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所以“偏要向这(黑暗与虚无)作绝望的抗战”。这一部《野草》,便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记录。
五,《野草》所流露的精神和它所表现的气氛是比较的阴暗与消沉的,同时也偏于激愤的,惟其因为暴露或是揭发了阴暗,因而也就更显得他的激愤。不过,这些实质,还是战斗的,而且是积极的,应该肯定的。
六,毛泽东同志对鲁迅高度的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向着敌人冲锋陷阵,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这完全是正确的;但是,鲁迅的伟大的成就,是经历了大矛盾、大苦闷、大战斗,终于看清了“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伟大历程才达到的。而这一伟大的历程的心灵的记录,特别是心灵的这一伟大历程的转折点,就完全反映在这一部《野草》当中。《野草》的精神应该从这种地方去探索吧!
(选自《〈野草〉诠释》)
《鲁迅其书》第二部分《野草》的艺术探源(1)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鲁迅:《拿来主义》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都绝不会满足于已有的艺术形式和成法。他像一个永不疲倦的垦荒者一样,总是在用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不断地开拓新的艺术领域,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为艺苑浇出一朵朵璀璨夺目的新花来。
鲁迅先生的《野草》,就是他继《呐喊》和《彷徨》之后,奉献给“五四”以后新文坛的一朵香郁葱葱的奇葩。
《野草》的出现,在当时几乎是独树一帜的。它以精粹的艺术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仅开了一代散文诗的先河,就是对于后来以至于今天散文诗的创作,也确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着楷模的作用。
然而,同一切新的艺术形式一样,《野草》不是从荒脊的土地上冒出来的,也不是在作家的头脑里凭空产生的。《野草》自有它的艺术来源。这个艺术来源,也就是鲁迅在创作《野草》这部散文诗集的时候,对于前人艺术果汁的富于创造性的吸吮。
这个艺术来源是什么呢?
鲁迅先生在谈到木刻艺术形式的发展时,曾经这样说过:
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鲁迅在这里概括了创造新文艺的两条路:“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这是讲的木刻,同样适用于其他的艺术形式。《野草》的产生,究竟属于哪一条路呢?有的同志说,《野草》这一类的散文诗,在中国是“古已有之”,如屈原的《卜居》、《渔父》,《庄子》里的散文,“都可称为散文诗”;有的同志认为,《野草》的风格,深受李贺诗歌的影响。这些意见虽然不无一定的道理和根据,但是,从《野草》的创作实际来看,却总不免有些过于牵强之感。我认为,《野草》这样独特的散文诗,它的创作,主要是取法于外国文学的。也可以说,是“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作者自己的创造而产生的。《野草》对于外国散文诗的借鉴,更多于接受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这恐怕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对于外国文艺,鲁迅先生一向力排“闭关主义”,主张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地“拿来”。他曾说:
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在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得太少,吸收得太少。《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
鲁迅这种“拿来主义”的气概和“无须脸红”的精神,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极可宝贵的传统。《野草》就是一部“拿来主义”的典范。
鲁迅在《野草》中怎样借鉴和吸取外国文学的营养而又进行自己创造的呢?探索一下这个问题,对于我们“闭关自守”多年的文艺,更多更好地“吸收”异域的果汁,求得自己的发展和繁荣,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散文诗的提倡与《野草》的产生
散文诗集《野草》是介绍和学习西洋文学而产生的文艺硕果。
“五四”时期蓬勃兴起的思想和文学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高张“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旗帜下,如饥似渴地介绍和吸取外国文学的乳汁,以化作自己发展的营养和战斗的武器。鲁迅在谈到“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以后短篇小说发展的原因时说:
