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如果能补救,那么补救的方法是什么?
+ 如果确定不能补救,那作为团队成员,你能否有效地提供帮助?
# 如果你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就想出一个有效的方式去进行沟通,并提供帮助因为这其实是团队的义务之一。
# 如果你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那作为团队成员,有没有什么其他可行的建议,或者可实施的有效方案?
* 如果有,那就想办法提交,并推进实行。
* 如果没有,那就暂时闭嘴反正不是抱怨。
· 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平静对待。
+ 如果能平静对待,那就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完成自己的贡献。
+ 如果不能平静对待,不要抱怨,应该安静地离开。
于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几乎所有那些不停地抱怨”上司的愚蠢“的人只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只不过是在用”上司很愚蠢“做为自己偷懒的借口而已 他们的可笑与可悲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既然上司那么愚蠢,他们又为什么要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为那个愚蠢的上司打工呢?那些少数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人,是不会抱怨”上司很愚蠢“的,因为,他们要么想办法帮助上司解决问题,要么就在爱莫能助的时候选择离开公司,自行其是。
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二)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洋洋得意地告诉你,”又有一家猎头公司找我了……“被猎头看上,往往是这些人炫耀,或者与上司讨价还价的资本。可是真的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么?
猎头的任务是找到人才,然后再把找到的人才卖出去。当然,有的时候,猎头是先遇到买家,然后根据买家的要求去寻找相应的人才。某种意义上,猎头做的事情本质上与股票炒家没什么区别,都要”低买高卖“才能赚钱。所以,猎头往往并不是对所有的人才都感兴趣,因为如果他对所有人才都同样感兴趣的话,其行为要和一个股票炒家竟然等量购买了市场上每一支股票的行为同样愚不可及。
跟股票炒家一样,猎头喜欢被低估的对象。正如股票市场上总是有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人才市场上也肯定有一些严重被低估的人才。然而,人才市场某种意义上并没有股票市场那么透明尽管股票市场也不纯粹透明因为起码,股票是明码标价的,而人才却没有在脑门上标明月薪、奖金、以及全部福利待遇究竟都有哪些。
俗话讲,猫有猫道,鼠有鼠道。所以,猎头也肯定有他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的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是毫无价值的,换种说法,对猎头来说一流人才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当然,三流人才以及更不入流的人才,猎头对他们也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或者很难具备可开发潜力。所以,猎头会最关注二流人才。因为这些人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都会有强烈的”未被承认“的情绪;他们待遇不足够地高;满足感不足够地强;经常觉得别人对他们不足够尊重;背负的责任也没有那么多;对自己的名誉还没有像一流人才那么重视……所以,一个团队中,二流人才是最容易产生流动愿望的。与此同时,因为所谓”一山难容二虎“的道理,在那些被定义为” 二流人才“的人群中最可能存在”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
以上,是从猎头角度出发分析的情况。反过来,如果有一天猎头找到你了,也许你现在明白了,其实那不见得一定是一件特别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很可能从某种意义出发,你是被定义为”二流人才“,才使那个猎头对你产生巨大兴趣的。
问题在于,也许你确实是”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也许你其实并不是。如果你自己确信你自己是的话,其实猎头对你来说没什么用处你是注定要做你自己的事情的,用不着他。如果你并不确定自己是,或者你自己清楚自己干脆就不是,那么猎头还是对你没什么用处因为你听信他的话很可能会让你走入另外一个困境,因为有的时候换一个环境意味着放弃过去所有的积累而彻底重新来过。
当然,不是所有的猎头都是这样的。这就好像有很多股票炒家完全不按常理出牌结果赚到乐死的地步一样,有很多猎头也会有他们独特的方法。任何行业都有才华横溢直至满天飞扬的人存在。有些猎头不仅确实有一套专门的办法去发现”另外一只真正的老虎“的同时,甚至可以做到专门去找那些”还不知道自己是老虎“ 的人,然后一步一步把他们培养成老虎,或者一点一点看着他们变成老虎,然后再卖出去当然,最牛的是,在他们已经变成老虎却又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一只老虎之前把他们卖出去。不过,这样的几率实在是太小,操作难度也实在太高。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三)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的专业没兴趣,她真正感兴趣的是某某专业。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那样,这些人不快乐。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不客气地说,99%的情况下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尽量回避自己的短处:唱歌跑调的人通常不太喜欢与朋友一块儿去KTV;牌技差的人被朋友叫去补缺的时候往往非常不情愿;不善与人交往的人通常开会的时候会坐在会场角落……当然,有些人是不自知的:唱歌跑调却居然是麦霸、牌技很差却总是组织牌局又无牌品、非常招人厌烦却又爱出风头。但是不管怎样,一定要问清楚自己这个问题:我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有没有可能仅仅是因为这件事儿我并没有做好?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而不喜欢,就要分辨另外一件事儿了: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呢?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没有其他选择。
反过来,自己做的挺好,但就是不喜欢,纯粹因为那事儿对自己确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事实上这种情况少之又少那就直接换一件事情做就完了。事实上,谁有能力逼你去做一件你确实不喜欢做的事情呢?如果真的被逼去做了,去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能有多讨厌呢?
现在去说另外一个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挫折而已。因为还没有遇到过挫折,还没有证明那件事情他们做不好,所以,那件事儿与他们来讲确实具备很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人真的放弃原来自己做的事情,然后去做新的、所谓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最终会发现,这件事想要做好同样困难重重,挫折不断。没有多久,这些人就会因为做不好而失去兴趣,然后开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并且”合理化“(rationalization)之后的说法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不是这个……”
所以,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没办法对那件事情没兴趣。有的时候看某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说是为了培养孩子兴趣的时候,我就赶紧闭上眼睛不愿意看到孩子就这样被害;但是,闭上眼睛却看得更清楚,因为太容易想象得出那需要很多年才能最终显现的、又因为早已过去多年而遗忘了原因的结果。培养孩子兴趣,不是买来一架钢琴,或者买本书给孩子就可以了。事实上,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这可能就已经是极其耗时费力的了);然后还要挤破脑袋想出来怎样才能让孩子学会并做到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 然后兴趣就自然出现了。
说来说去,又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人们总是搞错顺序,并对错误毫不知晓。尽管并不是绝对,但确实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熟能生巧。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擅长了,就自然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而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更……良性循环。但,同样,做得多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终,惩罚就是大量的时间白白流逝。
再次,心智力量的不同,使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境遇,做出不同的解释,得到不同的结论,最后产生截然相反的选择。想想看,不同的选择之后,这些人之间的时间质量有着怎样的天地之差?
(四)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么?
前面已经提到我作为老师经常遇到学生问“老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么?”其实,我知道学生的问题不止这一个,他们还有更进一步的问题。当然,只有聪明的人才去关心方法,这没什么不对。然而,学生总是过分关心自己正在用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