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8乱谈三国网络文集-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战前虽有准备,但并不万全。黄权意识到顺江而下作战虽然有利,但在撤退上存在困难,一旦失败,无法沿江逃遁。而刘备显然没有考虑自己会失败。 
  很难想象他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称帝,征兵,造船,训练水军。他很可能是做到了前两点,而后两点是一带而过,而这后两点恰恰是突破夷陵的关键。 
  就是在战争初期,刘备还是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开始进攻,直到二年初才出秭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战斗拖了这么久。刘备应该在战前做好掩饰和徉动工作,以便突然袭击,扩大战果。不佯动也就算了,打打停停,在对方境内徘徊近半年,实在让人不解。 
  (2)没有顺江东下,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夷道猇亭防线。之所以刘备没有迅速挺进,很可能是水军不济,这和他的战前准备恐怕有很大关系。另外,和陆逊的严密布防有关系。半年的消耗,使蜀汉战争初期的士气尽失,变成了“骄兵,疲兵”。 
  (3)在敌国境内近200公里纵深的山区连营七百里。这好象有点“十全必克”的味道,认为各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可是实际上面对六月酷暑,陆逊一把火就把它们烧了个精光。由于地处山区,难以展开兵力,被东吴各个击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刘备经验丰富,兵马众多,早做了人家的俘虏。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轻地:入敌国未深,士兵思家亦轻易退却。 圮地:水毁难行称“圮” 。 夷陵一带完全符合“轻地”和“圮 地”。面对这种地形,《九地篇》有明确说明:“是故。。。。。。轻地则无止,。。。。。。圮 地则行”。 就是说遇到轻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应该快速通过。 可惜刘备完全违背了。 2。陆逊的成功: 
  (1):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陆逊在前期阻止部将出战,不救孙桓,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弱怯阵。实际他在等待战机。当他看到刘备连营的时候,他就在等“火攻”的时机。连曹丕的军事能力都看出了刘备的失误,陆逊岂能不知?他不争一地的得失,把长达百余公里的上区丢给蜀军,使刘备大军不得展。闭门不战,让敌人认为自己惧怕,麻痹敌人,为突然出击做好准备。 
  (2):火烧连营,迂回包抄。陆逊利用六月酷暑,突然全线出击,火烧连营。沿途追击,迂回到刘备背后,将刘备的几支人马分割开。这种战术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歼灭蜀军,使蜀军前军尽没,北军溃败,刘备的中军险些被全歼。 《孙子兵法·军行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 九天之上。” 就是说:打不赢的时候守,能打赢的时候就打,兵少防守,兵多进攻,善于防守的人把自己埋藏在“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一旦进攻就是“雷霆霹雳”,令敌人防不胜防。 陆逊做到了。他在防守上布置得当,将潘璋,孙桓安排在两翼,自己的主力据守猇亭,使刘备不能进江陵。在最后的决战中,他果断的投入全部兵力,全线出击,分割包抄,终于创造了一场经典战役。 
  刘备有此几失,陆逊有此几智,高下立叛,刘备败后大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颇有英雄暮年,后生可畏,叹息自己老了的意味。 
  3。夷陵之战的影响。 
  蜀汉精锐失去大半,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刘备时代的结束,诸葛亮时代的到来。 东吴大获全胜,巩固了新得的荆州,在以后曹魏进犯,被孙吴的得胜之师大破。 曹魏是最大的获益者,两国的火拼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修好,从此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以后的孙吴把夷陵改称“西陵”,陆逊的儿子陆抗击败羊祜和步阐,在此一战成名。宜都一带或许真的是陆家人的福地。            
论吕布其人     
