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海南无梦-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遍又一遍在心中重复着这句话。
    中国人民的总理周恩来生前曾对当时国内的包装行业表示忧虑,他说,像我们
国家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局面一定要扭转。
    陈美龄,你会永远记住总理的嘱托吗?



 
                          第三章 海南女记者

    记者这职业在我们这个生活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度里,尚算得上一份比较吃得开
的职业。也有人把记者叫做“无冕之王”。
    其实,记者难当,女记者更不好当。海南的女记者尤不好当。
    海南新闻界有几个略有名气的女记者,有的被称为“首席记者”。相当长一段
时间内,一些报纸第一版的内容基本上被她们所包揽。头条新闻,报眼,套红加黑
体,有时候看一下标题就知道是出自哪位女侠之笔。她们为报纸的读者报道、记载、
提醒和宣传着所有得来不易的有关海南的重要消息。有时候,类似的消息来自她们
自己本身的思索、吁请、观察和发言。当然,大多数文章都是用汗水、用时间、用
机智和技巧,辛苦采访而得。
    北京亚运会期间,我在海南一家大报上注意了一个名字:寒玉。那期间那家报
纸天天登载着署名寒玉、发自北京的一条条精彩绝伦的新闻消息,羽毛球、垒球、
排球、举重、跳高、跳远,亚运上认琼洲华侨……诸如此类,其敏感度和高度,对
海南读者的吸引力,实不亚于那些新华社的稿子。一时寒玉名声大噪,所有的读者
都记住了这个响亮而寒冷的名字。
    我去找寒玉,想认识她,聊聊。那家报社一些朋友告诉我:寒玉不难找,进报
社办公大楼,去找一个穿时装,涂口红眼影,五步以外芳香扑鼻,长得像印度巴基
斯坦女郎的,那准是寒玉。
    寒玉的名字和朋友的简介不免使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名记者的形象认真地想象
了一番。
    后来便见了面。见了面后我对自己说:这就是寒玉。
    寒玉与人交谈时两只眼睛直盯着你,说话又快又清楚,使人轻而易举就联想起
宋世雄一类体育讲解员这号人物。但寒玉的气质和魄力不仅如此。
    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新闻部曾对亚运会期间国内有关亚运会的新闻进行评奖,据
说地方报纸仅有六篇新闻入奖,而海南就有两篇。这两篇当然都是寒玉小姐的杰作。
    三十五岁的寒王小姐采访亚运会着实风光了一番。寒玉采访亚运,穿一身印巴
时装, 化妆艳而不俗,涂着猩红的手指甲,偶尔叼着烟卷,把“555”香烟到处散
发,和中外记者都混得很熟。白天不辞辛苦地到处跑,夜晚写稿到深夜,发稿量每
天平均三四千字。三四千字的其它文章不算什么,三四千字的新闻却该花多少心血。
    而她机智的采访技巧更为人们所叹服。
    亚运会开赛头一天,本届亚运会第一块金牌在北京地坛体育馆女子举重项目中
产生。采访亚运会的数百名记者云集地坛。当中国海南籍选手邢芬夺得这块金牌后,
她立刻成为这天最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许多记者为抢发报道,都想去采访邢芬。
但由于记者区与运动员区之间有严格的隔离,而邢芬拿到金牌后还要接受领导接见,
因而记者又寸她可望而不可及。穿着入时酷似“老外”的寒玉将硕大无比的记者证
反扣腹前,然后把彩色的大手提袋往胸前一抱,跟在陈希同、伍绍祖、张百发几位
首长的后面昂首往前冲。门卫想拦住她,她一边随着首长往前走,一边向门卫展开
灿然的微笑,并摇手表示听不懂门卫的话。门卫一下愣了。看来他弄不懂这位“洋
小姐”的身份以及和首长的关系。
    等门卫反应过来,寒玉已把邢芬以及邢芬的教练全都采访完毕。一个意外的收
获是,她同时取得了邢芬的签字手笔:向海南日报社的读者问好。邢芬的手笔与寒
玉的手稿很快就通过电传发表在了《海南日报》上。
    当许多涌到门口又被门卫挡在大铁栏杆外面的记者们,看到栏杆后面如鱼得水,
尽情搜刮材料的假洋鬼子寒玉时,一个个顿足长叹,羡慕嫉妒不已。
    通过亚运采访,寒玉在海南为人所注目。后来评职称,她破格定为中级职称。
    寒玉的成功得来不易。正规教育连小学都没读完的寒玉,成功的路上布满鲜花
也布满荆棘,洒满了阳光也洒满泪水。
    出生在西南某地某高级干部家庭里的寒玉,从小爱体育,小学就进体工队,学
体操。 只是成长过快,十二岁就一米七0的个头,练体操实在不是一块好材料。后
来没读完小学就当了兵。那一年,招女兵的年龄特别小。1977年,当了七年兵的寒
玉,复员到地方体委,然后以她的部队秀才身份领衔创办了《新体育报》,是当时
全国第一家创刊的地方性体育报。
    

