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人人水不濡、入火不热等等,所有的寓言故事都是庄子想象力的产物。庄
子的直觉类比,是指他在认识过程中,把已有的意象作为前提,从部分机制
到整体机制的类比类推而得出新知识的方法。他在《大宗师》中的三日外天
下,七日外物,九日外生,而后能朝彻,就是一层一层的认识最后达到大彻
大悟,一切皆明,是其绝对的道。庄子的以物喻人、以事喻人、以古喻今等
都是类比类椎的方法。庄子的直觉判别,是指他对认识的对象不用推理的方
式,而是采取直接体认的方式来断定事物。庄子的“天地与我井生”和“万
物于我为一”的判断就是直觉判别。他讲的认识事物的“莫若以明”也是直
觉判别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直觉思维还具有系统的整体性、不精确的模糊性、求异的创造性
和预见的洞察性等特点。庄子善于把认识的客体作为从结构、层次、功能所
构成的整体机制上把握事物。庄子的大、全、一的思维方式就是把客体看作
是一个整体。如他把进化看作是一个整体系列,他在《至乐》中指出:“久
竹生于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人于机。万物皆出于机,
皆入于机。”他总是把天、人、物作为整体的自然界来认识的。他说:“天
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夭地
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
北游》)他认为天道、帝道,圣道都是“道”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天
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
故海内服。”(《天道》)就这一点来说具有古朴的系统论思想。就认识的
主体来说,庄子又总是把人的本能、欲望、需要、意向、动机、潜意识、感
觉、表象,意志、美感、想象等非逻辑的直觉思维的内容来构成他的认识主
体的结构。他既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又要看到事物的功能,既要看到
事物之间的差别,也要看到事物的取向。这就是他在《秋水》中所说的:“以
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
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
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
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
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
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
这段话虽然是庄子相对主义的立论,但是就其思维方式来说还是有整体


性的。至于在认识的主体结构上把知、情、意结合起来的例证,在《庄子》
中到处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庄子直觉思维的模糊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他
的“此亦一是非,波亦一是非”相对主义理论的创造。对神人、至人、真人、
圣人理想人物的创造,对心斋、坐忘、以明、有待哲学概念的创造,对一百
多个寓言典故的创造,都是直觉思维的创造性所致。而他所创造的东西虽经
历代学者的不同解释,却始终解释不完,这就是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的缘故。
庄子直觉思维的洞察性,是指他在阐述其道理中,在创造其寓言典故中,预
见了事物的发展趋势。如,他在观察当时的社会的弊端时就预见到:“大乱
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未存乎干世之后。干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
者也!”(《庚桑楚》)这种直觉思维的洞察性已为后来的封建社会的人吃
人的残酷统治所证实。
三、庄子生平史料及《庄子》的莫伪问题
(一)生平史料
庄子的生平史料,有自己陈述的,也有后人记载的。自己陈述的生平史
料主要在《庄子》的《外物》、《山木》、《秋水》、《列御寇》和《徐无
鬼》诸篇之中。在《外物》、《山木》中有庄周家贫的史料;在《山木》中
有庄周访魏王的史料;在《秋水》、《列御寇》中有威王派人请庄周为相的
史料;在《徐无鬼》、《秋水》中有庄周与惠施为友的史料,在许多篇中又
有与惠施辩论的史料。这些零散的史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庄周生平及
思想的研究。也就是说,我们研究任何一位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平,必须首
先从他自己的著作中把握其生平史料,因为这是最可靠的史料。
历史上为庄周写传记、年表的人也有一些,主要有司马迁《史记》卷六
