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8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稚晖的第二怪是一生清廉。托他求情办事的人不少,没人敢送金条支票现钞,就是送书画古玩,老头儿也会当场扔出门去,叫你十分难堪。他常说:“非义之财不贪,无功之禄不受。”

  吴稚晖赞成裘可桴“生不做寿、死不开吊”的主张,生平最反对做寿、开吊。1925年,吴稚晖60岁,上海的无锡帮为他庆贺花甲寿诞。大厅上红烛高烧、寿幛高挂,桌上有寿桃、寿面和各种寿礼。上海滩的头面人物济济一堂,独不见老寿星出场。直等到不耐烦的时候,才收到一封发自杭州的信:

  诸位先生执事:奉赐帖感悚莫名。弟因先母早逝,故先外祖母不忍提及弟等出生之日,从未有所谓“诞”,糊里糊涂,醉生梦死地白活在狗身上,不知到今几何年。有人登报说替我庆花甲,我才知道已登了花甲,这叫做谣言处处有,中国特别多。哈哈!我虽相信我或者已登了花甲,却不敢在月份牌上拣一个茶会日子就算生日。我最反对庆寿做生日,所以没有庆寿有我去拜祝的,这是一个硬凭据,我虽登了花甲,够得上弄个华诞出来玩玩,却不敢非之人者又来有之己。敬璧原帖,并叩谢诸先生,本日弟已赴杭州,亦不能陪座,歉甚。

  敬恒谨启

  吴稚晖给同乡好友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纸怪话弄得人哭笑不得,十分尴尬。60华诞的素席只好变做无锡旅沪同乡会的聚餐了。

  人们还是不接受教训。到了1945年,吴稚晖80岁了,卫聚贤教授主办的《说文杂志》出了一期“吴稚晖八十大庆专集”。老头儿极不赞成,当即申明说:“我吴稚晖是偷来的人生,出生前,祖母曾托梦给外婆,说从阴间奈何池里用秤钩钩出来这个孩子,趁阎王爷打瞌睡时逃出了鬼门关,以左臂上有秤钩钩伤的伤疤为记。此子出生后,千万不能做生日,因为是阎王的逃犯。被阎王得知是要捉拿归案的。”吴稚晖臂上确有寸把长一块黑疤,这故事听来还真像有根有据似的。

  这件事,被蒋介石知道了。到农历2月28日那天,以蒋、宋夫妇的名义,给吴稚晖送去一盘大蛋糕。这当然是不能扔出门去的,恰好来了一群亲友,他亲自动手把寿糕切成小块,请大家分享。有人建议每人吃碗寿面,吴稚晖说什么也不答应。亲友故旧为他筹集的“八十大庆”基金黄金10两,吴稚晖坚决不受,后来全部赠给他家乡的一所中学做了新校舍建造经费。

  乙丑牛,还债牛

  吴稚晖的衣、食、住、行,是值得说一说的。

  先说衣。吴稚晖一生不讲究穿着,家常衣服是青竹布长衫,外出时加件玄色马褂。偶而也穿西服,可他那身西装是用箭袖袍套改制的,不伦不类,反正都知道他是个怪人,也就见怪不怪了。衣裤脱线,他自己缝补,一边还说:“吾生也贱,能做卑事。”他似乎从未穿过新鲜的衣裳。1947年,吴稚晖去参加国民大会,家里人说无论如何要做一件新棉袍,他弟弟吴菊初是裁缝,说这件事由他来办。当时他弟弟也70多岁了,已有10多年没理本业,结果缝得七扭八牵,不成个样子。吴稚晖就穿了这件怪棉袍去南京出席国民大会,还当了主席团主席。

  再说食。吴稚晖的伙食标准是“两粥一饭,小荤大素”,从不大吃大喝。宽裕时荤菜里肉多了几片,他认为是浪费,月底亲自查伙食帐,再三关照要注意节约。他平时烟酒不沾,其实能喝酒,酒量还颇大。

  可是,吴稚晖家中长年都有亲戚、朋友、族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他家里简直像是难民收容所。有莫纪彭一家,张树声一家,邹广恒一家,还有杨凯龄、吴荫阶、储福兴等,无空不塞满,多时有50余人。他来者不拒,留宿留食,开饭四五桌也是“两粥一饭、小荤大素”。晚上还把大家召集起来,由他讲授《礼运》和《泰西通史揽要》不管人家爱不爱听。有人说他有孟尝之风,他说“我是邹二痴子养佃户。”

  三说住。吴稚晖的卧室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一张旧藤椅,几把来客坐的靠背椅和骨牌凳,此外就是书报杂志和一只马桶。没有沙发,没有古玩,墙上不挂名人字画,更没有收音机、电风扇和火炉等奢侈品。食宿、看书、写字、会客以至出恭都在其间。蒋介石与宋美龄来看望他,对不起,照样在此间斗室坐骨牌凳。

  在重庆时,吴稚晖著有《斗室铭》一篇,也是滑稽文字:

  山不在高,有草则青,水不厌浊,有矾即清。斯是斗室,无庸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癞痢之经。耸臀草际白,粪臭夜来腾(他喜到野外大便)。无丝竹之悦耳,有汽车之闹声。南堆交通(部)煤,东倾扫荡(报)盆。国父云:阿斗之一,实亦大中华之大国民。

