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心,重要的内容还要录在磁带上以免忘掉。”
1990年5月,正当科研工作进展顺利,儿子紧张准备高考之时,侯永庚被医院初步诊断为肝癌。阴云再次笼罩着这个有太多不幸的家庭。侯永庚感到了生命的短促。他对妻子说:“这次看来躲不过了。我只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系统试差法还没最后完成,我要用剩下的时间赶快搞出来,总得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二是想看到儿子考上大学。假如我提前去了,这就算我的遗愿吧!”
李立璞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她围着医生转,找了这个找那个。许是上苍不忍再给这家人增添不幸了,医院最后确诊他得的是海绵状血管瘤,一场虚惊总算过去了。
在一年一度的总结会上,所领导、所学术委员会成员都怀着复杂的心情聆听侯永庚口述《测定晶体结构的系统试差法的研究》论文。
侯永庚宏亮的声音震撼着会场上每个人的心,有的人感动得流下眼泪。
在侯永庚工作紧张的这两年里,侯永庚的岳母特地从上海来北京,包揽了女儿的大部分家务。听说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公认,这位八旬老人禁不住老泪纵横:“永庚,你真不容易啊!”
没有段落的人生
系统试差法取得重要成果,儿子也早已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现在还成了父亲的计算机操作员和翻译,侯永庚的两个“遗愿”总算全部实现了,他现在可以“告一段落”了吧?
不,侯永庚没有给自己丝毫的喘息机会,他的目标不是在某些方面国际领先,而是要对直接法进行全面突破。他计划:1994年,用改进的程序对不对称单元含800以上非氢原子的转移核糖核酸酶RNASE进行骨架模型测定。以此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有关程度,写成对RNASE晶体结构的重新测定。1995年:与外单位协作,对未知的不对称单元含1000个左右非氢原子的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测定。对新研制的程序进行提高自动化水平的研究,并移植到PC机及兼容机上……
侯永庚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执著使他坠入黑暗,冥冥中他却更执著地追求光明。他眼前一片漆黑,却生活在充满阳光的家庭。他足不出户,却与时代紧密相连,与常人平等地交流。他生活清贫,却饱尝同志的温暖,享受着情感的富有。
从1986年起,他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国家动态和稳态分子结构开放实验室基金、化学所所长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大型仪器功能开发基金总共17。2万元的资助。
多少年了,侯永庚的导师傅亨老人,仍然关心着学生的工作。听到他与沃夫森合作的消息,傅亨马上写信给予鼓励,说:“这样您多年努力的成果可以很快地为世人所知,也是中国人对世界的贡献。”国内同行、学部委员范海福无保留地为侯永庚提供新的晶体样品。沃夫森也从遥远的英伦寄来磁带,那上面录有宝贵的科学数据。
侯永庚是共产党员,每逢组织生活,都由李立璞搀扶着赶到所里参加。为了他免除他奔波之苦,同志们总是相约到侯家里开党小组会。
有一次,李立璞刚领到手的两个人的400多元工资被扒手偷了。她的同学、同事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个10元,那个30元,总共捐了2000元!有年春节,李立璞患心脏病,大家送来一大堆鱼、肉、鸡、苹果,直到三四月还没完……
还在几年前,化学所的同志就要求记者采写侯永庚的事迹。但他坚持要干出像样的成绩来才允许记者报道;我们也实在担心采访会再次深深地触动他们悲伤的往事,给他们带来新的痛苦。
我们终于勇敢地踏进侯永庚的家。他爽朗的谈吐,亲切的笑容,使我们的一切担心都成为多余。他在黑暗中为奇妙的晶体构建着骨架,同时也重新确立了他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座标。他的幸福属于千万人。他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切,但将长久地发挥作用……
????
