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字经 讲记-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著书顺序上看,《史记》是记传体的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国史,这四部书写得最好,不但文理文采好、记述的事实清楚,内容也最为精要恰当,能把这四部史书读懂了,记述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脉络与方法就掌握了,二十四史也就一脉相承的自然顺下来了。
南怀老认为,我们读历史要注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解决的两个的问题:一是统治阶级的治权,一是学术思想的权威。前者是古今中外帝王的大业,孟子称为“人爵”;后者是古今圣贤的千秋大业,孟子称为“天爵”。它虽然不能像帝王的治权那样煊赫一时,却拥有思想的威权和永久的价值,可以在无形中左右历史发展的趋势,孔子也因此被尊为“素王”。如果以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观点分判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的确是五百年一个周期。
第一个五百年是周代文化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115年至1079年,从周公的学术思想开始。因为周公整理了西周以前的中国文化,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孔子的学术思想,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因此探寻儒家学术思想的渊源,必然追溯到周公。
第二个五百年是孔孟思想阶段,大约始于公元前571年至545年,这是孔孟思想的兴起阶段。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由此经列国,至秦汉,直至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术思想才正式占主导地位,正如司马迁所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第三个五百年是自东汉末年三国之际,佛教传入以后,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的大碰撞、大交变阶段。第四个五百年是隋唐文化阶段,儒释道文化由大交变到大融合,特别是文中子融会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影响初唐的文化思想颇深,为盛唐的文化鼎盛奠定了基础。第五个五百年是宋儒的理学阶段,出现了理学五大儒,他们的学术思想替代了隋唐时期禅宗五家宗派的盛势。第六个五百年是王阳明理学的权威时期,第七个五百年是清代的经学与理学阶段,提倡朴学务实,经世济用的事功学问,鼓吹民族正气与良知,直接影响到辛亥革命和后世的建国方略。
时至今日,我们的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变,中西文化思想的大碰撞,使我们吃尽了苦头,所以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想又在复活,必将重现于世形成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以来,五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宋儒张载的名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四讲 

《三字经》的前几部分内容,在综述了教育的意义、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次第以后,进入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谈的,是如何将教育的内容完全落实下去,变化成求学者思想与行为的一部分。教育的其他环节虽然重要,但毕竟还都是外缘,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生本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所以《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求学者在读书求学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多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有肉身就会好逸恶劳,所以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生如果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追求,生命的活力就没有了。读书求学也是同样道理,不是硬逼着,很少有人主动认真地求学。俗话说:“人是懒虫,不逼不成”,古代的老师有戒尺、有板子,用意就是要强迫学生把自觉性培养起来。等到读书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阶段老师反而要劝你,不要用功太过,要注意劳逸结合了。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有所谓的“苦读”与“乐读”两种,这一部分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苦读的代表。乐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林语堂在《论读书》中也说:“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苦与乐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补充。苦能化为乐,乐也能变成苦,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好,苦读也没什么。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就能够使“苦”变为“乐”。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来的,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下面请看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几句话很重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就是《弟子规》中也谈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亦,眼口岂能不到者乎”?
三个关键的第一个是“口而诵”,现代语言就是“要读书不是看书”。古人读书有讲究五到的,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这里说的“口而诵,心而惟”,口与心就代表了这“五到”。读书一定要“口而诵”,不诵怎么能叫读书呢?我们现代人改了称呼,叫“看书”,虽然一字之差,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地找点有刺激的东西看,读的概念则完全不同。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大脑是记忆存储器,脑皮质有不同的分区:有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等不同的功能区。道家早就说脑有九宫,每一宫都有一个神仙主管,我们听了一直以为是神话。实际上道家说的,正是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中枢。阅读只是大脑的视觉中枢在工作,换句话说,只刺激脑皮质的一个视觉功能区。如果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脑皮质五个功能区同时工作,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这笔帐得会算。
第二个关键就是“心而惟”。惟是动词,有思考、思索的意思,心里面要反复思考,就是“心而惟”。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知识渊博,但是没有智慧的思想,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罔就是迷惑、茫然。相反地,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踏踏实实地学问地锻炼,自以为是,结果就会自误误人,很危险,这就是殆。
第三个关键是,“朝于斯,夕于斯”。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象《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茶里也是伊,饭里也是伊”。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象打井一样,选好一点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学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问,先不要在外面寻找答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话头,“朝于斯,夕于斯”地诚心问自己,答案就出来了。这是佛家说的自悟,道家说的“无口先生”,是开发自己智慧的传统治学方法。
曾国藩在其《家书》中谈到:“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来而用之不竭乎?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如果我们能够接受这三点教诲,并且落实到我们的生活中去,相信我们的智慧一定能够开发出来。
下面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谈“业精于勤”的道理。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给毁了。孔子是圣人,也还是活到老学到老,他曾向七岁的项橐请教问题,给后人做了好榜样。
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问题,所以被后世尊为“圣公”。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 孔子笑道: “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小儿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那么我请教您三个问题,答的出来我就让城让路,答不出来就请绕城而过”。
   孔子觉得项橐小孩很有意思,于是笑道:“一言为定”!
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答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又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