  有人说吕布是英雄非小人?我赶紧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价值观。也再次翻读了一些有关吕布其人的材料。唯恐冤枉历史上一位大英雄。可是翻阅了些正史或野史,发现吕布的好处只有能武,英俊两点,而其人品,性格,道德等等诸多立人之本均无可取之处,更别提英雄二字了。在历史材料中未能如愿,但是能否以现代人的价值观能对吕布当时的所作所为有所改变呢?粗粗品味了一下,发现自古以来,违背仁义理智信的所作所为实在难以立足,和时间系数似乎没太大关系…。。 
  1“三姓家奴”的由来,这个词实际意义并不准确,而为何偏偏灌在了吕布头上呢?张辽,赵云,关羽,马超,张郃,黄忠,魏延等等诸多名将都曾易主,唯独吕布留下此名想必有与那些名将有不同之处,这个不同之处没必要多说,可以参考一下历史:陈寿:“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三国志——吕布臧洪传第七评》) 范晔:“焉作庸牧,以希后福。曷云负荷?地堕身逐。术既叨贪,布亦翻覆。”(《后汉书——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评》)这些记载说明当时的吕布反复无常已众人皆知了。不算三姓家奴也称的上反覆小人了。 2“杀董立功”正史中确实记载中,没有貂禅一人,也没什么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正史中记载吕布同董卓的家婢有私,也记载了董卓曾经拔手戟掷向吕布。此时是董吕二人冲突的颠峰时刻,也是董卓被刺的直接原因。主观上来说,吕布并无大谋,诸董只是因为一己之私,而且正史中记载的是吕布同董家婢有私,吕布犯错在先,董为次之。如此行径杀主实在属小人。再看看当时的客观环境吧,当时的董卓已被众诸侯赶出京城,退守长安了,此时的董卓大势已去,别说称霸天下了,能守住一方疆土已经很不容易了,此时的董卓被刺,吕布不仅没有成为天下大功的英雄,而是走投无路杀主求荣的小人,看看众诸侯如此礼遇这位逃亡“英雄”便略知一二。这便是当时客观环境。那时的董卓之死外界已不太关心,最想杀他的只是汉朝老臣而已,也许是董废帝之举。我认为想杀董称雄的时候应在董军进城霸权之时,而非兵败溃军之时!退回长安的董卓已是没牙的老虎,死期将至了。所谓的杀董立功,主观、客观分析后,荡然无存,只不过主旺,厮为虎作伥,主败,厮杀主弃城。大胆设想吕布有意借董卓之势强取天下,但加入董势后,虽得器重,但发现董政权始终摇摇欲坠,难已如愿,常抗之。可自己杀丁原已无法回众诸侯之列,只得为其卖命。在董势力大去后杀之……。。这也只是我的猜想了…… 3“徐州之争”,吕布做过文官(丁原手下主簿)虽未立什么功,但至少应该知书达理才行。驻小沛也是暂借。这个借字可能有些人会忽略,但吕布应该不会。因为借小沛后夺徐州争议之处就在吕布为何打小沛上,照有些说法是应为张飞无德,欺压作恶,而吕布则是救万民于水火。助董卓火烧京城的吕布顿时思想觉悟在这一刻有了质地的飞跃?我想这句话行不通,市民生死并非吕布关注对象,董卓时期的种种表现足以说明,切不可断章取义,以赶走张飞就称他是救世主了。保守点来分析占徐州的原因是因为曹豹之死,此人和吕布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成为占徐州的直接导火索。这是大家都会觉得岳父被杀,理应报仇,无可厚非。而大家忘了吕布在亲情面前的作为了,他杀丁原和屠董卓并非是无个人利益可取而为之的。这次的徐州也是只为报仇而起兵的么?不是,吕布向来无视亲情,至少是轻视亲情。而此时为老丈人动武,正是和前两次一样,利益当前!此时机是让吕布看见还是陈宫等人就不得而知了。这客观的利益便是,一方太守,如此时不占徐州恐借人一辈子地了。不知道各位看官还记得这个借字么?此番事件之后,吕布便得徐州而刘备则暂借小沛了。而曹豹被杀之事也因真正目标的达成而不惜自灭了。于是吕布见刘备后不要找张飞报仇而是将他们客客气气得迎回小沛了。有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此借地谋主,恩将仇报之人实在难称君子。 
  4“生死之意”,死是必然结果,但意义却各不相同,三国时期。不少忠臣良将生死置之度外,为忠而亡,受之敬仰,为志而亡,受之爱戴,为义而亡,受之效仿,为情而亡,受之怜悯。任何时刻并非有人愿意去死,而求死之人想必已找到超越生死的意义,所以舍生取义。这是圣贤真正能做到的,吕布没有做到,所以他决非圣贤。尤其在圣贤倍出的三国时期,他显得尤为失败。再观常人之死,常人无大志,生死看得很重,但理义廉耻并重。杀其父者必杀之,湮人妻者必杀之,弑其兄者必杀之,断其子者必杀之。吕布仍没做到。他在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那便是求降。这一降为救万民么?为全情意么?为明志向么?纵观他一生,不难想到他死前必有此举。此举客观来说不能算吕错,一般常人皆如此,只是我们把吕布看成一方诸侯了,或者看成他的武功可以盖世了,更有甚者把他看成“英雄”了。所以都不愿看他被捉求降。但其实他始终是个小人物,武艺再高,却为子为臣,手下有贤良之才,却颠沛流离。小人物历程在演义中克化的淋漓尽致,在正史中记载的也合情合理。 最后说一下吕布的能力,引:“事实上,他只会骑马耍戟;至多能带上几百人或几千人,作一个偏裨之将,他个人的武艺相当高强,然而战术的知识有限,战略的学问毫无。至于政治,他更是门外汉了。我们再说得浅一些,他有勇无谋;而他的勇,也不过是比起匹夫之勇略微高些而已。”这便是武艺一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