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从这里已无法通向那个“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神话般的境界。向导的神情是那般煞有介事,听者又是这样认真虔诚。我本来站在外圈,似信其有,又觉其无,但随后也不由得受到了感染,怀着磋讶而惋惜的心情离开了现场,继续沿着山壁狭路攀缘而上,突然,去路截断,哦,这里倒有一个不及身高的窄长洞口,黑魅越的,深不可测。前面有一游客本已仓碎人内,又觉骇异,慌忙抽身退出,大叫“没光!没光!”我理解此君语意是指。’仿佛若有光”那个“光”字。由于他的传染,原来脚橱在洞口的几个游客一时也难决进退。这时洞内有人高喊:“有光啦!—马灯!”大家才不再犹豫,遂鱼贯而人。我也随同进洞,果见有一、二盏马灯照明。虽不甚亮,但路已可辨,倒甚合“仿佛”之词意。我边走边留意,脚下有碎石略脚,两边洞壁多有祈凿痕迹,显见是经过人工的努力,且新磋毕现,看来工程时间并不太长。正思量间,向导随后跟上,适时介绍日:
J龙,’这是不久前才开凿出来的,地点离那个堵塞了的古洞也就只有几十米。”我听后释然,内心以为这并无不可,既然老洞堵塞了,为了达到那个魅人的境界,缘何就不能另辟蹊径?难道还非得使今日老弱妇孺游客从原古洞上方攀越山脊才算真实?才算没有逾越古人的成文规范一步?似这样新凿一洞,任何人都能穿越而入,有许多方便。不足之点是,。以今日马灯喻古洞之光多少有损游客所应领会的意境,这也不是不可以改进设置的。
眼前果然“豁然开朗”,有“豁然轩”在焉。“别有洞天”的大字匾额是如此引人入胜。眼前果然是田连降陌,稻绿花红;四周环山,像个圆捅;惩般静寂,别无杂声,只有树丛深处,鸟嘴蝉鸣。果然是另一番小世界,连风丝也被山脊和丛树所阻隔,气温少说比“外部世界”要高上几度。若是在冬令,肯定是一个避寒的难得佳处,但在这褥暑七月,却要比在外面多几分“心定自然凉”的耐性儿。然而,一种索隐探幽的庄严感使我忘却了脊背上汗涌的痒处。
这是一个多么别致的环境啊!它触我进行了新的思考,推翻了过去一些年在脑子里形成的既定的认识。在大学里学文学史,老师断然告诉我们说:陶渊明笔下的所谓桃花源完全是子虚乌有,在那个社会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而今我觉得:仙境当然是没有的,绝对的隔离状态也是很难的,但我今夏以来先后深人闽西北和湘南山区,却发现了不少与中心城市和交通要衡远相隔离的幽深地带。譬如闽西北武夷山腹地,在一个三五户的丛林山村与一老年农民谈起,他肯定地告诉我说:他的祖先是宋末元初为避元兵侵害从北边迁过来的,有世代相传的家谱为证。从那时起,数百年间未受到战火侵扰,直到解放前夕却遭到国民党残匪的祸害,最后还是解放大军解放了他们,才传来了山外世界时代变迁的风信。湘西山区是否也有类似情况?似亦不可断然否定吧。由此我联想:陶渊明把此地描写成为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固然不无夸张,但这种虚构在当时也是有其现实依据的。甚至我还认为: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如果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一味胡编乱造,不可能有其长久的生命力,而《桃花源记》的引人魅力历久不衰,就绝不是偶然的了。
我在这里固然没有遇到古代装束的“黄发垂髻”,也没有被“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但我却在一座凉亭下看到几位穿戴入时、气质不俗的村姑一起说笑。当伙伴中有的赞赏一位姑娘的皮凉鞋好看时,她说:“这是我爸爸到北京出差买来的。”而另一个小巧的姑娘则指着自己的连衣裙夸耀说:’‘我这裙子是他从广州寄回来的。”我想这’‘他”,按通常习惯,多半指的是未婚夫吧!
哦,这就是今日的桃花源!
我继续东行,寻找出去的路径,刚转过一片新建的瓦屋。只见一老一少并肩而来,看眉眼肖似父子。老者肩荷锄头,笑语中不离“责任制”,年轻人手拿箕盘,也争说自己的新鲜事儿。当他从我身边擦过时,我清楚听到他说,“我们茶社也实行承包了。”语间不胜欣喜。我转过一个小山角,果见一个茶社,此时既卖冷饮,又兼售桃花源游览指南等书刊。我猜想那年轻人或许就在这里服务。
我从新辟的“秦人古洞”进来,看到的是一个新的境界,时代新风中的新人。他们不仅知汉知晋,更知中华振兴。堵塞了的旧洞口没有阻绝生活的足音,圆捅般的山围也没有滞息他们同外界的联系,北至首都,南至祖国南大门的广州,这里的人都可深切感知共同脉搏的跃动。我在想,假如陶渊明也能来参加此次‘’武陵笔会”,他会不会产生新的创作冲动?写出《桃花源记》续篇?
