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④。在奉献辞中,杏德自称“基督的婢女、基督的奴隶(阿慕尔)的母亲、基督的奴隶们的女儿”。铭文中屡次提及希拉城的主教们,可见平民中早有信奉叙利亚东方教义的人了,那些主教,有一个活到公元410年。
莱赫米王朝到努尔曼三世就结束了。他是孟迪尔四世的儿子,外号是艾卜·嘎布斯(约当580—602年)。他是著名的诗人纳比盖的保护者,后来,因为听信谗言,才把他逐出希拉城外。努尔曼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中,故改宗基督教,而成为莱赫米王朝中空前绝后的基督教国王。以前的希拉国王没有改宗基督教,大概是因为基督教是拜占廷的宗教,改宗基督教可能引起波斯人的不满,他们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认为与波斯国保持友谊是更合适的。给努尔曼施洗礼的是叙利亚东方教会(聂斯脱利派),那是波斯人不大反对的教会。
与波斯为邻的希拉城的阿拉伯文化,远不如受叙利亚和拜占延影响的皮特拉、巴尔米拉、加萨尼地方的阿拉伯文化。希拉城的阿拉伯人,在日常生活中说阿拉伯话,读书写字的时候用叙利亚文,正如奈伯特人和巴尔米拉人说阿拉伯话、写阿拉马文一样。幼发拉底河下游的基督教徒,对半开化的阿拉伯人来说,是居于教师的地位的,他们把读书和写字的技术传授给他们,同时把基督教也传给他们。阿拉比亚本部受到了希拉的有益的影响。有些人认为纳季兰的基督教是希拉城的叙利亚教会传去的。据伊本·鲁斯泰所记载的传说①,古莱氏人从希拉城学得写字的技术和拜火教的信仰②。由此可见,波斯文化对于阿拉伯半岛的影响,是通过莱赫米王国的。
泰伊部族的伊雅斯,在努尔曼之后继承了王位(602—611年),但他的旁边站着一个波斯总督,把一切政权都抓在自己的手中。波斯国王就这样卤莽地废除了阿拉伯附庸制度,而任命波斯人为行政长官,阿拉伯的族长,成为他的部下。633年,伊斯兰教徒的大将哈立德·伊本·韦立德在希拉城受降的时候,希拉城仍然在这种制度之下①。
中部阿拉比亚的肯德王朝的国王与也门最后的几个图伯儿的关系,就象加萨尼人与拜占廷人的关系,莱赫米人与波斯人的关系一样。在阿拉伯半岛内部,他们是获得“麦列克”(国王)尊号的唯一的统治者,阿拉比亚人通常只用这个尊号去称呼外国的君主。
强大的肯德部族,虽是南部阿拉比亚人的后裔,他们的时代虽紧接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他们虽定居于哈达拉毛西边的地区,但南部阿拉比亚早期的铭文,并没有提及他们;历史上关于他们的初次记载,是在公元第四世纪的时候。这个王朝的奠基者,是赫赫有名的胡志尔,他的外号是阿克勒·木拉尔②,相传他是希木叶尔王朝的国王哈萨尼的异母兄弟,公元480年,后者任命他为他父亲在中部阿拉比亚所征服的某些部族的统治者③。他的儿子阿慕尔承袭了他的这个职位。阿慕尔的儿子哈里斯,是肯德王朝最勇敢的国王。波斯皇帝库巴德去世不久,他就变成了希拉城的国王。到529年前后,他的王位才被莱赫米族的孟迪尔三世夺去。孟迪尔三世把他和王室的五十多个亲戚一道杀了,这是对肯德人的一个致命的打击。哈里斯的都城大概是安巴尔城,这座城位于幼发拉底河上,在巴格达城的西北,相距四十英里左右。
哈里斯的几个儿子,各据一个部族,互相倾轧,招致了联盟的瓦解和这个短命王国的灭亡。肯德族残余的人口,不得不退回哈达拉毛的老家去北部阿拉比亚人之间,为争夺最高的统治权,经常发生三角战争;这三个敌手,有两个是争夺希拉城的莱赫米人和肯德人,第三个是加萨尼人,肯德人撤退后,只剩下两个敌手了。阿拉伯语的七篇《悬诗》中最伟大的一篇,是著名的诗人伊木鲁勒·盖伊斯创作的①,他是肯德王朝的后裔,屡次企图恢复他的一部分遗产,都失败了。他的诗篇里充满着对莱赫米人的深仇大恨。为了请求援助,他不远千里跑到君士坦丁堡去,希望获得希拉城的敌人查士丁尼的同情。据说在他还乡途中,在安卡拉被查士丁尼的密使毒杀了(约在540年) ②。
在伊斯兰教的初期,肯德部族中出了几个著名的人物。这些人物当中,首要的是哈达拉毛的旅长艾史阿斯,他在征服叙利亚和伊拉克的战役中,屡建奇功,故哈里发委任他去做波斯某省的行政长官。其次是穆盖奈耳③,呼罗珊的蒙面先知,他装扮成天神的化身,抗拒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麦海迪的势力若干年。他可能不是肯德人,而是波斯人。艾史阿斯的后裔,在叙利亚的伍麦叶王朝各哈里发的统治下,占据了很重要的官职。
最早的阿拉伯血统的哲学家是肯迪④,1962年曾在巴格达纪念他诞生一千年。
肯德部族的兴起,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不但这件事本身是有趣味的,而且因为这是在阿拉比亚内部,把几个部族联合在一个共同的领袖的中央政权之下的初次企图。这种经验,为希贾兹和穆罕默德树立了一个先例。
① 希伯来语的 Něbāyōth,亚述语的Nabaitai,Nabaitu,显然都不是Nabataeans。
② 《创世记》14∶6,36∶20。
③ 参阅《历代志》下25∶12;《耶利米书》49∶16;《俄巴底亚书》3—4节。
④ 参阅Josephus;Antiquities; Bk。IV;ch。4;§7,ch。7,§1。
① Diodorus, Bk。 XIX, §§94-97。
② 参阅本书第12页的注。——译者
③ 塞琉西亚古城位于底格里斯河岸,在巴格达东南方向20英里处。——译者
④ 《哥林多后书》11∶32。
① 参阅 Cooke著 North…Semitic Inscriptions; p。 216中的名单。
