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1帛书甲本道德经 注解-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可名也, 
  (名,是对万物的言说表述。“可”道后,开始有名。可名也,就是认可此名之“有”), 
  非恒名也。 
  (这被可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非恒名:世间所有言说,都不是永恒的。恒名:无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万物之始的名。最初之有是无,所以,无是万物之始。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了这个无之“有”,才产生万有。所以,有,是万物之母的名)。 
  故,恒无欲也, 
  (可见,恒道,发用后是有“无”之欲的), 
  以观其眇; 
  (因为这,我们才观到其无的一面。眇:〈說文〉一目小也。〈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正韵〉偏盲也。以: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恒有欲也, 
  (发用后的永恒之道,是有“有”之欲的), 
  以观其所徼。 
  (因为这,我们才观到了其有的一面。徼:音脚。通“侥”。贪求不止。此取通行本。原本字为上竹头下助字)。 
  两者同出异名。 
  (无和有,两者是一同产生的,名不一样。异: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原字左女右勿), 
  同胃玄之有玄, 
  (同,是指无和有一同由玄生出,玄生出有无,又生有无。同胃:是解释前文“两者同出”之“同出”二字。玄之:玄出,说文解之为出。有:〈集韻〉尤救切,有与又通。因此,后人把“玄之有玄”改写成“玄之又玄”。有玄:又玄,乃是“又玄之”,即又生出之义), 
  众眇之门。 
  (这是众眇生出的门。众者万物之有;眇者万物之无。这无和有,都是从“玄”这个“门”产生的)。   
  【笔记】 
  一,本章核心:本章核心:这个世界是如何从道产生的。探究“不得”之根源。 
  注意,这是道经开篇,也是通行本开篇。这一章,追溯到道,从道开始,受欲望种子支配,产生无,产生有,产生万物。明确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源头是道,道是众眇之门。显见,只有“不得”,才能从“有”回归到“无”,才能从无回归到道。依旧是在讲不得之德。   
  1道,乃心。 
  老子所谓的浑心,也就是大心,无念无相,无贪无欲,不可思议。这是世界之本初,大道尚未起用,独立而不改,如如不动。这就是永恒者。 
  2这种清净,潜藏着种子。 
  这种永恒境界,相不是真灭,而是摄受不到了;一切相种子还在。一旦因缘具足,万物还会产生。 
  3可道。 
  大道本体无知无欲,可一旦因缘具足,生灭种子发挥作用,动念起心,便是欲,欲有,欲无。这时的道,只能叫做有欲无欲之道;这时的恒只能是有欲无欲之恒;这时的心,就是有染之心,真心变作妄想心。这样,大道便被欲望红尘所蒙蔽了,便非恒道了。众生便是如此沉迷在红尘世间而不醒悟的。 
  人问:无知无欲才是道,永恒之道为何会有贪欲? 
  答曰:修行达到无知无欲时,达到永恒,归于静,无知无欲,但知欲种子不灭。一旦因缘具足,贪欲又会产生。 
  又问:如此说来,佛与众生又有何区别? 
