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843-鲁迅其书:一部断代式的研究史料的好书-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蹲纯觯馐顾堑南质档湫透爬ù屑蟮墓阊有缘奶卣鳎簿褪撬担赌藕啊泛汀夺葆濉啡宋锏湫透爬ǖ姆段П宦逞付陨缁嵋馐缎翁纯龅募泄刈⒋蟠罄┐罅耍唤鼍哂刑囟ǖ慕准妒粜裕彝┕飧鼋缦薅炎约旱湫透爬ǖ姆段Ъ绦蛲馍煺沟轿尴薰憷牧煊颉0便是最突出的一例。他是有阶级性的,但他的思想意识却是中国封建意识形态在这样一个具有特定阶级属性的人身上的集中体现。在这个基础上,他的思想意识又通过种种关系与世界各国各阶级的人的思想相联系,从而使他具有了几乎是无限广阔的典型概括范围。这种无限性不是由他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有形特征,而是由他的思想意识的复杂性带来的。


《鲁迅其书》第一部分《呐喊》《彷徨》综论(7)

    五    
    《呐喊》、《彷徨》的主要艺术特征同样是由鲁迅对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深刻的真实表现派生出来的。    
    1《呐喊》和《彷徨》的人物塑造    
    在对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现实状况的描绘中,自然地形成了《呐喊》、《彷徨》的独立的人物谱系,其中包括五个主要的人物系列:一、自觉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二、封建社会及其思想界的真正“主人”——地主阶级统治者;三、知识分子中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四、封建社会的社会舆论界的各种人物;五、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劳动群众和下层封建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主人公。    
    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加强是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的主要思想特征。他们获得了与传统封建思想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这磨锐了他们的神经,使他们对周围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表现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对自我的思想意识、言语行动具有重新反思的判断力。他们是中国现代社会中第一批在内部世界的丰富性上大大超过了他们外部行动的直接意义的人物。他们是思索的一代,而不是行动的一代,他们的实际追求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势力的强有力的抑止。行动的艰难促进了痛苦的思索,行动的失败转化为痛苦的反思。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理性的思考、感情的起伏和情绪的波动融成了一股浑浊的流,仅从他们外部的行动是极难测知其全部流量和流速的。描写他们的追求和追求的失败以及在失败之后的痛苦反思,是《呐喊》、《彷徨》塑造这类典型人物的主要途径。在他们身上,各种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都能得到运用,但由内而外的表现手段——人物自叙语言、心理活动的直接描绘和人物的心理独白——较之由外而内的透视手段——肖像描写、外貌描写、表情描写、行动描写等等——具有更加关键性的意义,并且是为其他系列的人物所不具备或极少具备的特征。    
    地主阶级统治者是封建社会的真正“主人”。长期的“主人”地位造成了他们极端的愚妄、专横和十分可笑的自信的性格特征。他们与封建传统的适应性最强,这种适应性表现为他们能够在维持自己表面的道德尊严的情况下,实际实现自己最粗俗的实利物质追求的目的、满足自己最低级的生物本能欲望。把自己最粗俗的物质实利追求和生物本能欲望掩盖在最俨然的道德面孔之下是他们的最大特征。适应着这种情况,在表面堂皇的言语和行动的隙缝中窥探他们内心的卑劣物质欲望则是鲁迅塑造这类人物的主要艺术手段。在这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语言一般较少,言少而重,没有感情的温度,透体的冷酷,多纯理性的判断,无内在感情的真实表达,多命令句、判断句,少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反映着他们作为“主人”的专断和自信;对他们的行动描写也较少,像他们的语言一样,往往出现在事件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场合,不细碎不枝蔓,生动体现着他们一言而定天下法、一行足使万人惊的社会“主人”姿态。但在牵涉到他们的物质实利和政治实利时,他们行动的意志便会被发动起来,他们行为的律动便会加速(如辛亥革命发生后的赵太爷),反映了他们表面道德面孔背后所关心的实际只是自己的物质实利。他们的肖像描写也占有一席地位,并且往往在社会群众的眼睛中被折射出来,表明着他们在外界群众眼中的地位和面貌。上述所有这些描写手段都是由外而内的透视法,因为他们是不会像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那样,主动地由内而外地表白自己的真实心迹的。鲁迅的描写手段极大地适应了他们虚伪、冷酷的特点,并且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特点。    
