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庄子译注-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知北游》中说:“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不仅道是非物,
而且还是一种超时空的绝对存在的精神实体,由此可见他继承老子的客观唯
心主义体系。然而,庄子并没停留在老子“道”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上,
而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发展到主观唯心主义体系。庄子虽然也承认“道”
是一种抽象的客观精神实体,但是他又把这种精神实体加以主观化了。因为,
在他看来,“道”是主观认识的标准,“道”就是“我”,“我”等同于“道”。
“道”“我”合而为一。他在《天地》中所说的:“以道观言”、“以道观
分”、“以道观能”、“以道泛观”、“通于夭者,道也”。在《齐物论》
中所说的“夭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完成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向主
观唯心主义的过渡,把世界万物和人的精神合而为一,认为万物是主观派生
的,是一种赤裸裸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到庄子的主观唯
心主义的发展过程,是唯心主义由粗到精的过程,也是认识史上的深化。不
过这种深化总是无限夸大主观精神作用的结果。
2。“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的认识论也是从老子的“玄同”的认识论那里发展来的。老子本体
论的“道”是其认识论的基础。所谓“玄同”指的是主观世界在“道”的绝
对精神实体上达到抽象的同一。他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就是说只有达到
“绝圣弃智”,闭目塞听,消除具体事物,才会达到真正的认识,庄子发展
了老子的“玄同”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万物齐一的齐物论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庄子同老子一样,也是以“道”为其认识论的基础的,不过他的“道”已是
由老子的客观绝对精神实体变成了主观精神实体。所谓“齐物”,就是以主
观的绝对精神认识事物,事物则无彼此的具体差别,即“齐万物而为一”。
在庄子的认识论中虽然还没有否认客观的认识对象,但是却否认了认识标准
的客观性,从而对认识抱绝对怀疑的态度,所以构成了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
知主义。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是通过他的《逍遥游》、《齐物论》、《养
生主》、《应帝王》、《知北游》、《秋水》、《天道》、《则阳》诸篇反
映出来的,其中尤以《齐物论》和《秋水》两篇集中地阐述了他的相对主义
认识论的观点。
庄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是没有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他在《齐
物论》中反复强调:“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未,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
彭祖为夭。”“莲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就是说,事物
没有大小之分,泰山与兔毛尖无大小之别;事物没有美丑之分,西施与丑厉
是一样的;事物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殇子的短命与彭祖的长寿是相同的。至
于大知与小知,大年与小年,大鹏与小虫也都是一样的。庄子在《秋水》中
有一段关于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名言:“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
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
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未之为丘
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
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
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
尧粱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这段论断是在说明,从道来看,万物是
没有贵贱之分的。从量上看,顺万物大的来看都是大的;顺小的来看万物又
都是小的。从功能上看,顺万物有用来看都是有用的,顺无用角度来看又都
是无用的。从取向来看,顺万物对的看都是对的,从不对的看则又都是不对
的。可见,庄子完全否认了认识对象的规定性,走上了相对主义。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一切认识也都没有是非标准,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庄子不仅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事物是相对的,而且也从相对主义出发提出认
识也是相对的。在他看来,世间根本没有是非的界限。他在《齐物论》说: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
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
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他还特别论述了是非不能断定的观
点。他说,两个人辩论,你说你的观点对,我说我的观点对,无法断定谁是
谁非。如果找个第三者来评是非,那么第三者站到你我任何一方也判定不了
谁是谁非,第三者如果不站在你我任何一方,也更无法判定谁是谁非,所以
是非是永远搞不清楚的,是非之争辩是毫无意义的。人们的认识就应当“彼
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而不去追求客观真理。
列宁指出:“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就必须使自己不是陷入绝


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就是陷入主观主义。”(《列宁全集》第14卷第136
页)庄子正是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陷入不可知论的。在庄子看来,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可靠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就认识能力来说,他把人生
与认识都看成是梦幻,自以为有知的认识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他曾说:“吾
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就是说。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
只能是一场疲劳不堪结果。在《则阳》中也曾指出过,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未知是广大的,事物变化无止境,我们的判断无法制定一个永恒的标准,
事物是无法认识的。就知识的可靠性来说,他把知与不知、有知与无知混为
一谈。在《知北游》中说,“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
在《大宗师》中说:“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
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就是说,把知与不知混同起来,以大
知代替小知,以不知代替所知,陷入了怀疑论的不可知主义的泥潭。
3。诡辩论中的辩证法
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虽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和相对主义的,但是它毕竟
是中国先秦认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况且还具有反对儒、墨教条
的别开生面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这就是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具有朴素的唯物主
义因素和诡辩论中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成分。诸如在《齐物论》中认为:“其
形化,其心与之然”的形神关系的观点;“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
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的观点;在《逍遥游》中的“日月出矣,而
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
乎”的观点;在《知北游》中认九“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
死”的观点,全书中承认外物作为认识客体存在的观点,都是其朴素的唯物
主义因素。他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从整体上来说是诡辩论的方法论,
但是在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对性中就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在庄子的著
作中同老子一样运用了一系列对立的概念。诸如:阴阳、动静、大上、上下、
祸福、生死、有无、彼此、心物、始终、善恶、偏全、形神、是非、治乱、
寿夭、长短、盈虚、安危、精粗、得失等。尽管在运用这些对立概念时被相
对主义的观点吞啮了对立的界限,但是这些对立概念的运用表明了庄子观察
问题的灵活性,也是值得重视的。庄子还承认事物变化的观点。他在《逍遥
游》中开宗明义他讲了鲲可以变为大鹏。这种观点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产生
之后好象很自然的,而在庄子的时代提出鲲变大鹏确是一种了不起的科学的
推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在《则阳》中又讲了:“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
而期曰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明确肯定万物是变化的,而这种
变化又是“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就是说事物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如此,而且庄子还认为事物是相互转化的。他在《知北游》中说:“阴
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注
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谬然,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
人类悲之。”正因为他承认生死的转化,所以他才接受“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的观点,在他妻子死时采取了鼓盆而歌的乐观态度。庄子辩证法的无条
件性使他走向诡辩论和形而上学。
(二)庄子的政治思想
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特点是阶级斗争十分复杂和
尖锐,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割据的战争蜂起,政权频繁地更迭,百家争鸣的


政治主张林立。这种政治状况必然反映到庄子的头脑中来。庄子的政治立场
是与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相对立的,庄子的政治观点是与当时现行的政治制
度相反对的。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既有积极反抗精神,又有消极的出世主义态
度。庄子的政治观点主要反映在他的《人间世》、《应帝王》、《胠箧》和
《盗跖》诸篇之中。
1。揭露盗者为诸侯和痛斥残暴的政治观点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充分地揭露了各诸侯国君的腐化无度行为。他在《则
阳》中揭露卫灵公说:“夫卫灵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戈,不应
诸侯之际。”又说:“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他揭露了齐桓公小白
“杀兄入嫂”,谴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的行为。对“窃钩者诛,窃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