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十少年作家批判书-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信这一点胡坚也认识到了,所以胡坚的沉默倒比起他的沸沸扬扬要让人欣慰,至少这能给人他总会拿点儿自己东西来的盼头。这东西不是《杨家将》,不是《岳飞传》,而是会散发着《宠儿》那种野性和《独木桥上的报告》那样的独立思考的精神的文字。    
    但无论如何,从胡坚为数不多的文字中,我还是看到了一点温和而持久的锋芒,较之于继续在媒体的大炒勺里加上乱七八糟的调料不断翻个儿的少年作家们,沉默也不失为一种方式。但在沉默中爆发还是消亡,众所周知,古往今来这种事儿还得胡郎自己掂量。


胡坚批判娱乐时代的愤怒青年(1)

    在这个忙碌的娱乐时代,如果不是因为“五虎将”的传说,怕是很多人都开始淡忘这个一脸文气的愤青。随便在网上找一下关于胡坚的新闻,竟然大都是2002年《愤青时代》才出版时的旧闻。比起现在在大街上奔走相告、上窜下跳的大多数“80”后们,胡坚显然有点过气的先兆。关于“过气”一词,我并不是信口胡诌。如果您老的记性够好,并且又不是那些才上初中的小朋友,应该会记得当年胡坚轰轰烈烈要上北大的事。胡坚拉到一帮子正混得风生水起的北大人来给他撑腰,这帮人的来头个个不小,包括大名鼎鼎的余杰、孔庆东,以及后来去了巴西的胡续东博士。    
    胡坚虽然成名于网络,但真正使他获得广泛声誉的却是《愤青时代》。任你在网上折腾得多厉害,最终要让世人关注,也只有落到纸面上来。这本书书皮上赫然写着“韩寒出道的年龄+周星驰无厘头大话+王小波关怀的味道……”的宣传语,以至常有不太爱动脑筋的媒体提到胡坚的时候仍不忘加上“少年王小波”的说法,可惜的是出版社打造“韩寒第二”的计划并没能够实现。这个名号现在倒是被用在了火得一塌糊涂的郭敬明身上。    
    但当年这本书也算是大大的畅销书了。书的封面上甚至还写着“中国少年人第一部智性之作”。于是在一大堆出书的少年中,胡坚清晰明确的打出了自己地旗号。毕竟,玩跟风的人那点微弱的声音实在太容易被湮灭了。对于“智性写作”一词,我的理解就是理性而自由的思想与独立的精神。而这也是胡坚与其他的人不同之处,当然这也与胡坚特有的人文知识背景有关。在他那篇《转型代价、人口危机与教育问题》里偶尔用了调侃的口气探讨关于人口和教育的关系,及有可能诱发的社会问题。在那篇不长的文章中,虽然胡坚体现了他较为清醒的认识和相关的学术水平,但却也没提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而且,他的基本观点和论据显然也并不够新鲜。只是出自一个中学生之口的对几个大而宽泛的问题的认真思考,让人感到他的思想上的潜力,这就不仅仅是写点青春小说那么简单的了。罗兰·巴尔特说:“如果我们不能颠覆社会秩序,那就让我们颠覆语言秩序吧”,如果说胡坚从王小波手里接过了那面“文化颠覆”的大旗,那无疑只能是过于夸大的赞誉。但是他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智力和冷静确也不假。    
    在大街上灿烂的奔跑    
    台湾的电影导演蔡明亮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就是天真和热情。在胡坚的小说中,即便这两样东西并不是那么的充足,却也不贫乏。在收入《愤青时代》的三篇小说中,只有《宠儿》让人想到的不是王小波而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些在大街上当烂仔,向女孩子吹口哨的忐忑不安的生活,那些因为青春而在身体里蒸腾着的欲望。胡坚试图刻画了一个生于七十年代中期的顽劣少年的形象,并以此反映其身后那块广阔的处于巨大变革之中的时代。尽管胡坚的描摹多少显得有些生硬,但还是让读者,尤其是亲身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感到熟悉而亲切。书中的人物开始总是有些躁动不安,并对一些莫名的事情无比向往。吕小林和猴子“茫然的挺立在大地上,嗅到了欲望的影子,准备迎接它们的冲击。”就像很多年前人们对张楚的形容。记得N年前的某期《视觉21》上有个专题叫“成长在八十年代的人开始怀旧了”。一大堆诚恳的文字让我想到其实每个经历者都有着自己心中的八十年代。在《宠儿》里你可能会一瞬间想起某些东西,包括那些早被遗忘的细节。可惜的是小说的结尾实在过于的突兀了,小雅的出现也让本来可以舒缓结尾的故事变得仓促了不少。    
    像这样的青春小说由于有它自己的特色,很容易打动同龄人,但这与叙事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种即兴讲故事的手法顺理成章的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俗语,并用了一种因年轻的激情与夸张而形成的张扬的口气,讲那些妙趣横生的琐事。值得一提的是小说里面出现了罗大佑的《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和周星弛在《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对白。尽管这些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语句在韩寒、春树的小说里也频繁出现,但仍然会让读者不禁会心一笑,毕竟时代赋予记忆的痕迹总是难以轻易划去的。    
    事实上,这种青春小说讲述本身就带有自发性并印上了作者浓重的影子(虽然这也是初试小说写作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容易重复的缺点,也受到很多小说写作者的不屑。王安忆认为,小说的价值是开拓一个人类的神界,也就是承认小说的本质是以一种现实的面目来表现超现实的存在。胡坚从王小波那里继承来的小说精神似乎不但包含了层意思,并且还形成了一种反向的构建。即以一种超现实的、荒诞的手法完成对历史的解构,并从而达到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反映与戏噱。    
    天堂里的函授班    
    谈胡坚总是很难避开王小波,这也差不多是胡坚的写作所面临的最大困境。王小波在文学青年眼里就如同柯特·科本之于当今的摇滚青年,其教父般的地位一时半刻是难以撼动的。可以说,他们都在天堂里给处于懵懂中的中国青年好好的上了一课。不难想像,他们的两个函授班里都挤得人山人海、热火朝天,人间天上到处都是把他们奉若神明的人。所以你可以看到满大街的朋克青年,和一大帮子王小波门下走狗。可以说,他们在年轻人面前打开一扇门,让他们知道了叛逆和游戏的精神。对此,他们心存感激,胡坚正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从下面两段分别摘自王小波的《红拂夜奔》和胡坚的《乱世岳飞》的片段,你可清晰地看出胡坚的师承,同时你也得承认他学得有模有样。这样的文字出自一个高三学生之手,他的天赋也不得不让人惊叹。    
    洛阳城是泥土筑成的,土是用远处运来的最纯净的黄土,放到笼屉里蒸软后,掺上小孩子屙的屎(这些孩子除了豆面什么都不吃,除了屙屎什么都不干,所以能够屙出最纯净的屎),放进模版筑成城墙,过上一百年,那城就会变成豆青色,可以历千年而不倒。过上一千年,那城墙就会呈古铜色,可以历万年而不倒。过上一万年,那城就会变成黑色,永远不倒。这都是陈年老屎的作用。李靖、红拂、虬髯公住在城里时,城墙还呈豆青色。这说明城还年轻。可惜不等那城墙变成古铜色,它就倒了,城里的人也荡然无存。所以很难搞清城墙会不会变成黑色,也搞不清它会不会永远不倒。    
     ——王小波《红拂夜奔》    
    到了宣和年间,东京已经苍老。    
    它看上去已经是一座暗绿色的城市,从空中看像是一大块生锈的黄铜,也像一块巨大的乌龟壳。这是因为东京城后期的城建工作严格按九宫格的格局建设。它的城墙掺了各种动物的大便在里面,这样可以让臭味保留一万年之久,在臭味消失之前城墙不会倒掉,因为城墙得到太多肥料的滋润所以绿油油的显得生机勃勃以致于朝廷方面专门请了一些人拔草。朝廷方面为了让东京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就业人口最多的城市,禁止使用机器。    
     ——胡坚《乱世岳飞》