    知识分子中的封建卫道者就其思想本质,等同于地主阶级统治者,但二者也有区别。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实利要求,而这些知识分子则常常自居于社会伦理道德的宪兵的地位,以负责这个领域的“治安保卫工作”为己任。他们的“社会意识”似乎比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还要强烈得多,这种“社会意识”常常驱使他们走到离开可见的物质实利追求和纯个人私欲更加遥远的地方去。这使他们、有时连自己也更加难以辨识他们维护封建道统与他们自身利益和自己的欲求的联系了。鲁迅的任务便是要揭示这二者之间的曲折联系,这当然不能依靠他们自我的心理表白和自我的内心剖析,由外而内的透视仍然是主要艺术手段。这种透视还绝不能是浅透视,而是深透视。循由封建卫道者的外部表现(主要是语言、行动),穿过他们的表层心理意识,直接向他们的潜意识心理的深层意识领域做艰难的挖掘,是鲁迅塑造这类人物所实际遵循着的艺术原则。潜意识心理描写是《肥皂》、《高老夫子》、《弟兄》这三篇小说所共同使用的艺术手法,而尤以《肥皂》为最成功。    
    封建地主阶级统治者和封建知识分子都同时是封建舆论的参与者,并且具有主导性的作用,但他们到底是极少数。思想统治不同于政治、经济统治,后者可以用政权控制、刀枪维护,以少数制多数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所有不平等社会的特征。思想统治则不然,政权可以制其言而不可改其思,刀枪可以御其行而不可御其心。它必须有更广泛的社会群众予以实际的支持,因而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的形象在《呐喊》、《彷徨》中占有一席特别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力量不来源于思想的质,而来源于存在的量。作为个体,他们是毫无力量的弱者,无个性就是他们的个性,无思想就是他们的思想,无目的便是他们的目的,但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则是《呐喊》和《彷徨》中最有力量的人物。它的“个性”最强毅、“意志”最“坚定”。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也不能不怕它三分,因而要极力维持自己尊严的外表;封建卫道者也不能不屈服于它的意志,因而要常常把自己的邪恶意念压到潜意识深层心理空间中去;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它面前感到软弱无力,宏图大志不得展,一腔热血无处流;劳动群众和下层封建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主人公在它面前犹如落入网罟中的鸟,苦诉无门,求告无路。这个形象系列的人物在合不在分,“群性”才是他们的“个性”,“个性”在“群性”中表现得最鲜明。犹如蝗虫,作为个体,其“个性”是模糊的,作为蝗群,才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和“意志”。在《呐喊》和《彷徨》的部分篇章的部分片断中,他们只是混混沌沌、模模糊糊的一片。像暗夜在旷野中发出的鬼魂的叫号,闻声不见人;有时这个混沌的整体没有声音,只有一些不分明的形体,杂沓的动作,像昏夜游动着的鬼魅,但见鬼影绰绰,不闻足声语声;以上两种情况的混合体,构成了杂沓的形和无主名的人物发出的声的模糊画面,这里出现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和外貌,但都是支离的描写,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人物;当鲁迅把这个模糊的画面略向前推进,画面的尺幅相对缩小了,人物的轮廓则相对清楚了,原来粘连在一起的人物开始分成单个的人体,但他们仍被作为一个群体被处理着,借代或近于借代的方式是区分单个人与单个人的区别的主要艺术手段。这种区分不是为了表现单个人的个性,而是为了便于叙述;当把这个混沌的整体再向前推进一步,读者才看清了独立活动着的人。但在这时,他们的个性特征仍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群性”仍然是他们统一的“个性”,外貌描写主要是漫画式的,有的还仍然带着自己的一两个形体标志到处乱转。人物语言在这类人物身上开始具有个性色彩,但作为一个整体人物却不带有独特的典型意义;当鲁迅将之进一步具体化,人物的独立性愈加加强,各自的独立特征开始具有了独特的典型意义,人物形象也开始由扁平形向凸圆形发展,但个性意义仍不如他们的群体意义为大。这个人物形象系列的活动区间也就到此为止,假若再进一步具体化,他们便不再仅仅是可怕、可憎、可恶的群体形象了,而同时是可悲、可怜的悲剧人物了,因为作为每个单个的人,他们原本只是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他们个人同样也是这种思想道德的受害者。当《阿Q正传》把原本属于这个群体的一员作为特写镜头映出时,阿Q便主要不属于这个形象系列了。很显然,在这个形象系列的描写中,直接的细致心理描绘没有施展的余地,外貌的描写即使有也是漫画化的。语言描写是这个形象系列的最大特征,因为语言是封建舆论的主要工具;表情描写几乎与语言描写具有同等的价值,一个鄙夷的表情同一句尖酸刻薄的话对于觉醒的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下层封建知识分子中的悲剧主人公的精神杀伤力是同等的;但它的定向性太强,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