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荧》:我们看到的是成龙,但是却是加引号的成龙。
杨:确实如此,或者是用黑体的成龙。我以前也采访过一些的明星,银幕之外的他们……只有在屏幕上,他们才是魅力四射,和蔼可亲,楚楚动人的明星。如果你和他们面对面接触,你一定得事先做好失望的心理准备。因为,他们说到底也只是普通人罢了。所以,当我发现成龙和银幕上的形象没什么区别,还是那个热情和蔼,性格温和的人时,我真是又惊又喜。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帮我顺利完成这部自传,就是成龙的内心很丰富,远比他看起来要复杂。
从七、八岁开始,成龙就开始登台表演,后又拍摄电影,长大后——现在他也依赖了宣传——当然,如果他还是一文不名,那么再包装也没用。所以大家看到的成龙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表演拍戏。对于媒体经常关注的问题,他总是提前准备好答案,并且闭口不谈和他自己有关的内容,他认为他的影迷不会对这些感兴趣。事实上,他是个很有深度的人,而且才华横溢,不仅风度翩翩,而且颇有头脑。这一点仅看他扮演的那些“老好人”的角色,恐怕很难看出。
《荧》:你可以给我们举些例子吗?
杨: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一旦你真正坐下来,和他交流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就不太容易。尽管他个人的成就很高,和影迷在一起时也表现的非常开心……但是,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的伤心往事。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总是被内心的压力驱使着,勤奋工作,才达到了现在这个顶峰,一切都几乎是不由自主地。你在片场看到他时,他是逍遥自在的成龙,不时地与身边的特技人员插科打诨,把所有的工作人员逗得前俯后仰……可几分钟之后,你会发现他猫在导演椅上,用他的外套包着脑袋,两眼直瞪前方,你根本猜不出他在想什么?也许他在想他的归宿?也许即便是现在,他的生活还是很艰辛;也许是以前的恩恩怨怨纠缠着他,那些曾经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帮助过他,但现在已撒手而去的人。
你要是和他讨论成龙式的招式,他就会给你一个成龙式的回答。当你开始慢慢接近他的内心,触动他的某些伤痕……我曾经看到他泪凝于睫,我也曾看到他怒发冲冠,我还看到过他害怕的样子,不只是为了那些危险的特技表演,你知道有些动作确实可能会伤害到他,他更害怕的,是要面对那些推着他登上这一巅峰的兄弟和为了成就他的辉煌而牺牲自己的人。
《荧》:一触及那些话题,成龙就会变得小心谨慎。你是怎么让他开口的?
杨:这个写作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是坐下来采访成龙,而是要进入到他生活、工作的圈子去了解他。我的意思是说我还不能说我是他的老朋友。
《荧》:但是成龙确实有一帮手下到处跟着他跑,跟他的关系十分亲密。
杨:我会和他们交谈,向他们了解有关成龙的情况,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卢惠光、陈自强、Osumi(成龙的个人助理兼日语翻译),还有他身边的成家班……他们经历过成龙的辉煌和低谷,了解成龙内心的每一处角落。我告诉成龙、陈自强、朱迪丝和彼特,要我来写成龙的自传,我就不能站在一个影迷的立场上来写,尽管我自己很喜欢成龙的电影,我必须要站在成龙的立场上来写。很多时候,我必要变得残忍,要脱去他身上伪装的壳。
《成龙百分百…完全写真集》 尖峰时刻“我是杰夫•;杨”(2)
事实上,我在他身边的人中作了一些了解,请他们告诉我他的弱点、他的脆弱和他的无助。我会尽量不让他受到伤害,但是我知道有些问题不容回避。他从来不谈论他的家庭,除了蜻蜓点水般的提一下他的童年,他也从来不谈论他儿时的经历。他也不会和别人聊起他的关系圈,评论他的老板何冠昌和导演陈自强。他总是这样说,“自强是我最好的朋友”,但是他们是怎么相识的,是什么让他们亲如手足,我们却一无所知。当我发现他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这些问题,我就知道这是我一定要了解的问题。
《荧》:那么,你是绞尽脑汁诱使他张口的,而不是这位巨星口述你纪录的,是这样吗?
