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43-鲁迅其书:一部断代式的研究史料的好书-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花夕拾》幽默的手法与格调,与它所表现的题材是很适应的。鲁迅本来就是一个富于幽默感的作家,他有发掘可笑的能力,而现在他是站在更高的阶梯上回头总结生活,特别审视着那些处在荒唐情境中的可爱的童年或有趣的弱点,激起某种喜剧性的兴奋,这种幽默感很自然就得到充分发展。    
    洗炼和简单味,也是《朝花夕拾》比较显著的风格。    
    作者回忆民元前三十多年的历史,从家庭到社会,从乡镇到城市,从中国到外国,时间跨度这样大,所涉及的生活面这样繁复,如果按一般回忆录的写法,头绪很多,篇幅很大。但《朝花夕拾》只写了这么短短十篇,每一篇集中勾勒一二个人或一二件事,就生动地概括了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几个社会侧面,展现了作者几十年生活的踪迹。    
    前文已谈过,《朝花夕拾》是很放得开的,写起来思路非常开阔,但读起来仍然不琐屑,反而感到纯净干练,有一种简单味,为什么?主要是在典型提炼上下了功夫。    
    作者介绍一些生活阅历,不是采取一般铺陈的写法,而是选取感受和印象最深,又最有概括力的一些典型细节来写。如《琐记》一篇,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作者离开绍兴到南京求学其间大约四年的生活,又同时涉及到对封建社会世态人情以及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批判与思索,其内容在《朝花夕拾》中也是比较繁复琐屑的,但作者处理得非常简练深刻。文章前半篇只集中写了一个衍太太,写衍太太又只写了她如何教唆孩子吃冰、打旋子以及如何“发放流言”等二三件小事,但就刻画出一个阴鸷奸险的市侩相,代表了鲁迅所憎恶的“S城人的脸”,几乎是象征地概括了那促使鲁迅“走异路,投异地”的世态炎凉的社会风气。下半篇写鲁迅学洋务经过,也只是选取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典型细节。如“It is a cat”加“颍考叔”的陈腐简陋的课程,学生中“螃蟹式”的走路姿态,以及游泳池淹死人后请和尚念咒等等,显现出“雷电学堂”的守旧和乌烟瘴气。而教员“惴惴地”询问学生“华盛顿是什么东西”,鲁迅一有闲空就“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等等,又足以使人看到西方新思潮开始浸入中国的情形。《朝花夕拾》大都是回忆中一些印象的联裰,而且多是跳跃式出现,很散漫,但是这些印象显然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生动而又典型,所以很说明问题,叫人看一遍就再也难于忘却。    
    选择提炼了典型的细节,作者还相应地采用“白描”的勾勒法,在追怀故人的篇章中,这种“白描”法用得更多一些。如《范爱农》开头写到同乡会讨论要不要为徐锡麟被刺事件发电报,鲁迅发言话音未落,“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真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已给人很深的印象。作者接着写这个人的外貌特征:“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寥寥几笔,范爱农愤世嫉俗,耿介直爽的个性便活现出来了。类似这种抓住典型特点作简略勾勒的“白描”的手法,在《朝花夕拾》中,特别是在那些怀念故人的篇什中,用得很出色,这当然也是形成洗炼的一个原因。    
    《朝花夕拾》洗炼的风格,还体现在语言上。书中有些抨击时弊的地方(如《二十四孝图》开头那段),采取了比较外露的直抒胸臆写法,但这在全书是少数。在更多的场合,这种批判抨击是用精悍生辣的反语、戏谑语或机锋警句,三言两语,曲中筋骨。当然,最能代表全书语言基调的,是回忆时状物写人的素净蕴藉的文字。作者不乐于将自己感情浮现在文字表面,而总是力求熔铸在所追叙事物的具体描绘中,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所用的基本是口语,语词朴素,句式较短,完全摒绝了那种冗赘缛艳,有时作者故意说得很平淡,很简洁,但读者还是会清楚地觉察到作者所省略的部分,体会到平淡简洁背后的深沉思索和真挚感情。    
    如《藤野先生》中写作者在仙台学医时受到匿名信的攻击,只是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里没有什么激烈的言辞,没有夸饰矜持的痕迹,所用的词语是那样质朴、简单,连语气也显得平缓,但我们读到这里,都会在文字深层感触到作者激情的潜流:作为弱国子民所受的刺激,对民族歧视的愤慨,为中国人麻木精神状态所感到的沉痛,这一切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灵魂。


《鲁迅其书》第三部分雍容幽默简单味—《朝花夕拾》风格论(2)

