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伤村 作者:聂茂 厉雷-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查统计,我们得出下表3—2数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接近60%都存在轻度、中度心理问题。情感问题衍变成心理问题,这种情感危机已经比较严重。
  表3—2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分析内容人数轻度中度较严重非常严重检出率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
  总计7003 23  44。1466  9。433  0。430   0392  56。00
  那么,留守儿童情感危机产生的肌理为何?
  心理学认为:哺乳类小动物,情感的饥渴首先源于“皮肤的饥渴”。触摸得到的才是真实的。
  在西片里经常会听到一个词“touch”,“can you touch me?”或者“touch me 
  please!”。翻译过来就是“触摸”,“你可以触摸我吗?”和“请触摸我!”这本是男女相悦,水乳交融的“纯自然状态”的一句话,而正因为它源于“性”,才表现为“最基本的需要”。弗罗伊德认为“性”是人最根本的本性,一切的情感都由“性”催生,都在“性”里得到充分的表现,包括所有的“水面下的冰山”那种“潜意识”,那个“本我”。
  留守儿童,大体上年龄跨度在婴儿、幼儿时期和青春期的最初阶段,大部分都处于“本我”阶段,少量的中学生拥有“自我”,极少的留守儿童具有“超我”。
  处在“本我”阶段的儿童,更像一张干净的白纸,像一块松软的海绵,他们怎样实现健康的“自我”,追求高尚的“超我”?需要一笔一划地在白纸上写字,一点一滴地在海绵里添水,是灌输,别人向他灌输;也是学习,他们自己“潜在”地学习。这样,孩子才能丰富,才能饱满。这个过程中,情感的熏陶、合适的模仿和正确的监督是关键。传统的人类社会里,这三点主要由父母承担。父母承担的过程就是对孩子“touch”的过程,表现为日常生活里对孩子近距离的接触,用靠近、关爱和呵护等手段,使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感觉得到充分张扬。
  从婴幼儿时期分析,作为一般动物的成长过程主要包括情感和模仿两个方面。婴儿生下来的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母性。先天性抚养下,如果小鸡总是跟着鸭子生活,那么小鸡会学鸭子叫,会学会鸭子行为的一切,依赖上鸭子,认为鸭子就是母亲。这个过程是“依恋性”情感依赖和本性模仿,也就是“依恋”的过程。用到人类身上,同样合适。孩子在幼年的时候跟谁生活,就会依赖上谁,沾有谁的习性。传统意义的“谁”这个实体是父母。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同时也给了孩子安全感、抚慰感、依恋的方向。孩子的这种情感的实体很难转移。
  由于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时间,是在近10年左右,大部分尚处在中小学阶段,表明他们大部分从出生就跟着父母生活过几年,即婴幼儿时期是跟着父母度过,所以父母仍旧主要是“依赖性情感”的实体。而父母出去后,家庭变得不完整,这个实体消失。调查显示,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家一次的时间差,一年以内占29。67%,一到两年占25。33%,两到三年占31%,三年以上占24%;回家的时间基本都是节日,春节最为集中,在家里的时间最多的不超过一个月,这不能满足孩子的“touch”型情感的渴望。同时,父母在外期间,更多是电话联系家里,频率不高经常联系的刚到两成,本身电话联系,就不是“touch”型情感类型,少的电话联系,更阻碍了情感交流。所以,留守儿童的“依恋性情感”很难得到满足。“情感危机”于是产生。可以说,这种情感危机源于人类“动物性”的本能,或者叫人生的第一次危机——“断乳危机”
  另外,“情感危机”还需要从留守儿童的青春期分析。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成为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一般来说,女孩子的青春期比男孩子早,大约从10-12岁开始,而男孩子则从12-14岁才开始。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很大,所以,通常把10岁至20岁这段时间统称为青春期。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正处于青春期。
  青春期有青春期的“阵痛”。它是个体的性机能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发育”的转化时期。这个时期,个性性发育成熟,已经可以生育。它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叠。
  从少年过渡到青年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称这一时期为“第二次危机”,孩子不仅仅是面临性发育的躁动,还要面对思想、人格、世界观的初步构建,此时,需要有人监督和解惑,传统意义上这是父母的职责。而父母却离开了,形成又一次“危机”。如果说人生的第一次危机——“断乳危机”是在温暖的襁褓中度过的,幼儿的反抗充其量也不过是无力的挣扎、无望的哭闹。那么,人生的第二危机——从精神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却来势迅猛,锐不可当。这个时候也特别需要父母给予情感上的“断奶后慰藉”。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这种“慰藉”是不充分的。那么出现情感危机和心理问题也就很正常。