  他把这篇大作称做“癞痢经”,背得烂熟。背来背去,背得当局坐不住了,在牛角沱对岸山上为他建了一幢专用宿舍,催他迁居。吴稚晖说:“我住惯坏房子了,好比猪住在猪圈里很舒服,倘使把猪搬进洋房,说不定反而要生病的。为了保存老命,故而不迁。”直到抗战胜利回上海,他没有离开过“斗室”。

  四说行。吴稚晖一生不坐黄包车,他又买不起自备汽车,未免尴尬。不妨,此公健于行。不仅上茶馆、跑旧书店、访友叙旧、出门授课,均安步当车,还偏爱登高涉水。峨嵋、青城、三峡、桂林、庐山、黄山、雁荡、华山、五台山等胜地,都留有吴稚晖的布履足迹。他对清苦俭朴却是甘之如饴的。他常告诫子侄们说:“切记切记,私欲是陷人的火坑呀!”

  只领一份中央监委的薪水,不够开销怎么办?靠教书卖字。

  吴稚晖的篆书很有名气。在重庆时,蒋介石请他写“蒋金紫园墓碑”。全文800余字,吴稚晖已77岁了,仍能凝神贯注,用两个半天一丝不苟完成。陈布雷赞赏说:“圆浑凝重,苍劲有力而力不外露,是楷书篆化的精品。”从1941年起,吴稚晖就挂单鬻字,终日挥毫,以供“招待所”的生活费用。胜利后回到上海,还在门口开设云林书社,钮永建、但懋新、邹鲁等数十人都开出了润笔单,一时生意兴隆,被人戏称为“书画托拉斯”。

  吴稚晖始终没有脱离教书生涯,教得“疯”也教得认真。常州翰林汪洵特别称赞他的篆隶和经文,聘请他到家里去教书。有人说他是疯子,不能任教。汪说:“人疯,文章不疯。”在无锡任教时,讲商群耕战,他穿了草鞋,手持扁担,讲得有声有色。学生莫不窃笑,守旧的先生骂他是怪物,他却毫不在意。

  孙中山病逝北平,吴稚晖受孙先生之托,在北平南小街创办海外补习学校,教育国民党高干子弟。学生20余人,有蒋介石之子蒋经国,还有孙中山的两个孙子。吴稚晖规定语文课要写作文,还必须用毛笔书写,孙中山的两个孙子不肯写,说用毛笔写文章是秘书做的事。吴稚晖很生气,当即写了一首唐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叫他们抄写下来,还要求带回家去同家长一道体会刘禹锡的诗意。日后他在国民党中常会上曾感慨地说:“我吴稚晖活到七八十岁,还没有用过什么秘书。好大的口气呀!官宦缙绅之家的子弟,如不严加管教,是非常危险的!”

  到1948年,他已经83岁高龄,仍然在教课。有一天晚上他正讲课,突然晕倒了。恢复过来后,他女儿劝他再不要教书卖字了,说你偌大年纪还要这样劳苦,连做你的女儿也要给人笑话。吴稚晖说:“有什么可笑话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头磨成粉,掺在茅厕里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吴稚晖虽自奉节俭,待人却是慷慨的。生活困难者,他周济;无力升学的,他资助。德军侵占法国,青岛大学教授许国园从巴黎逃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没有回国路费,他接到急电后,即刻提取法币1。6万元汇去了。有人劝他少管些闲事,他笑笑说:“我是乙丑牛(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还债牛。前世欠的债,今世来还呀!”

  1953年,吴稚晖病逝台湾,时年88岁。

Number:5525

Title:绝妙回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68期

Provenance:环球文萃

Date:1995。3。26

Nation:

Translator:

  巴基斯坦著名主持人穆哈米在一台晚会上主持节目,鬓发斑白的影坛老将雷利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走上台来,很艰难地在台上就座。看到这样一个老人,让人很自然地为他的身体担心。所以穆哈米开口问道:

  “你还经常去看医生?”

  “是的,常去看。”

  “为什么?”

  “因为病人必须去看医生,这样医生才能活下去。”

  穆哈米接着问:

  “你常去医药店买药吗?”

  “是的,常去,这是因为药店老板也得活下去。”

  “你常吃药吗?”

  “不。我常把药扔掉,因为我也要活下去。”

  穆哈米转而问另一个问题:

  “嫂子最近好吗?”

  “啊,还是那一个,没有换。”

Number:5526

Title:闲事悟语

作者:胡虏

出处《读者》:总第168期

Provenance:辽宁经济日报

Date:1995。3。22

Nation:

Translator:

  每个人的禀赋有区别。可怕的是每个人未必明了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手指短的非要弹钢琴,平足的非要练长跑,O型腿的非要跳国标舞……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铁杵能磨成针,木头棒子能吗?

  一个光棍汉问一个新婚的男子:感觉如何?

  回答说:不能结婚,挺累。一个没负什么责任的人问负点什么责任的人:负点责任有什么意思?

  回答说:没完的应酬,没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