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理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
其次,为什么“合一”成为品牌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辅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者也。”孙子兵法——《计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
俗语常说,世间有三等人,第一等人创造变化,第二等人把握变化,第三等人跟随变化。倡导东方文化的管理风格也把组织阶层的职能分为三类,基层员工规矩做事,中层管理处事应变,高层领导高瞻远瞩。在此之外,更有人把企业分为三类,初级企业作产品,中级企业做品牌,高级企业作规则……无论如何分,创造变化也好,高瞻远瞩也好,做规则也罢,创造变化是在做势,高瞻远瞩与制定规则也都是在做势,三者殊途同归,卓越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众口异辞”与“众口合一”都是品牌管理的内容,不同的是“众口异辞”是噪音,“众口合一”是强音。企业之口只是品牌个体的主观愿望,“众口”则是一种环境。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谁营造了对自身有益的品牌环境,谁就能在品牌竞争中取得优势——这,即是造势。
“众口合一”是一种势态,而“合一”的过程就是“计利以听,乃为之势……因利而制权者也”的过程。品牌管理从兵法的角度阐释就是要为商业竞争营造一种势态,从而达到品牌“众口合一”“三人曰善”的境界。
面对商业竞争,品牌管理需要营造一个有利的态势,这个态势涵盖品牌生存的环境:企业之口、消费者之口、市场其他之口……“众口”与“合一”本是一对矛盾,但却是品牌管理的真实。成功的品牌管理,需要让“众口异辞”变成“异口同声”,最后变到“众口合一”。还是那句戏言“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合一”就是合成品牌意愿的声音,“合一”合的是“人”心,有了“众口合一”才有品牌管理的“三人曰善”,这是衡量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组织、品牌、个人的重要标志。
品牌与“众口合一”“众口合一”,传播中成功的品牌现象
我们前面谈过“众口合一”的内涵,从中,其实已经不难发现,“众口异辞”易,“众口合一”难,易在“众口”本身就具有差异性并普遍存在;难在“合一”需要灵思妙想,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等等。
远处的众口合一
从大处着眼,不难发现国家往往是“众口合一”的最好驾驭者。也许是因为国家形态的出现远远先于企业、先于品牌,具有更强的系统观、全局观、责任感……
关于“众口合一”的国家,不妨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品牌打造。如果中华民族是个品牌,那么,我们该如何打造?按照“众口合一”品牌策略,首先,我们要明确中华民族的品牌内涵,以及他的品牌三“口”是什么?之后我们再去营造“众口合一”的品牌之势……
如果政府是一个企业,在打造中华民族的品牌之势的时候,我们首先会对我们的国民进行教育,进行宣传,传递中华民族的文化、知识、信仰等等,这一点归属于中国民族的品牌自身之口;但仅仅只是这一点还不够,如果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势品牌,我们的民众还要自强,需要我们的留学生、商人、官员在每一次对外的接触中,将自强不息、坚韧、宽容的民族精神体现出来,这是品字模型中的第二个“口”——中华民族民众之口,也是品牌的消费者之口;此外,我们还需要全世界其它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认同,这是品牌生存环境的第三个“口”。
政府作为一个企业,第三方之口可以做什么?我们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积极参与、举办国际经济会议与论坛,倡办中国文化年,以及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中美互访……我们让世界认识到一个崭新的中国——中华民族不再是闭关锁国,而是开放的、自强的、繁荣的、强盛不息的民族,这是我们向世界传递的声音——我们在营造自身品牌的“众口合一”,营造中华民族的品牌之势。
身边的众口合一
近几年,轿车开始走入家庭,经济收入提高、汽车降价、贷款购车等政策纷纷出台,促使更多人圆了自己的轿车梦。汽车已经成为与房地产并驾齐驱的重头产业。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众多汽车品牌是如何进行自身的品牌管理,实现着我们身边的“众口合一”。有过买车经历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会,当我们打算买一辆轿车的时候,会在多个品牌之间进行比较,收集多方面信息。我们会关注来自某一汽车品牌的宣传、背景、详实的资料介绍,了解具体的品牌、车型。比如,购买高级轿车,我们会从奔驰公司了解奔驰轿车全方面的参数信息,这是汽车品牌的自身之口。
同时,我们还会询问身边驾驶过类似车型的朋友、同事,听听使用者怎么说,而我们往往对他们的信赖度更高——这是品牌的消费者之口。
即使这样,还不够,汽车作为高端消费品,我们在购买前还会去关注很多权威机构。比如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登录专业汽车网站、查阅专业汽车杂志等等,这些是品牌管理的第三方之口,他们往往提供给我们一些权威客观的资讯信息,像“某某年最企盼的轿车车型”“某某年最具竞争力的汽车品牌”等等。
在众多信息筛选、评价之后,我们还要实际参考体验,而这个过程,也是汽车品牌传播、传递的过程。一个成功的汽车品牌,会在用户获知、了解、分析、体验的各个接触点营造一致的品牌信息、品牌体验,从而实现品牌管理的“众口合一”。
消费者在想:“我要买一个什么样的轿车,我希望是什么……这个车型、品牌是如何如何说的,朋友又是如何如何介绍的,某某年最具竞争力车型是怎么评价的……我的体验是什么……那么这些一样么?”
