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卫兵后,就由士官喊着口号,整队去给沿河的三道大门上锁,每道门前都要做一番举枪致敬的演礼。突然,在暗影中跳出一名值勤哨兵,端枪大喝一声:“站住!”使观众大吃一惊。这支卫队真的站住了。哨兵问:“来者何人?”卫队长答道:“钥匙。”哨兵又问:“谁的钥匙?”卫队长又答:“伊利莎白女王的钥匙。”“伊丽莎白女王的钥匙请吧。一切平安!”卫队继续正步前进,面对着主楼台阶上的一队禁军及其军官,停下步来。军官下令:“禁军和卫队一律举枪致敬。”随后,卫队长跨上两步,摘下帽子,高声喊道:“天佑伊丽莎白女王。”卫兵应声说:“阿门!”这时,禁军末排的一名吹鼓手吹响了末次熄灯号,而与号声的第一个音节同时齐鸣的,是钟敲10点的第一下。卫队长就把钥匙交给伦敦塔的总管。这样,伦敦塔就算又度过了平安无事的一天。

  据说这项仪式已有六百年的传统,没有间断过一天。但曾经有过一次德国飞机突然袭击时,卫队散开了。那一次,这项仪式推迟了两分钟结束。

Number:75

Title:“双”趣闻

作者:陆国松

出处《读者》:总第12期

Provenance:《风采》

Date:1981。5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广州市郊黄埔公社横沙村发生过一桩趣事:

  有天傍晚,来本村探亲的一位华侨大伯晚饭后,散步来到生产队长罗演荣家里做客。不一会,一个胖呼呼的小男孩从房里走了出来。华侨大伯掏出一颗糖果给他,孩子拿着高高兴兴跑回房里去了。可是,一眨眼工夫,又见这小男孩从房间窗子里伸出手来,对大怕说:“我呢?”华侨大伯以为他嫌少,便又递给一颗。谁知还没转过身来,那孩子又是“我呢、我呢”喊个不停。正在煮饭的女主人对着房里说:“双呀,还不赶快出来多谢伯伯!”话音刚落,只见四个长相一模一样的小男孩从房里蹦跳着出来,很有礼貌地喊着“伯伯好!”

  这可把华侨大伯惊呆了。他连忙取下挂在腰间的照相机,拍下了这个少见的镜头。

  罗演荣夫妇介绍于这“双”儿的趣事:

  1974年12月的一天,28岁的罗瑞英觉得肚子痛、胎动,丈夫便陪她到离村不远的黄埔港港湾医院检查。不到一个半钟头,罗瑞英就生下了四个男婴。最先生下的4。6斤,接下的是4斤、4斤、4。4斤。据接生员说,分娩过程相当顺利,小孩一个接一个地“跌”出来,弄得医务人员都慌了手脚。罗瑞英一胎生四男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只半天时间,就传遍了四乡八里。很多人都想来亲眼看看这四个男婴。广州市卫生部门的专家们也闻讯驱车前来了解,港湾医院天天车马盈门。为应付来访者,医院还让罗瑞英免费多住院10天。如今四个小孩已6周岁了,长得腰圆体胖,体重都在30斤以上。

  将要满月时,该给四个小孩起个名字了。只有小学文化的罗演荣去请教学校老师,老师启发他们说,人多了,团结是最重要的,于是决定,老大叫“联”,老二叫“合”,老三叫“起”,老四叫“来”。说来也巧,这四个小天使真的紧密地“联合起来”。他们从来没有打过架,同桌吃饭,同床睡觉,一起玩耍,齐心得像一个人。遇有别的孩子欺负他们其中的一个,其余三个就奋力上前,群起而攻之。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有一个“同心性”。无论是理发、穿衣、玩具、碗筷、零食、吃菜、穿鞋等等,四个人都要同时或同样的,如果某东西只有三份,他们宁愿谁都不要,也不使其中一人分不到。更奇怪的是,他们连生病也是一齐的,不论是伤风感冒还是肠胃不适,除非不犯,一犯就四人都犯。

  说也奇怪,罗演荣家里生“”的事特别多,他家养的母鸡母鸭,经常生“双黄蛋”,连他们家门前那条金银花藤,生命力也特别强。人工栽种金银花本来不容易,而他们曾经把花藤砍断几十次,那棵花仍然一个劲地往上长。有人说,他们吃的那个街边井的水好,传说这口水井是古时女娲氏亲手开挖的,是口“神井”。这虽是神话,然而细究起来,也有一点蹊跷。住在这条“沙边街”的几十户农民,同喝这口井的水,生“”的特别多,这几年便有九个妇女生了双胞胎……

Number:76

Title:《杨三姐告状》和杨三姐

作者:晨星

出处《读者》:总第12期

Provenance:《文化娱乐》

Date:1982。2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戏剧电影《杨三姐告状》在全国上演,杨三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本文介绍了这一奇案的始末,和杨三姐本人数十年的坎坷生活。

  高杨二家奇案始末

  1918年春节前后,在河北省唐山以东约100里的滦县,发生一起谋杀奇案。身为教书先生的高占英品行不端,与对屋住的大嫂有苟且之事,后又与五嫂勾搭上了。高妻杨二娥也知道此事,常与高争吵。高占英怕家丑外传,就与五嫂定计,趁夜深时刺死杨二娥,并对外伪称“血崩”而死,尽快入殓,以掩人耳目。