小说家的侵入文坛,仅是开始“文学革命”运动,即一九一七年以来的事。自然,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的要求的,一方面则是受了西洋文学的影响。《且介亭杂文·〈草鞋脚〉(英译中国短篇小说集)小引》。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产生的情形,大体也是如此的。1931年,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对于这些有所为而发的“小杂感”的写作缘起和战斗内容,是作了清楚的说明的。在《野草》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听到鲁迅直面暗夜一般的社会发出的战斗的呼喊,感到他在寂寞中坚韧探索和勇猛奋进的脉搏;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鲁迅勤于批判地吸取西洋文学的艺术遗产,为中国文学开辟新领域的披荆斩棘的拓荒精神。
散文诗,这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伴随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开始传入中国的。
《野草》写于1924~1926年。早在四五年以前,还在新诗革命初起不久,就有些人在介绍和尝试创作散文诗了。
从1918年夏天起,初期白话诗人刘半农在创作新诗的同时,就写了《晓》、《饿》、《雨》、《静》、《在墨兰的海洋深处》等优秀的散文诗篇。自认“我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鲜花样的”刘半农:《扬鞭集·自序》。刘半农,是首先尝试创作散文诗的一个人。
新诗的伟大奠基者郭沫若,在这一方面同样起了开路的作用。1920年12月20日,他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用《我的散文诗》为总题,发表了《冬》、《她与他》、《女尸》、《大地的号》四首短小的散文诗作品。1921年2月16日,《学灯》刊载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郭沫若还为之写了一篇小序,努力将外国散文诗这种形式介绍给中国的读者。
在此前后,从1918~1924年左右,《新青年》、《晨报》(第七版)、《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学灯》、《觉悟》、《语丝》等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刘半农、沈颖、周作人、西谛(郑振铎)、沈性仁、张定璜、苏兆龙等人翻译的屠格涅夫、波特莱尔的散文诗。有的刊物还专门发表了介绍和讨论散文诗的文章。如《文学旬刊》自第23~27期,载有YL的《论散文诗》,西谛的《论散文诗》,王平陵的《读了〈论散文诗〉以后》、滕固的《论散文诗》。如郑振铎在一篇文章中说:“我们要晓得诗的要素,决不在有韵无韵”,而在于“诗的情绪与诗的想象,不必管他用什么形式来表现。有诗的本质——诗的情绪与诗的想象——而用散文来表现的是‘诗’;没有诗的本质,而用韵文来表现的,决不是诗”。文章中还介绍了法国的波特莱尔“很早的用散文来做诗。俄国的屠格涅夫也做了五十篇的散文诗。”《论散文诗》,载1922年1月1日《文学旬刊》第24期。张闻天还翻译了长篇论文《波特来耳研究》,发表在1924年4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五卷号外《法国文学研究专号》上。在这期间,郭沫若、刘半农、朱自清、冰心、徐玉诺、焦菊隐、徐雉等人,先后都发表了一些富于哲理意味和寓情于景的散文诗及散文小品。上述这些译介和创作,对于培植散文诗这朵艺苑的新花,无疑都起了积极的建设的作用。
在散文诗这朵新花光彩的色泽中,同样浸透着鲁迅先生的心血。
在新诗诞生的初期,为了迎击封建文人的詈骂,打破诗坛寂寞的窘境,鲁迅在创作小说和杂文的同时,也挥笔写下了《梦》、《爱之神》、《桃花》、《他们的花园》、《人与时》、《他》这六首白话诗,为新诗的发展敲起了壮助声威的“边鼓”。我们读这几首新诗,都会感到它们颇有些与众不同的特色。它们那种饱含哲理的隽永风格,那种寓意深微的象征手法,那种不拘韵律的散文格调,应该说是带有散文诗的某些特征的。对于这一点,著名的诗人和诗歌评论家朱自清后来曾经这样评述过:
自然音节和诗可无韵的说法,似乎也是外国“自由诗”的影响。但给诗找一种新语言,决非容易,况且旧势力也太大。多数作者急切里无法甩掉旧诗词的调子;……只有鲁迅氏兄弟全然摆脱了旧镣铐,周启明氏简直不大用韵。他们另走上欧化一路。《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
《鲁迅其书》第二部分《野草》的艺术探源(2)
朱自清这里讲的是在外国“自由诗”影响下,新诗所表现的注重“自然音节和诗可无韵”的特点。也可以看做是对鲁迅几首白话诗的概括。从中我们不是可以看出鲁迅对于无韵的散文诗最初的努力吗?
但是,这几首白话诗,还只是自由的无韵诗创作的尝试。尽管他们具有散文诗的某些特征,但毕竟不是散文诗。那么,鲁迅在创作《野草》之前,有没有接触和介绍过有关散文诗方面的理论和作品呢?
回答是肯定的。
早在1906年,鲁迅在日本东京刚开始从事文艺活动的时候,他便读到了荷兰望·霭覃的《小约翰》。这本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