“众口合一”的品牌在营造一个势,而势的营造将为品牌管理占据人心。
同样,类似于汽车厂商的品牌管理,商品房的购买、教育的消费,往往都是如此。一个成功的地产品牌,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项目宣传、控制好已购房者的口碑、媒体的评价推荐,积极的营造“众口合一、三人曰善”的品牌态势。再如一个正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语言培训学校,同样如此,他要管理好自己教育品牌的生存环境,宣传怎么样?学生口碑怎么样?消费者会去比较,比较你是否“众口合一”。
处身的众口合一
谈到“众口合一”的成功现象,最真实而容易体会的现象,莫过于每一次交友识人。初识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有一番评价,这类似品牌的自身之口;但交往之中,我们还会从不同的侧面,他的朋友、同事、亲人处了解他的为人,这些类似品牌第三方的评价之口;再加上自己每一次交往的亲身经历,有如消费者的体验之口;时间长了,对人品多有感触,类似对品牌不断地接触、体验。这个过程中,人多有感触,如果为人多有出入,众口异辞,这样的关系多不能长久,至于这样的品牌,往往不能做到“众口合一”。而关系持久下来的朋友,往往是“众口合一”之人,值得一品再品。“品”人如此,“品”牌也同样如此,成功的品牌管理是“众口合一”的过程,可以赢得长久的品牌价值。
品牌与“众口合一”“众口异辞”,现实中的品牌问题(1)
上文提及的例子更多涉及的是“众口合一”的故事,但实际上“众口合一”很难做到,在市场经济中有很多时候是“众口异辞”。对于某一品牌,品牌之口的声音往往不尽相同,品牌自己有自己的说法,用户有用户的体会,市场权威有权威的评价,而且声音不同,甚至相左。也许因为“众口”本就难调,所以“众口异辞”的现象也就远远多于“众口合一”。
简单、抽象的阐释
为什么“众口异辞”易,而“众口合一”难?
抽象一点来看,有的时候,企业自身传递的品牌内涵包括A、B、C、D四个元素。但很可能消费者感知的是B、C、D、E四个元素,而其中没有A,多了E。
至于市场中的第三方机构又可能认为品牌内涵包括的是A、B、C,可能D和E都没有。这时我们发现,品牌的内涵是“众口异辞”“众口不一”。而企业往往还在按照原有的模式传递着品牌内涵,殊不知,在品牌环境中已经充满了噪音。噪音中,有消费者认为的品牌内涵B、C、D、E,也有市场机构认知的品牌内涵A、B、C,却惟独没有品牌自身的内涵A、B、C、D。
这时候,我们很难说这样的品牌管理是成功的,但这看似抽象、实则简单的错误却每天发生着,它不仅仅是某一个企业品牌错误的专利,而是众多品牌的通病。之所以未能发掘,是因为我们的品牌过度自信,从而眼睛中只看到了自己……而实际上,品牌不仅仅等于企业自己,它更是一个系统、一个环境……没有了消费者、市场第三方机构的品牌称不上是完整的品牌。
“品”字模型的构成,包含了三个口,三个不同的角度。在模型中,成功的品牌管理要求企业着重管理品牌之口的不同内涵、元素及传递过程,将不同的品牌自身之口A、B、C、D,消费者体验之口B、C、D、E,市场机构之口A、B、C,通过品牌内涵元素的管理转化,统一为一致的品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