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争鸣,哪里会有法家出现呢?由王官之学一直统治下去,百家之言也永不会出现,哪里来法家呢?又如讲汉代政治思想,有所谓黄老,那就是道家、政治上的道家。政治上的道家也是百花齐放之后才有的。所谓与民休息,不要太劳民,不要让老百姓太辛苦,在大乱之后,让老百姓休息一阵子,这是中国讲黄老无为的一个重要观念。我们现在拿这两种思想做例子,可以看出来,这是百花齐放的结果,也就是说学术自由的结果。如果没有学术自由的话,哪里有新的观点出现,哪里会让你著作,让你向大众讲学呢!
我们讲学术自由,一定要牵涉到言论的自由。现代人讲出版的自由,出版自由在古代还不大有这个问题,可是古代有讲学的自由,治学的自由。治学的自由就是说大家有兴趣时可以在一起研究学问。我们看到孔子和弟子们是这样做的,孟子是这样做的,墨子也是这样做的,墨子组成一个十分严密的集团,它是超国界的。墨子自己是宋人,可是他是到处跑的,无论是大国小国他都愿意去帮忙。他有天下的观念,要各国不互相攻伐,走上太平之路。这些私人讲学的团体在当时都有自由,有言论的自由。至于出版自由,因为古代刻书是很难的,书册也很少。惠施其书五车,其实也很少,不过是些竹版,每片竹版上面只有寥寥几个字。所以在古代出版自由不是主要问题。整个看来,我们说在战国时期学术自由得到很高的发扬。这与后来秦代、汉代中国的统一和富强是有关系的。儒家墨家主张天下统一,法家要富国强兵,这些是后来统一的思想基础。可是我们再接着来看秦代,秦始皇最不容许民间有学术自由。至于汉代,大家都说汉武帝用董仲舒的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上是有这样一句话,可是全部问题的真相并不是这样简单,并不是对一切学术自由加以压制。所以讲学界自由,汉代比秦代还稍好一点。
压制学术自由确是从秦代开始。但这种压制的本身也有学术思想的背景。在秦始皇时代,许多思想家如韩非,已经表示对于士的问题,要采取较严厉的处理态度。士气太高,对于各国君主,甚至后来的皇帝,便不会太尊重。相反的,君主反而要去讨好士。譬如说,邹衍到齐国,齐王要到郊外迎他,这种气派使知识分子变成很重要的势力,各国君主都要隆重地招待他们;譬如是燕昭王,访求贤才,筑黄金台以待郭隗,这些故事是不是全可信是另一问题,但至少可以看出士的特殊地位和气焰。到了战国末期,特别是各国游士的互相援结,使得士气太高,政治上的影响力太大,这是当政者不喜欢的。例如《孟子》上讲到公孙衍、张仪,说他们〃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这样的话,可能是夸张,一个人不能有这么大的威风。不过,也可见当时的知识分子是可以兴风作浪,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可以影响到政治上某些方面。
我说影响到政治上某些方面,意思是说,并不限于外交一项,政府要推行一个政策,知识分子也会加以批评。所以,秦始皇时代有所谓〃以古非今〃。上面有政策定下来,大家就举出古代各种例子,批评说这个是不应该的,那个是错误的;或者是〃偶语〃,就是大家私下聚在一块骂。这种骂我相信也是有的。所以,士的自由,发展到后来影响到政治上的安定。因为影响到政治的安定,所以秦始皇决心加以收拾。今天不能讲太多历史,不过我们可以找到很多证据,说明当时言论自由,对于政治的稳定,确有一定的威胁,尤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觉得学术自由对他的政府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要加以控制,要恢复〃学在官府〃的旧办法。当时统一思想不限于政治方面,在学术方面,也有这个要求,譬如《吕氏春秋》就是想要综合各派思想,因为思想界太乱了。但思想上的统一是很难的。大家各有各的意见,各有各的说法,怎样才能统一起来?如《庄子·天下篇》就说〃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百家往而不返,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就是学术太分歧,不能回到原来的〃统一〃,不能回到原来的和谐,才发生这种感叹。所以我们讲战国时代的学术自由,也许到了孟子、庄子之时,已经有些流弊了。因此逐渐发生思想统一的要求。这个要求采取两个方式,一个是用政治力量来统一,这在秦始皇是成功的。一个是想在学术上综合。早期的《吕氏春秋》、稍后的《淮南子》都有这个综合意义,综合之中自免不了也有折中。学术上的统一只能通过综合和包容来进行,这和用政治强力来统一思想不同。这些话是要说明秦代的焚书也是有历史背景的,不是秦始皇一个人忽然发此奇想。另一方面是对于士游士,也要管制,因为他们常常〃捣蛋〃。