胡坚批判娱乐时代的愤怒青年(2)

    尹丽川在谈到胡坚时说,“也是先从非文学圈子那里,我听说了胡坚。他们皆为三十多岁之社会有为人士,受过良好的教育,身家清白,事业有成,一边走在通往中年中产的路上,一边从网上下载《乱世岳飞》,一如当年喜欢王小波。”这个评价给得着实不轻,几近把他提到了王小波的高度。李银河也多次提到过胡坚,也算是对这徒弟的认可吧。其实,对王小波像模像样的模仿正是胡坚这两年少有作品的原因。在“王小波门下走狗”横行霸道的时代,一大堆人用一个腔调说话,时间一长多少让人感到憋闷。用对历史的虚构来表现当今人们生存状态中的种种荒诞可笑的地方,把不同时代的符号拼贴到一起的手法也逐渐流行开来。虽然胡坚的才华并不至于让他湮灭在效颦的人群之中,但他却不可避免地笼罩在了王小波的影子下,并且还难以自拔。    
    尽管今天人们或许能在马原主编的《重金属》一书中的个别篇章里,觉察出胡坚在语言上做出的努力,但却成效不大。王小波的语言风格如果谈到纯粹的模仿,并且学得像,兴许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但人们在热衷那种幽默戏谑的语言的同时却往往忽略王小波潜藏在文字间的智慧。此外,他所拥有的特殊时期的记忆和经历,也是其小说强烈反讽意味的重要源头。在小说里借用文革时荒诞口号的反讽效果来表现道理和人生哲学,可以说是王小波小说中最富特色的表现手法。反观胡坚的小说,把戏仿历史的《乱世岳飞》和《RPG杨家将》等除开,余下的皆是表现现实生活的小说,这些小说中的时间大都设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然而在文本中他又大量穿插文革时期那些标准的政治用语,并由于没有语境的缘故而对它们和名人名言进行大量的篡改。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