  作案后,高极为恐慌,7天里曾三次持礼去杨家相拜,这自然引起杨家的猜疑。杨娥头(杨三姐)年仅17岁,聪颖多智,性格倔强,听村人议论她二姐可能是被杀或被逼自杀,决心为姐报仇。可是杨母和大姐胆小怕事,担心告不倒高家,反招倒霉。在三姐告状离村时,大姐曾跪在当路苦苦阻拦。准备豁上性命为姐姐报仇的杨娥头说:“他老高家不就是有钱吗?俺要折腾他个家破人亡!”于是,在甸子村村正的支持下,娥头前往滦县,直奔县衙大堂告状。

  当时还有被告上堂先下跪后答话的旧习。可杨三姐不管这一套,一屁股坐在大堂上,连喊冤枉。由于滦县官府从县长到巡长都受了高家的贿赂,所以是一状不准,二状又不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杨三姐怀揣剪子,第三次上堂,准备自刺身死,以激起公愤,达到为姐报仇的目的。幸好那天巡长手疾眼快,在杨三娥举剪自杀时,夺下她手中的凶器,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县长慑于杨三娥的凛凛正气,草草准了状。但未对高家进行惩处。沉冤未雪,怎能心甘!杨家含愤卖了两间草房,为杨国恩兄姐凑够盘缠钱,打发他俩到天津告状。

  说来凑巧。当时直隶高等检察厅上任了一位新厅长,军伍出身,外号杨梆子。杨梆子为笼络人心,获取声名,在徐律师等人的劝导下,于6月底亲往滦县查办高杨二家案件。

  阴历七月初二,天下着小雨。狗儿庄高家坟茔地周围,一时汇聚许多百姓。由杨厅长监督着,在杨家族人的痛哭声里,将棺挖出开启,检验吏从杨二姐尸体下腹取出一把尖刀。轰动一时的“开棺验尸”奇案真相大白。杨厅长当场给了县长一记耳光,不久杨命人将凶手高占英拉至刑场绞死。

  成兆才移案上台

  “翻尸倒骨”奇案引起的风波平息了,但它那曲折的案情却引起了穷苦艺人成兆才的深思苦索。成兆才是滦县绳家庄人,艺名东来顺,长工出身;幼年家贫,20岁后才识得儿个字,后随戏班唱蹦蹦戏。

  狗儿庄奇案发生后,成兆才偷偷走访了当事人,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稍做加工,就写出了《枪毙高占英》一出平调梆子戏。这出戏情节起伏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语言风趣幽默,唱遍了滦县、唐山、天津、北京,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后戏改名为《杨三姐告状》。)

  在这期间,有两个小故事是颇有趣味的。

  其一,高家高占英被处决后,闹了个人财两空,家道一天不如一天。《杨三姐告状》一戏的广泛传唱,使其受到公众舆论与社会良心的谴责。高家对此十分惊恐,带上千元大洋找到成兆才,求他不要再演这出戏,成兆才断然回绝了高家的大洋钱。

  其二,是《杨》剧进天津演出后,杨厅长听说他办的一个案子上了戏台,戏中还对他大加赞扬,就想亲眼看看。有一天,杨梆子带上护卫来剧场看戏。戏中直隶高等检察厅厅长出场了。杨梆子看着那长袍马褂的斯文厅长,又听那人开口念道:“本厅长华柱国:”就立刻站起来说:“这写的是姓华的,哪儿是我呀!”说完带上卫兵离开了剧场。

  杨三姐告状以后

  就在当年杨三娥准备赴津告状的时候,她的婆家怕没过门的媳妇抛头露面,招人议论,坚持要尽快完婚。杨三娥亲到婆家哭诉二姐的冤情。婆家受了感动,才答应她上津告状,并嘱咐回来后尽快过门。

  杨三娥嫁到了姜家。谁知过了三年,丈夫夭亡。几年以后,杨又嫁到薛家。杨在薛家生了三男二女,丈夫不幸又去世。几十年的孤苦日子,杨三娥硬是顶过来了。

  对于《杨三姐告状》一戏,杨三姐是从不去看的。有一次她儿子套车带她去邻村看戏:她一打听是演《杨》剧,立刻让儿子转过车回去了。

  1956年5月,评剧演员新凤霞偕同记者,经过长途跋涉,来到滦县双柳树村,拜访当年的杨三姐。由于当时薛家的成分问题,再加上多年来的种种流言,她是从不会见采访客人的。那次虽经县、队干部多方工作,会见也是不完满的。1980年9月,年已八旬的杨三姐来到北京。她随评剧院的同志来到广和剧场,观看《杨三姐告状》。这是六十年来老人第一次看这出写自己的著名评剧。波澜起伏的情节,悲愤激昂的唱段,把当年的情景又再现在当年的杨三姐面前。老人感慨万千,潸然泪下。演出结束后,老人拉着演员的手说:“演得太好了,如同当年的事又回到我的眼前,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滋味。”

Number:77

Title:茅台酒的风波

作者:顾城

出处《读者》:总第12期

Provenance:《上海文学》

Date:1982。4

Nation: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