  情感问题,或者情感危机又怎样引发心理问题呢?可以说,情感缺失和心理问题就是一体同源的。
  有关研究表明,因为父母不在身边,造成家庭残缺,儿童的心理(情绪)反应如下:
  2岁半—3岁3个月儿童表现出的是倒退行为;3岁8个月…4岁8个月的儿童表现出易怒、攻击性行为、自我责备和迷惑;5—6岁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攻击性行为,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现象;7—8岁儿童表现出悲哀、害怕以及希望和解的幻想;9—10岁的儿童表现出失落感、拒绝、无助、孤独及愤怒与忠诚的矛盾;11岁以上的儿童表现出悲伤、羞耻,对未来和婚姻感到焦虑、烦恼、退缩。(2岁以下的孩子,没有情绪,靠潜意识)
  由儿童以上的情绪反应,可以知道,要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培养儿童积极、良好的情绪、情商,积极的情绪如快乐、高兴、满足等需要通过“情绪的学习”而得到发展,“情绪的学习”需要一个温暖、安全、信任、互爱的家,使儿童积极的情绪能够经常地得以表现;通过长期的强化,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父母的责任是为儿童创设这个家的环境,充分发展儿童对情绪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帮助幼儿学会对情感进行恰当的表达,帮助幼儿消除情绪障碍。父母的离开,留守儿童的情感环境恶化,儿童对情绪的理解变得模糊,出现问题有时候不知道找谁说,于是常常形成障碍,要么积聚在心里发酵,要么发泄出来,而孩子又不懂发泄的方式和途径,其实是进一步加重了心理问题。于是,以上提到的很多心理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
  而从根本上说,社会中的任何一个人(儿童)或多或少的都存在心理问题,只是程度如何,能否加以矫正和约束。留守儿童的危险在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不能很好得到及时的矫正和约束,这往往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严重一点说,情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情感的庇护和满足是一个人生存的基础,特别对于孩子,还是他们成长的基础。脆弱甚至扭曲的情感让他们很容易被不良德行入侵。
  对于情感和心理的调研,我们通过个案说明,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而言,却有着普遍性意义,这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特点。
  当父母远远地离开变成天上的月亮,月亮下无数的留守儿童在仰望,在渴望。月缺月盈,潮涨潮落。日子过去了一天又一天。他们眼里饱含着泪水,在屋檐下苦苦地守候。
  就这样,留守儿童站立着,固执地站立着,成为一棵棵孤独的树。问题接踵而至!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情感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并发性所导致,情感和心理的健康是理性健康的基础,这些问题当中受到影响最大,也是最令人担忧的无疑是道德问题导致的成长迷途。
  “请触摸我吧!”
  这不仅仅是留守儿童对于父母的祈盼,不仅仅是漂泊的农民工对于社会的祈盼,更是整个乡村对于遥远的城市发出的恳求。
第三章  星星——偏离轨迹的迷途
  火红的烟蒂
  2005年10月12日,天空阴沉。
  在娄底市新化县调查时,我们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留守儿童的成长迷途问题。最初认识它是从一个留守儿童的道德匮乏和行为失当而引起的。在曹家镇调查时,一个小学校统计表明:大约有40个学生有过吸烟经历,占到全校学生比例的25%左右。这个结果让我们很吃惊。
  什么时候“吸烟有害健康”的问题又落到儿童身上了?在曹家镇我们就亲眼见过那样一个孩子,仅仅上一年级,而且是个小女孩。
  当时调查组最年轻的成员小李正坐在小女孩所在村庄的寸口一个水塘边整理东西,本来嘴里含着一支XXX烟,但是因为要写东西,所以烟烧到一半左右,他将其丢到身后。正写着东西,小李突然发觉背后好像有人!转身过去,一个7、8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好对着他的眼睛,脸上满是油腻,手脏西西的,身子半蹲着。
  小李问她想干什么,她不说话,对他张着嘴傻笑,露出焦黄的牙齿。
  几秒种过后,她迅速从地上拣起小李扔下的半支烟,抓在手中,塞进衣兜,一溜烟向前跑,急促的脚步扬起路面上厚厚的灰尘。跑到距离小李大约二十米远的地方,她坐到水塘边。
  小李很是疑惑,想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干什么?
  只见她坐在那里,急切地从口袋里掏出那半支烟,将烟蒂放进嘴里漱几下,重新拿出来,用衣服擦了擦,然后微笑着再将烟蒂塞进嘴里,用火柴小心翼翼地点着。随后,眯着眼,大口大口地猛抽。后来火烧到烟蒂,她还在抽,直到烟蒂烫到嘴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