十三《老庄申韩列传》、刘向《别录》(司马贞《史记索引》引文)、马叙
伦《庄子年表》(民国间徘印《天马山房丛书》本)、丁儒侯《庄子传》(《国
学校友会集刊》第二朗)、王文奇《庄子事迹考》(《河南政治月刊》第五
卷第四期)、关锋《庄子时代大事记》(1961年中华书局排印《庄子内篇译
解和批判》附录本)。这些后人撰写的著作都可作研究庄子生平史料的参考。
(二)《庄子》的流传和卷篇
最早记载《庄子》一书情况的是司马迁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窥,
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书十余万言,大抵率高言也。作《渔父》、《盗
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
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
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光泽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从这里
可见,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亲自见过《庄子》一书,但只说著书“十
余万言”,没有说明篇数,更没有内篇、外篇和杂篇之分。
《庄子》一书,在汉朝流传的是五十二篇,已经有司马彪、孟氏的注本。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班固自注:“名周,来
人。”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称:“《汉书·艺文志》:《庄子》
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日本武内义雄《庄子考》说,五十
二篇是由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而成。
《庄子》一书,到晋朝时,其流传有较大的变化。晋朝为《庄子》作注
的人有向秀、郭象、李颐等。据陆德明记载,各种注本的卷数多不相同。向
秀《注》为二十卷二十六篇,郭象《注》为三十三卷三十二篇,李颐《集解》


为三十卷三十篇,在这些不同的卷本中以郭象的三十三卷本流传的最为广
泛。宋以后注本更多,但皆为十卷三十二篇,即宗郭象注本。我们撰写的《庄
子译注》也是按这个篇序注译的。
(三)《庄子》的真伪问题
《庄子》一书同其他先秦子书一样,在真伪问题上争论很大。
《庄子》一书的真伪问题,从晋朝已经开始了,那时争论的中心是三十
三篇以外的十九篇问题。
在宋朝,一般人认为郭象注《庄子》的内七篇是庄周著,而对外、杂篇
提出种种怀矮。提出怀疑的人主要有苏拭、黄震等人。其中尤其苏拭提出《盗
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是伪书之后,影响特别之大,后
来几乎所有认为《庄子》中有伪书的人,都同意苏拭的看法。
明代的宋濂、郑湲、朱得之、沈一贯、焦竑、谭元春等人进一步证明外、
杂篇不是庄子的著作。清代的工夫之、林云铭、姚际恒、吴世尚、胡文英、
姚鼐、宣颖、章学诚、马其昶;近代的梁启超、钱玄同、顾颉刚、刘汝霖、
叶国庆、马叙伦等,都分别提出外、杂有伪。有的说外、杂篇是庄子门人弟
子的记录;有的说外、杂篇出于《准南子》之后,是道家一派人物的总集。
有的认为外、杂篇中有部分的伪书;有的认为外、杂篇都是伪书。认为外、
杂篇是伪书或有伪的主要根据有以下几点:
1。以内、外对比,以内为真,而外、杂文字浅陋,不是庄子著。
2。杂篇中的《盗跖》、《渔父》、《让王》、《说剑》有毁孔内容,所
以是伪书。
3。外、杂文义与内篇文义重复,所以外、杂是伪书。
4。马总辑诸子语为《意林》采《庄子》书,但无《让王》以下四篇语言。
5。外、杂中提到一些与庄周时代不同的文字和事件。诸如“仁义”对举,
“封侯”、“宰相”为战国时所无有或汉代名词。书中提到盂子时为“昔者”,
提到公孙龙等。以及《胠箧》中有“成子弑君,子孙享国十二世”已到汉代。
我们认为《庄子》一书本是庄周自著,是从记录、韵文体向散文体过渡。
其中有门人弟子审入的东西,但不多,可以作为学习和研究庄子思想的史料。
理由如下:
1。《庄子》原书本无内外杂之分,不能依据内篇文字深奥,外、杂文字
肤浅证明外、杂是伪书。况且,外、杂更具有庄子自著的实证。
《庄子》一书古无内、外、杂之分,分内、外、杂是起于汉代刘向。即
有内、外、杂之分,也不能说明外、杂浅陋为后人所作。如《外物》中关于
龟策的说明与殷墟出土的大龟版的记载一致。《列御寇》中“正考父一命而
怄,再命而偻,三命而俯,循墙而走”的记载与《左传》昭公七年的记载一
致。外、杂中的韵律皆为战国前期的韵律,外杂的标题多以篇首二字或人物
名篇,无概括意义,都说明外、杂早于内篇成书,是庄子的早期作品,因而,
外、杂与内篇有内容重复也是必然的。
2。外、杂中有“封侯”、“宰相”、“仁义”、“六经”等语。并不证
明是汉代的著作。因为从西周到战国的《易·蛊》上九父辞中有“不事王侯,
高尚其事”的记载,所以秦以前已有封侯。韩非《显学》中已有“故明主之
吏,宰相必起于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