杂感的典型化与通常所说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那种典型化方法不大相同,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否认它也是一种典型化方法。    
    由于上述三个特点,又必然形成杂感形象的另一特点:具有极大的尖锐性。它不但“直写事实”,而且要“切贴”地写出对象的姿态和精神,这就具有特殊的直接的攻击力。它把人们习以为常的、见怪不怪的东西形神毕肖地突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的感知。鲁迅在谈到萧伯纳的讽刺艺术时说过:它使对象“登场”;“拉住耳朵,指给大家道,‘看哪,这是蛆虫!’连磋商的工夫,掩饰的法子也不给人留一点”《南腔北调集·“论语一年”》。。毫无疑问,鲁迅杂感形象所取得的就是这样的艺术效果。不仅如此,由于这种形象有很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这就使得那些稍有杂感形象的某些特点的人们,都会感受到它的批判锋芒,因而具有普遍的反省意义。鲁迅曾说,“叭儿狗”这个形象“原也泛无实指,都是自觉其有叭儿性的人们自来承认的”《伪自由书·前记》。。又说:“洋场恶少”这个形象“并不指定着谁和谁;但也因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触着的当然也不会少,即使不是整个,也是那里的一枝一节,即使并不永远属于那一队,但有时是属于那一队的”《准风月谈·“感旧”以后(上)》。。由此可见,杂感形象确实是直接触动着人们的感觉神经的,它特有的这种尖锐性,是其他类型的文学形象所不能比拟的。也因为如此,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种锐利的战斗的武器。鲁迅把杂感称为“匕首”、“投枪”,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这个特点的概括。    
    一般说来,鲁迅杂感所勾画的主要(不是全部)是讽刺形象。讽刺的本质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给人看”《华盖集·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但它决不是自然主义的丑恶展览。从客观现象到写成杂感形象,经过了作者的深刻的认识、理解和批判,包含着作者的审美的判断,包含着作者对丑恶事物的否定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