  答曰:众生迷欲不觉,佛则欲而不昧。一迷一觉,如此而已。 
  4可名。 
  道及道用是实,一切言说则是名,名依附于道。觉知有个道,因为道体本无,所以名之为“无”,这便是“可名”,把名当真,执著其名。老子又打世人一棒,这样的名,不是永恒之名。这是对当时所谓“学说理论”的一个无情否定。 
  5万物父母——无和有。 
  无和有同出于大心,名字不同。因为逻辑上无在先,所以老子把无叫做万物之父;有在后,这最初的有乃是无,但万有却由此而生,所以老子把有叫做万物之母。 
  6无和有的父母——玄。 
  发用之道,因为道不可见,无形无相,所以,老子把发用之道叫做玄,取玄不可见之意。玄出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所以,老子把玄叫做“众眇之门”,众指一切有,眇指无。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产生的。   
  二,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基本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说:真心本明(真心即老子所说的“道”)。 
  真心自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 
  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了)。 
  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摇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世界。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 
  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说话,所以不能相比。   
  三,“可道”之辩。 
  “道可道也”,很多人把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 
  1道德经中,道和名乃是一实一名,分的十分清楚,一个是道及道用;一个是符号言说。 
  老子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他所推崇的“道”字去表述的。纵观道德经帛书全篇,从上德不德开始,直到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乃至到最后第81章,所有表述“道不可说”之含义的,都是用“无名”或“贵言”来表述的。 
  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句话对比,明显可见,老子是把道(相)和名(言说)又相提并论的。如此看来,老子不可能把这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说”的含义的。因为“说”,包含在“名”的概念外延中,文字言说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的。这句话中,哪个“道”字解释成“说”,都是混淆了老子的“道”和“名”。而老子的道和名,从来不是混淆的,所以,老子的道字,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2,更为关键的是,帛书本多出个“也”字,这个也字,把从古至今的诸多种把道理解成说的解释,都彻底推翻了。 
  这个也字,是表示肯定语气的。那么,按照人们平常把道当成说来理解的话,就成了:“道,是可说的,不是永恒的”,这和老子一再强调的“道恒无名”的本意显然是相悖的。 
  有人说,多出个也字,也可以解释成:“道,是可说的,但那可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注意,看似有理,实际无理。因为,那个转折语义是不存在的,是随意加上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老子真想如此表述的话,按他的语言习惯,也一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这点文字水平,老子还是有的。 
  退一步,老子真是表述“可说之道,不是永恒之道”的含义的话,由于前44章都用“无名”表述“道不可说”的,在第45章,老子也一定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而不可能写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再退一步,老子就是表述“可说之道,不是永恒之道”,仔细分析的话,这和第45章主题根本是不相关的,前后文义是脱节的。 
  如此看来,老子的道字,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3“可道”,真正含义是这样的: 
  可:认可,肯定,也就是执着。道,永恒不变之道。可道:认可也即执着道,这时,恒道变成非恒道,真心转成妄想心。 
  道。其体,是恒道,原本“不可得”(修行到玄同境界,自然悟得,道不可认知不可获得。简单比喻,不能设想用眼睛能看见那个“看见”,并说出是什么形象,这样要求显然是无理的。道,也是如此)。 
  道。其用,是非恒道,众生错以为 “可得”。 
  体用本一,分而为二。不可得,才是一;可得,就是二。因“可”道,才变作二,产生非恒道。 
  众生以为可得,得什么?得无(道之体,无形无相),得有(道之用也)。最初得无,所以,无是万物之父;因无得有,所以,有是万物之母,实际,此有还是无。由此,体用双分。有无产生相反相成的辩证运动,进而产生天地万物。   
  4世间众生之病: 
  是把一切“当真”,也就是“可”,也就是“肯定”。开眼便“可”,执著一切“有”,不舍不弃,迷惑其中,众生才不醒其梦。 
  可道,就是执著相; 
  可名,就是执著言说。 
  这就是众生痴迷处。说众生痴迷,是因为众生认定的“可得”本来便是错觉,实际是“不可得”的。修行达到玄同境界,就能够实证这一事实真相。 
  可也即执着世俗的道和名,是众生不得解脱的根源,所以,“否”是修行门径。这样,才有老子“不得”“无为”的主张。 
  老子否定了世间所谓的“道”,否定了世间一切“理论学说”,指明有个永恒者。这是老子的智慧,是老子超人处。   
  四,道者,心也。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可见,永恒的道发挥作用,就是“欲有”,“欲无”。有此贪欲,才产生可道。这贪“欲”是大道发挥作用之根源。   
  前文的一个可字,这里的一个欲字,可见大道之本体是心。万物由心而生,这心不是普通的世俗心,而是老子所说的“浑心”,也就是大心。万物即心,心即万物。   
  五,通行本问题: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