    那时寒玉的名字叫丽丽。父母给她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她生来就美丽。不是一般
的美丽,是美丽的平方,所以叫丽丽。丽丽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新体育报》和其它
报纸杂志上,使她在生活着的那一方世界成了名人。在寒玉调来海南后,海南一些
报纸的文艺副刊编辑去大西南组稿,碰到一些圈中人,他们都问起丽丽:“丽丽在
你们那儿,你们熟吗?”
    就像这个等级的其他名流一样,当体委把一张干部履历表发给她时,她却为了
难。文化程度一栏填什么呢?她去问有关的领导,文化程度以什么为准,领导说,
当然以文凭为准。寒玉(也就是那时的丽丽)小学文凭都没有,便相当庞洒地在那
一栏填上了粗粗的两个字:文盲。
    体委的领导哭笑不得,但按规定只能这样填。怎么办?送丽丽上大学吧?但是,
报考大学也有规定:相当高中文化程度。怎么他妈的“相当”呢?拿文凭来!寒玉
一赌气,一下子买齐了初中三年高中三年的所有课本,工作之余埋头苦啃,一年就
把六年的功课学完,经考试拿到了高中文凭。对寒玉来说,语文类的课程当然不屑
多看,但数理化从头弄,电子原子力学磁场代数微积分什么的,也确实够整的。她
一个三十来岁的大姑娘,有时候必须去趴在课桌上,和那些十来岁的小孩在一起听
课。她的毅力让每个人都佩服。
    1985年,寒玉在北京一家学院读书,两年大专读完。1987年,有关单位要她留
在北京。
    寒玉那个时候似乎还有一种恋乡情结。在北京呆了几个月,又重新回到了老家,
继续办她的《体育报》。受过专业训练的她自然是把报纸越办越好,文章也越写越
棒,经常获奖。她写的报告文学《无腿人走向世界》在西南三省此类评奖中深受青
睐,后来寒玉又和人合作把它拍成电视剧。
    她在事业上可谓春风得意。谁也不会料到以后的日子她会跑来海南。
    1988年,寒玉来海南三亚参加全国地方体育报会议,这是她第一次到海南。她
无暇去游览山山水水,每天研究海南报纸。很快发现,这里的大报没有体育版或体
育专栏。
    于是,她决定,她要在一家报纸上开辟一个体育版。
    当时的报社社长在仔细聆听了寒玉的一番方案后,立表同意。寒玉就写可行性
方案,立军令状,在把自己折腾得头昏脑涨之后,寒玉的体育专栏终于在那一家报
纸上面世,立即得到读者好评,接到很多电话和信。
    认识寒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把她看作工作狂。寒玉可以一个星期不出报社
大门。寒玉除了吃饭在食堂,其它时间一般可以在办公室找到她。寒玉五年没进过
歌舞厅,电影院就去过一次,还是报社组织看电影。寒玉工作起来把什么都忘了,
写起文章来火山爆发她都不知道。寒玉看书看英文原著……寒玉的传奇摆不完说不
完。
    寒玉至今是独身。她说从来没有爱上过一个男人,也没有哪个男人死命爱过她。
在四川她的生活圈子里,寒至二十二岁办报纸当然是鹤立鸡群,男孩子宁肯去追那
些打字员啊收发员啊一类的小姑娘,对她自然望而生畏。来海南后,她一个人负责
一个体育专栏,天天忙得喘不过气来,哪有功夫去考虑恋爱和婚姻。所谓的可遇而
不可求,随缘吧!
    以上是两年前和寒玉聊天的记录。两年后的今天,再想到寒玉,去找她时,她
已离开那家报社,去外面开公司当了老板,而已有了很和谐的家庭,丈夫在海南也
属于名流。
    寒玉说:记者这行当真辛苦,真不是人干的;
    有个女孩叫王舒,她曾写过一篇文章:《在海南当记者》,像是海南女记者的
写照,现抄录如下:
    我是从鞍山来的,以前在内地也搞新闻,是一家广播电台的记者。
    到海南来是去年10月份的事,那时的鞍山滴水成冰,我一位在海南办实业的朋
友来信告诉我海口一家报社正缺人,你工作脱得开身的话可来试试,不行算来玩一
趟也不冤枉,海南可是温暖如春。于是我请假来了海南,一来就再也没有回内地电
台。
    刚来的时候确实被海南岛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沸腾的特区生活所迷住了,一切感
觉都是全新的,所以常常有一种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的感觉。去了朋友说的那家报
社试聘都很顺利,总编对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很欣赏,在报社里与同行相比每
月拿的工资奖金也不低,上稿更比在内地时快捷得多。
    不过近一年上来内心多少还是有些失落。在海南当记者滋味很特别,不比在内
地当记者时那样轻松和高高在上。这里的人一般来说务实不务虚,管你什么长什么
官什么新闻记者,别来打扰我做生意赚钱就谢天谢地了。而且海南的记者多是出了
名的。还有那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人只要会拉广告能给报社赚钱都他妈算是记者。无
形中倒给我们这些真正吃新闻饭的人设置了不少障碍。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