② Antiquities,Bk。XIV, ch;14,§1;TheJewishWar,Bk。 I, ch。14,§1。
③ Jewish War,Bk。III,ch。4,§ 2。
④ 侯韦塔特是阿拉伯部族的名称,他们居住在希贾兹北部和西奈半岛。——译者
⑤ Bk。 XIX, ch。96。
① 在黎巴嫩北部海岸上。——译者
② F。 A。 Schaeffer in Syria, vol x(1929),pp。285—297;Charles Virollea…ud ibid。pp。304—310。
① 参阅F。V。Winnett,A Study of the Lihyanite and Thamudic Inscriptions(Toronto,1937),p。53。
② René Dussaud,Les Arabes enSyrie avant l’Islam(Paris,1907),pp。57—73;Dussaud and F。Macler,Voyage archéologique au Safa et dans le Djebel ed…Dr(z(Paris,1901),pp。3—14。
① Bk。VI,ch。32。
② 参阅Eduard Glaser,Skizze der G■chichte und Geographie Arabiens(Berlin,1890),vol。ii,pp。98—127;Jaussen and Savignac,Mission archéologique enArabie(Paris,1909),pp。250—291。
① 参阅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60年,第361页。——译者
② 最近查明一个奈伯特人的遗址,RM,在亚喀巴之东25英里,即《古兰经》中所说的Iram(89∶7)。
① Pliny。Bk。V,ch。21。
② Cooke,pp。274,279。
③ Luckenbill。vol。i。§§287,308。《历代志》下(8∶4)的希伯来语原本和《列王记》上(9∶18)的希腊语译本,都把Tadmur(塔德木尔)和所罗门在以东地方所建筑的Tamar(台马尔)混为一谈。参阅《以西结书》47∶19,48∶28。
① 1954年叙利亚发掘出齐诺比雅女王的完整的石雕像。——译者
① 豪兰在亚述语称为■aurānu(参阅 Luckenbill,vol。i,§§672,821),《圣经》称为Bashan,古典文献中称为Auranitis。
② Ta’rīkh(Constantinople,1286),vol。i,pp。76—77。
③ Hamzah al…Isfahāni,Op。cit。pp。115—122。
④ Al…Mas‘ūdi,Murūj,vol,iii,pp。217—221。
⑤ Ibn…Qutaybah,Al…Ma‘ārif,ed。F。Wüstenfeld(G(ttingen,1850),pp。314-316。
① 参阅 Leone Caetani,Annall dell’Islām(Milan,1910),vol。iii,p。928。
② Procopius,Bk。I,ch。17,§§ 47—48;Joannes Malalas,Chronographia,ed。L。Dindorf(Bonn,1831),pp。435,461以下。
① Procopius,Bk。II,ch。28,§13。
② Ibn…Qutaybah,pp。314—315;参阅abu…al…Fidā’,vol。i,p。84。
③ Theophanes,Chronographia,ed。 C。de Boor(Leipzig,1883),p。240。
④ John of Ephesus,Ecclesiastical History, ed。 William Cureton(Oxford,1853),pp。251—252;tr。R。Payne Smith(Oxford,1860),pp。284—285。
⑤ John of Ephesus,p。415(原文本)=p。385(原译本)。
① Ibn…‘Abd…Rabbihi,‘Iqd,vol。i,pp。140—141。
① Abu…al…Faraj al…Isbahāni,al…Aghāni(Būlāq,1284—1285),vol。xvi,p。15。
② 现在居住在黎巴嫩南部的基督教徒,还有些人自称是加萨尼人的后裔。
① 聂斯脱利教会曾于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9年)传入我国,教徒自称为景教。——译者
② 参阅Tabari,vol。i,p。770。
③ 参阅Hitti,The Origins of the Druze People and Rcligion(NewYork,1928),p,21。
④ 艾兹德人与台努赫人在伊拉克合为一个部族。
⑤ Dussaud,Les Arabes en Syrie,pp。34—35。
① Yāqūt,vol。ii,p。 375。
① Procopius,Bk。I,ch。17,§§45—48; Malalas,pp。 434—435,445,460以下。
② Vol。xix,pp。 86—88。参阅ibn…Qutaybah,p。319;Isfahāni,Ta’rīkh,p。111。
③ Tabari,vol。ii,pp。 1882,1903。
④ Vol。ii,p。709。
① Al…A‘lāq al…Nafīsah,ed。 de Goeje(Leyden,1892),p。192,ll。2—3;p。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