杨:成龙是一名导演,他对于这样的情形了如指掌,他告诉我,虽然他一生中作了这么多事,但他从未出版过书,他想让我知道,虽然这本传记看起来要象他自己在亲述他的过去,但是他需要一个合著的作家,因为他以前谈过他的过去,但是他从没有真正地说过自己的故事。这本自传纪录了不同时期的成龙,那是成龙不同的侧面。但是要让成龙从公众的光环后面走出来,直面真实的自己也并非易事。
《荧》:我听说自传的主要内容是他们师兄弟三人的故事,还会涉及某些个人问题。
杨: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一方面是他的家庭,他以前的爱人,他的儿子和他的妻子,另一方面是他们师兄弟,书中会讲到他们三个人的故事,也会讨论为什么只有成龙能够一军突起,独领风骚,单枪匹马与整个香港电影业抗衡。这是至今尚未有人研究过的课题。
《荧》:在写作过程中,你是否需要做很多的访谈,研究大量的资料,还是只是凭借你对成龙的了解而写作?
杨:关于成龙,之前我有一些了解,这样我们开始交谈的时候,我不会一无所知。就访谈本身而言,我们也会事先讨论谈话的内容,看是否适合这本书。一开始成龙总是说:“我觉得我的影迷不会对这类问题感兴趣。”但是,他花了好几个星期,利用路上的时间与影迷讨论这本书,他们提出的问题让成龙意识到,人们想要更多地了解他的生活,所以他给了我更多的权利来了解这些。
《荧》:这部分内容已经确定还是尚在讨论?
杨:已经定了,现在只是一个何时写和怎么写的问题。这本书会出版一个增刊,大概有二十页,主要用于回答在此书宣传期间,影迷提出的各种问题。我想这些内容大概会安排在后记中。
《荧》:你是怎样采样采访成龙的?你会说广东话吗?
杨:我会说国语,但是水平不高,没法与他交流很复杂的内容。所以,我请了一个助理,她叫Fon…Lin Nyeu,由她负责翻译。每当成龙不能用英语表达的时候,或是有些中文内容我不理解的时候,她就帮我们翻译,使我们可以更好的沟通。实际上,成龙在绝大多数时间都说英语,因为他知道这本书是他带给美国影迷的第一份礼物,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亚洲和香港的观众对他已经非常了解了,所以他希望这本书能够满足说英语的影迷的特殊需要。这也是他选择与我合作此书的原因之一。他不会直接写成中文,或者与一个中国记者合作,然后再把它翻译成英语。
《荧》:这本书是典型的美国风格,你是否花了很多的力气来修改,使之能为更多的美国读者接受?
杨:不只是我,成龙、彼得•;鲍兰、朱迪丝•;克尔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因为我们的感觉都一样——虽然成龙是一个国际巨星,但是他唯一没有征服的市场就是美国,至少在美国他还没有达到那样的知名度。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美国人虽然很崇拜他,可以并不把他看成是一个普通演员,他们把他看成一个现代社会中的“武士”。
这本书不仅是给美国影迷的礼物,也是给全世界影迷的一个礼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本书的介绍,美国的观众会认识成龙,关注成龙,了解他为获得今天的成功所走过的不凡的人生之路。当然,我的任务就是给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成龙的视角。本书的叙述风格符合美国人的阅读习惯,出版商也希望读者来关注这本书,无论他们是否喜欢港产影片,无论之前他们是否听说过成龙。当读者看完成龙的一生的故事后,他们会说,“这个人的童年和香港的那本《童年》中描述的情况完全一样。他去掉了影星的光环,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一个在逆境中挣扎求生的故事。我是这样定位这本传记的——当然,成龙本人和出版社也是这样想的。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会喜欢这本书,而不只是成龙的铁杆影迷。
《荧》:那么,对于不是影迷的读者,这本书可以给他们带去什么呢?显然,这本书非常畅销,不只是他的影迷才购买。
杨:这一点也让给我们很惊喜。我不知道我在这中间起到什么作用,我希望我可以帮上一点忙。该书连续两周跻身《纽约时报》最畅销书行列,并连续一个多月作为该报的推荐书目。他还入围了《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的排行榜,并保持数周稳居榜首,此外,《纽约时报》巴诺书店把它评为最佳非小说类硬皮读物。
《荧》:你觉得该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杨:部分是靠成龙不知疲倦的宣传。他可以走遍全球,把他的书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什么可以比这样做效果更好。在该书出版后的第一次重逢中,我意识到成龙这本书的背后有太多的世界、国际、个人的因素。在把该书介绍给零售书商、记者的过程中,他们也有意识的把这本书推介给全世界。所以那些从没有看过成龙电影的人都争相购买,把它看成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巴伦丹出版公司的宣传策略出奇制胜,十分出色。我相信,现在该书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荧》:这本书的结构很象一部电影。书中的主人公出生贫寒,却通过自己的努力排除万难,实现梦想。其间他也迷茫过、消沉过,但是最后他又找回了自己,从此谦逊平和、更理智的面对今后的人生。你是有意识的安排了这样的结构,是吗?
杨:你很聪明,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