Number : 7982
Title :世界人才战
作者 :华鸣
出处《读者》 : 总第 154期
Provenance :科学画报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据报道,世界汽车业的两大巨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为一名原“通用”的高级主管洛佩斯“跳槽”至“大众”而大动干戈,对簿公堂,甚至惊动了两国的高级政府官员。这一“跨国纠纷”的起因在于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人员的“人才流动”,却牵动了两个经济强国的两个财大气粗的企业的神经。对于愈演愈烈的世界经济大战,人才无论是科技还是管理,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以军事对峙为形式的战争威胁已经缓解,世界各国的发展战略都日益集中到经济领域。可以说,90年代乃是一个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的竞争的时代,这一竞争,无可避免地导致国际间的人才竞争。
“人才斜塔”
当前国际间的人才争夺,开始于帝国主义几百年前扩张世界的大争夺。这一争夺经历了殖民地争夺和以“和平贸易”为主要形式,以资本扩张,财富掠夺为主要动因的世界人才争夺两大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人才竞争进入了更为高级而复杂的阶段,产生了因“三化”而筑成的“人才斜塔”。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强化了人才竞争的物质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期,世界出口贸易总值仅数百亿美元。至1970年上升为1300亿美元。而至1989年猛增到13000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近10倍。进入90年代后,这种势头有增无减。
尖端科技作用的“最大化”,使人才竞争趋于白热化。
现代经济越来越依赖于“高、新、尖”科技的发明创造与开发应用。落后的技术与劣质的产品无疑是破产的代名词。因而,商品竞争、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无一不归结为尖端人才的竞争。90年代的世界,科技尖子已成为人才争夺的焦点。
信息传递的“同步化”,大大加快了人才竞争的速率与步伐。
当今世界各种信息传播的“同步化”或“准同步化”,大大缩短了时空,地球迅速变小,全面、畅通的运输及信息传递,为人才的跨国交流与竞争插上了翅膀。
据联合国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里,约有40万之众的外国科技、工程、医学人才被吸收到美国。美国在1989年和1990年每年吸收约五六十万名外国移民,基本上是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为推动美国的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对世界人才的流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英国、法国也采用类似美国的方法,广罗外国人才;德国和日本采取借用外国人才的办法;加拿大、澳大利亚则展开“新移民运动”,吸引各国英才。
世界人才大战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就是第三世界国家。据联合国统计的资料表明:到1961年,第三世界流向欧美的科技人才为41万,至90年代初,估计已超过100万。
仅以流入美国的亚洲人来说,60年代刚超过100万人,80年代末激增至650万人。20年间增加了5倍多。其中,专业人才、高科技人才占很的比例,包括占全美一流科技人才四分之一的华裔专家、学者、科学家。无怪乎美国社会流行着一种有趣的说法:“美国的财富在犹人的口袋里,智慧在华人的脑袋里。”人才,给发达国家带来多大的利益啊!然而这种利益却是建立在他国受损的基础之上的。
法国《费加罗报》曾经“坦白”:“我们今后要处于世界经济战争状态。这场战争的目的,对于每个民族来说,就是为自己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越来越多的收入,而损害其邻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人才争夺:从战争到和平
与人才的流失国蒙受巨大损失相反,美国通过吸引人才,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利益之一当然是直接的经济效益。1949~1973年美国共吸收22万名外国科学、工程技术人员,这22万人从小学到大学到独立进行科研工作,仅培养经费就高达20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另国支付了200多亿美元,替美国培养了22万名人才。而这22万名人才所带有的直接或间接的科技成果,又将是一笔多么可观的财富。
利益之二是前沿科学、高新技术上绐终占据着领先地位。
美国在原子能、航天、电子计算机、新型材料、生物、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突破,美籍外国专家起了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986年美国政府宣布:“在世界20项尖端技术中,美国有16项领先。”事实上,在这领先的辉煌背后,凝聚着多少外国科学家的心血啊
!利益之三是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取得了深远的社会效益。
如果说,战争年代可以用特殊手段去“抢”人才,那么,和平时期,这种做法显然就不合时宜了。对此,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各有绝招,从人才争夺中尝到了甜头。
美国:
一、凭借“三大法宝”吸引人才。
1。创造“世界最优”的科研条件,鼓励创造一流成果;
2。以金钱诱惑高价吸引;
3。大力宣扬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鼓吹“科学无国界”。
二、借、聘外国人才。
首先是通过借、聘直接为美国服务;然后在借聘的过程中逐步吸引,以利相诱(如给予“绿卡”等);即使留不住人,也尽量将其科研成果留住。
三、把人才争夺列为重要“国策”,长计划,短安排,使其人才管理和策略运用日趋熟练。
四、改善并创造有利于争夺外国人才的社会大环境,并不断调整人才争夺策略。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