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籍简介
商术,是着眼于小利的具体挣钱方法。商道,则是展示商业真谛的大法则。古往今来,巨商大贾们无不具有自己长期奉行的商道,他们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正是这种商道,造就了他们高于常人的大手笔,成就了他们非同寻常的事业大厦。
王永庆——宝岛经营之神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1)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2)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3)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1)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2)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3)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4)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5)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6)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7)
坚韧顽强 百折不挠(1)
坚韧顽强 百折不挠(2)
坚韧顽强 百折不挠(3)
坚韧顽强 百折不挠(4)
坚韧顽强 百折不挠(5)
身体力行 一丝不苟(1)
身体力行 一丝不苟(2)
身体力行 一丝不苟(3)
身体力行 一丝不苟(4)
精打细算 持家有道(1)
精打细算 持家有道(2)
精打细算 持家有道(3)
精打细算 持家有道(4)
孙正义——成功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财阀——软银
激情飞扬 驰骋梦想(1)
激情飞扬 驰骋梦想(2)
激情飞扬 驰骋梦想(3)
眼光独到 一举成功(1)
眼光独到 一举成功(2)
眼光独到 一举成功(3)
深思熟虑 规划人生(1)
深思熟虑 规划人生(2)
深思熟虑 规划人生(3)
生存法则 打破传统(1)
生存法则 打破传统(2)
生存法则 打破传统(3)
病中求知 自创兵法(1)
病中求知 自创兵法(2)
病中求知 自创兵法(3)
商业头脑 与生俱来(1)
商业头脑 与生俱来(2)
商业头脑 与生俱来(3)
泡沫破碎 依然自信(1)
泡沫破碎 依然自信(2)
泡沫破碎 依然自信(3)
大胆背后 缜密计算(1)
大胆背后 缜密计算(2)
大胆背后 缜密计算(3)
小组制度 恰到好处(1)
小组制度 恰到好处(2)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1)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当时,小小的嘉义共有米店26家,竞争非常激烈。王永庆不知深浅,贸然投身此行,景很不乐观。他的全部资金只有父亲为他东挪西借来的200元钱,他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小小的铺面。由于米店规模小,地处偏僻,又缺乏知名度,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那时候,稻谷加工非常粗糙,大米里有不少糠谷、沙粒。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买家卖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王永庆却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他和来米店帮工的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大米里的糠谷、沙粒统统清理干净。这一来,他店里的米质比其他米店要高一个档次。在服务方面,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王永庆却增加了这一服务项目。无论天晴下雨,无论路程远近,只要顾客叫一声,他立马送到,而且免收服务费。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就算,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2)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由于王永庆处处替顾客设想周到,大家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名气越传越大,整个嘉义都知道有一个心眼特别好的少年老板。自然,他的生意也越来越好。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客户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客户需要买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到今天台塑企业各项管理制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说起源于此。”
20世纪50年代,台湾经济亟须发展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台湾当局把发展塑胶工业寄希望于化学工业基础雄厚的“永丰”老板何义身上。精明干练的何义起初也答应了,但到国外考察后,看到国际市场塑胶业技术先进、竞争激烈,自己难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名不见经传”的王永庆却像吃了豹子胆似的,竟决定投资塑胶业,因而引来了一片非议:“不懂行情”、“不识时务”、“何义都不做的事业,一定难做!”
但是王永庆自有他的心计:台湾是国际烧碱生产基地之一。而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弃置不用,实在是太可惜了。尽管他不熟谙塑胶生产,但他知道氯气是其主要原料。1954年,他筹借50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何义所料:塑胶原料生产出来了,但日本同类产品物美价廉,充斥台湾市场;台塑产品严重滞销,仓库爆满,股东们也心灰意冷。王永庆陷入绝境。
王永庆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对失败的理解也是独特的。一般人认为“失败乃成功之母”,王永庆却认为“检讨才是成功之母”。世上失败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爬得起来。只有检讨反省,总结教训,找出失败的原因,奋起直追,才能置于死地而后生。经过一番“检讨”,王永庆采取两条令人吃惊的措施:
昔日米店 今日台塑(3)
针对供过于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没有的胆识,采取了近乎“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产量来压低成本,从而获得压倒一切的竞争能力。对此,股东们一致反对。于是,他毅然购下“台塑”的所有股权,独自经营,我行我素。
造成“台塑”濒临绝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下游加工厂对自己的产成品不愿降低售价,致使销售量无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对塑胶原料的需求量不旺。王永庆对他们晓之以理、百般劝说无效后,以义无反顾的决心,敢于拼命的勇气,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南亚塑胶,从而建立起塑胶原料与加工相连贯的“一体化发展体系”。
事实表明,王永庆的决策是正确的,经营策略是成功的,正如他自己在美国华盛顿企业学院的一次演讲中所说,“只有不断努力,才有立足之地。处逆境时,要不灰心丧气,培养实力,才能扭转颓势;顺境来临,不能因此自满懈怠,否则会脆弱瓦解。”
王永庆认为,主动迎接挑战,接受一定的压力,更能充分表现一个人的生命力,对个人和企业的成长,不但无害,而且有利。1973年首次世界石油危机以后,他的脑子里形成了“在美国投资设厂——掌握原料来源——适时回供台湾”的战略构想。当时,适逢世界经济不景气,业内人士多存观望态度,鲜有投资之心。王永庆独具慧眼,力排众议,毅然下决心向海外投资,乘虚而入。美国拥有丰富的原油、电力及天然瓦斯,而且投资的软环境优越。1978年,王永庆在洽购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工厂受挫后,立即决定在得克萨斯州自行建厂,年产化工原料EDC20万吨,VCM及RVC各24万吨。随后,又在美国投下巨资,先后买下分别生产RVC树脂和一些制造RVC的化学原料的10家工厂,交易总额达5000万美元。
1978年,王永庆又赢得向日本出口RVC粉的合约,成功地占领日本市场。同一时期,台湾又决定开放RVC粉的引进,这显示了“台塑”的RVC塑胶工业已经有力量与外货抗争。
处处用心 集腋成裘(1)
青少年时代艰苦的打拼,使王永庆逐渐养成了在事业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鲜明风格,从而在内在素质上奠定了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最坚实的基石。
50年代初,台湾“工业委员会”推动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的PVC(聚氯乙烯)厂,并决定将 PVC塑胶厂交由永丰财团核心人物何义创办。何义随即于1954年领导成立福懋塑胶工业公司。
然而何义去日、美、德等国考察后得出结论:计划筹建的PVC厂产量小,成本高,距离形成经济规模的目标太远,且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感到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宣布放弃。而当时的王永庆正在申请这个有美国援助的轮胎制造方案,开始他毫无经验,何义的放弃正好给王永庆一次机会。这个有78万美元的援助计划案,对经营方的要求是每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