    《朝花夕拾》总的要造成一种简单味,但又耐读,不会一展无余。读这样的作品就像欣赏线条清晰简练而富于表现力的素描,着墨不多,余韵曲包,我们不能不佩服这种洗炼的功力。    
    当然,一切杰出的艺术品的美学特征及其在欣赏者中唤起的美的感受,都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朝花夕拾》的美学风格也尽可以从不同角度去作多方面说明,这里所分析的不过是其中的主要几点。    
    下面,我们再简略回顾一下“五四”时期散文发展的途路和倾向,以更好认识《朝花夕拾》的成就和地位。    
    新文学运动初期的散文,主要是以议论为特色的杂感,短小精悍,向封建主义作尖锐的袭击。一般都只注重有感而发,充分表达战斗的精神,而顾不上考究艺术形式如何精美。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大都写过这一类“随感”式的散文。鲁迅《热风》中许多篇什,就是其中的代表。稍往后发展,所谓“正统小品”的“美文”出现了。这种“美文”不同于议论为主的杂感,它所偏重的是抒情和叙事,新文学初期的作家几乎都在这方面显过身手。鲁迅《呐喊》中所收1922年创作的《兔和猫》、《鸭的喜剧》和《社戏》等篇,也可称作是“美文”,在文体上与《朝花夕拾》是很相似的。“美文”比较考究艺术形式,努力用白话作出缜密、漂亮的文字,这对于旧文学的确是起到了“示威”的作用。但随着“五四”运动陷入低潮,一部分作家停止了脚步,散文领域逐渐出现一种专门谈风花雪月、草木虫鱼的消极倾向。鲁迅在1924年支持创办了《语丝》杂志,1925年又创办了《莽原》杂志,其目的就在于坚持和发展五四散文战斗的精神。这两个杂志都提倡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以发表杂文为主,所以一般讲“语丝体”,主要也是指杂文。但鲁迅在提倡杂文的同时,也很注重抒情叙事散文包括散文诗。他的散文诗《野草》就是在《语丝》上破土而出的,而《朝花夕拾》则是《莽原》上陆续结下的果实。“语丝派”在当时虽然仍有共同的特色,但也已经出现某些导致后来分化的迹象。1926年《语丝》上开展过一场关于“语丝的文体”的讨论,《语丝》撰稿人中所表现的主张和倾向就开始有分歧。如鲁迅在《莽原》上发表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就是有意针对周作人、林语堂的妥协、动摇的倾向的。周作人、林语堂等一些作家这时期的散文作品虽然偶尔也还存留有战斗意气,但基本倾向却是趋于消沉颓唐,就在《朝花夕拾》发表期间,周作人也陆续写出许多专谈身边琐事,风格冲淡,内容空疏的小品。所以《朝花夕拾》的出现,客观上对消极创作倾向是一种反拨。它以往事回忆为题材,展示近代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集中批判封建思想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显示了杰出的思想价值,这对于引导和推动抒情叙事散文的健康发展,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朝花夕拾》的出现,还丰富了现代散文的表现形式。“五四”时期许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性的散文,但像《朝花夕拾》这样构思成一本书,有一定连贯性,又可以各自独立成章的回忆散文集,却是绝无仅有的。《朝花夕拾》是传记,它毕竟较为系统地从各种侧面回顾了作者所走过的生活历程,但又显然比一般传记或回忆录要活泼自由,每一篇都是相对独立的优美散文。它给传记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朝花夕拾》格式新颖,艺术手法多样而高超,这是鲁迅文学才华的辉煌显现,是他融会吸取中外古今文学营养的结果。那种纵意而谈,放得开,收得拢的雍容品格,那种充满喜剧性美感的幽默的风致,就显然和英国式随笔(Essay)有气脉相通的地方。鲁迅对于英国式随笔是比较熟悉的,他翻译推荐过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里面就有许多模仿英国式随笔的散文,其中还有一篇是专门介绍Essay特点的文章。但《朝花夕拾》毕竟又是鲁迅自己创造性的成果,是民族化的成果。它不像一般英国式随笔失之太腻,而是追求洗炼的效果,这方面就更多地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散文特别是笔记小品一类的特点。“五四”时期在对待外国和中国古典散文艺术的态度上,不是没有偏向的。一种是不顾自己民族特点,一味追求西方式的幽默和雍容,那结果就脱离时代,违逆民族的欣赏心理;也有一种是拜倒在古代作家面前,模仿翻造士大夫趣味的“小摆设”。鲁迅有选择地汲取中外营养,创造性地熔铸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现代散文创作开拓了前进的道路,也为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了典范。    
    (原载《鲁迅研究月刊》1989年第12期)


《鲁迅其书》第三部分鲁迅杂文——一代诗史(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