我们可以这样说,有学术自由,才有战国的百花齐放。许多新的观念都出现了,并且发挥了实际作用。我们可以承认秦代对中国有贡献,承认统一是好的,法家的政治理论也有其正面意义,但我们必须记得这些都是百花齐放的结果。那么,这样说来,学术自由的好处已是史有明证了,那么,没有学术自由有没有坏处呢?我们也可以举几个例子。过去有些历史学家说秦汉两代在学术上太专制了,其实在思想上的专制秦汉不及后来的明清。大家又说汉代尊崇儒家,以儒家的价值为价值。儒家定于一尊后,中国学术思想从此没有了活力。姑不论这个说法可不可靠,至少汉武帝不是第一个提倡儒家的帝王。我再补充一点,最近看到几篇大陆的文章论非儒尊法。我想有一点我们一定要弄清楚,秦始皇不仅政治上运用法家,而且在社会观念方面同时也利用儒家。我说他利用儒家,并不是说他曾采取儒家的封建论,而是说在社会统制方面,秦始皇利用儒家。我们看他的本纪,他到处跑,走遍天下,到每个地方便刻个石碑,留作纪念。从他留下的刻石可以看出来,他主张贞洁,主张孝道,这是他接受儒家思想很明显的表现。这一点郭沬若早就讲过。不只郭沬若,远在17世纪顾亭林也已特别指了出来,可见秦始皇也有他儒家的一面。因此一般的说法以为秦始皇思想里只有法家,没有儒家,显然和事实不符。当时百花齐放的结果,各家思想交流,不会有百分之百的什么,你要讲秦始皇是法家,可是他下面的儒生博士还是很多,比如伏生,他后来在汉代传尚书,也是秦博士。李斯、韩非是法家,但是他们又是荀子的弟子,荀子当然是儒家,荀子思想里也有法家的成分,所以事实上没有纯法纯儒。因为学术自由流通的结果,这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要把天下事情,都看得全是黑的,或全是白的,没有这样简简单单的事。秦始皇你说他是法家,在某些方面确是如此,你说他是儒家,在另外一些方面他也有儒家的成分。在政治上他偶语弃市,这是儒家吗?这当然不是儒家,而是法家,他以吏为师,这又是古代政教合一的旧传统。在社会思想方面,他却是儒家,譬如讲贞洁、孝顺这一套。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秦代社会的复杂性。秦代政治引起的新问题之一,就是在学术上不再给人自由,不给自由,结果怎么样?就是学术思想贫乏化。
秦汉的政治压力,在学术思想上有什么后果呢?这主要是表现在知识分子不敢对政治的问题正面发言。如果发言,就得要用歌颂的方式。就以汉赋来说吧,汉赋是铺张冗长的。赋的主要用处就是歌颂皇朝,歌颂统治者。(当然,其中也偶有讽谏的意味。)现在大家捧王充,说王充有批判精神,他怀疑孔子,怀疑孟子,批孔,刺孟,怀疑古书的可靠性,所以有《书虚篇》。但他也如其他汉代知识分子一样,主张歌颂皇朝,因此又有《须颂篇》。连最有批判精神的王充都不免如此,其他可想而知。为什么要歌颂当代?王充说歌颂当代是知识分子的责任。这就是学术上没有自由,政治控制学术所产生的必然后果。所以知识分子歌颂皇朝,歌颂当代政治,从秦汉学术自由消失以后便逐渐形成一种传统。这个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有很深远的影响。我不是说歌颂当代就一定要不得。王充说,为什么不应该歌颂本朝呢?如果本朝真好,就可以歌颂。可是,如果政府只容许歌颂,不容许批评,那么,新的思想永远不能产生。
我说秦汉在学术专制、思想专制上不及后代,最明显的例子是明代清代。大家讲文字狱,都讲清朝的文字狱,其实明代的文字狱也不少。顾颉刚曾有文章讨论过。尤其明太祖这个人,影响很坏。现代人骂的八股文,骂的用朱注四书取士,便是在明太祖手上确定下来的。虽然科举考试以朱子《四书集注》为标准,其实在元朝已开始了。明太祖强调朱子四书的重要性,可以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注四书的那个朱夫子与他是本家。这个原因今天听来很可笑,其实古已有之。唐代尊老子,封他为玄元皇帝之类名号,因假定老子是姓李的,跟唐代的皇帝是本家。古代的人认为本家是很重要的。朱元璋绝不是什么儒家的人物。他是个很怪的人,也许可以说一方面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极不负责任的领袖。他的许多作为现代已有人研究过了。吴晗的朱元璋传是写得相当生动的一本书。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来,朱元璋这个人对学术自由是绝对不容许存在的。他最怕的,就是孟子,他最恨的,也就是孟子。他到了孔庙见到孟子像,就要拆掉,为什么?因为孟子说〃君为轻〃,这还得了?《孟子》这部书在朱元璋时代被删改好多次。据学者研究,删改有近百条之多。《孟子》中具有现代认为近乎民主的思想,譬如〃民为贵,君为轻〃这一类的观念,他又讲〃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