以下沿途,我还经过了许多亭苑设施,当不一一赘述,感触最深的是一座不起眼的“既出亭”。以“既出,得其船”一段文意而得名,如今亭下是有一条溪涧,但杂石横陈,丛草芜生,即使有舟亦不可行。好在今日游览者不必乘舟,现代化的小汽车,空调大轿车已在等候〔我既出,但不是诀别,更不会迷途,有机会还可能再来,而且要招呼朋友和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名苑胜迹有兴趣有感情的人,都来一饱眼福。我本为索隐探幽而来,印证《桃花源记》所记究竟可靠性如何:及至看过之后,对陶公所记真确程度怎样都觉得无关紧要,不论那个流传了一千数百年的名作。是一篇记实文章电好,是一篇想像成分很大的优美散文也好,甚至看作一篇短篇小说也好,都是有很大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价值的。碳桃花源记》如此,按此文设置的胜景亦如是。
我“既出”,怀着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山川胜景的自豪,带着品顺不尽的美的享受和时代新风的洗礼。走出来了。我们还要走进去,走进对祖国历史和现实生活精于思考的宝库,走向一个追随先贤、建树新业的更高一级的境界!
[柳萌] 大连印象
(一)
我曾经两次到过大连,一次是在五十年代,一次是在八十年代。那时的大连,有三样东西留在我的记忆中:双层拱形火车站,领事馆小白楼,以及脏乱的海滨浴场。就城市的总体形象来说,大连没有什么鲜明的特色,让我久久地难以忘怀。更不像是有的地方那样,有种无形的魅力感染着你,去过之后还想再去,或者是说起来让你动情。大连那时在我的心目中,绝对没有这种力量,充其量它只是个可去的城市。因此,这次去大连倘若不是开会,即使北京的夏天再热,大连凉爽的气候和潮润的海风,我想也不会把我揽人它的怀抱。
这次到了大连,我才发现自己的固执,还有因无知形成的偏见,留在我记忆中的大连,其实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大连同其他城市一样,这几年有了长足的变化,如果说,它跟别处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它变得更快更明显,也更富有了自己的个性。我足出国门的机会不多,没有办法跟其他的城市对比,我只到过维也纳和莫斯科,这两个城市都是世界文化名城,它们的洁净和个性化的建筑,构成了它们的美丽形象。大连在这些方面绝不逊色,它如同一颗东方明珠,穿进了世界名城的丝带。
由于开会的时间安排得过紧,没有机会去寻访昔日的景物,我只能向别人探听记忆的情况,回答的人都对这些显得陌生,这说明我收藏多年的相册褪色了。事实也确实如此,今天的大连,街道整洁,建筑别致,绿草如茵,氛围宁静,一踏上这块土地,就让人有种清新的感觉。倘若这种感觉只是在某一处,那倒也罢了,在大连却是无处不在。我曾经留意过城郊和小巷,同样是清洁宁静,一点儿不像有的城市那样,显眼的地方维护得很好,以便供人参观“欣赏”,僻静的地方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在这方面大连人是幸福的,他们得到的好的生存环境,是实实在在可以享受到的,我不禁羡慕起大连人来。
(二)
不知是哪位高人的发明,把文明程度的高低用微笑衡量,岂不知徽笑也有真伪,有时并不由衷的微笑,比不笑更让人难以接受。可能是海风的强劲,造就了大连人性格,从他们的表情上很难见到微笑,但是大连人却是真正文明的人。大连人的文明既不是表现在口头上,也不是表现在各式各样的标语牌上,而是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上。
大连的绿地没有人踩,大连的鸽子没有人捉,这早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但是我想这些做起来也还容易。比这更难做到的是公共设施的保护,这方面有时更能体现城市人的文明程度。那年我出访奥地利,在首都维也纳,在其他各城镇,街道上的电话亭,每一个都完好漂亮,连电话本都无破损。当时我就想,这要是在我们国家,它会有怎样的命运呢?没过兀年我们国家的大中城市,也开始有了这些公共设施,似乎情况并不美妙,就连北京这样管理条件好的城市,许多电话亭都时有破坏,可见人们的文明程度还很低。
可是在大连,还有珠海,这种情况要好得多。这两个城市都濒临大海,经常有旅游的人出出进进,按说也比较难管理,然而它们的电话亭却多数完好,这说明大连人和珠海人,文明程度是比较高的。我还注意到大连这个城市的公交车,大都擦洗得很干净,不像有的城市那样脏兮兮的,像一头头灰骆驼穿过城市的大街。如果说大连人也有甜甜的微笑,却不是显露在每个人的脸上,而是表现在城市的整体形象上,因此它更显得真诚也更迷人。
有机会走进真诚微笑的城市,这对于每位旅游者都是一种享受,难怪大连有那么多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