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演说' 江圣云:世界上人扰扰攘攘奔波劳碌,无非求得名利,无非求享大名得厚利。且人情无非是得名利就欢喜,失名利就忧愁。其不知求名利必耗精神,损了身体。求利以身发财,也是这样。求于利而行多怨,得多利必遭危险。得大名的遭人嫉妒破坏也是这样。名利皆身外之物,为求名利损了身,哪个亲,哪个过,哪个多,哪个少?且说有得就有失,得失何必计较?得还是从失来的,必先失了才能得。就像一草一芥是至小了,还必得用眼看着,屈了身体,用手拾起才能得着。虽然得了,眼光气力却先失了。就像值一文钱的东西,是至贱的了,还必须用钱才能买得,虽然得了,金钱却先失了。至小至贱的,还必然先失而后得,大的贵的就更可想而知了。所以天地间的事情,没有无故就能得的,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君子坦然自乐,就能脱开得失,小人忧苦烦劳,就是患得患失。不知得不是求了来的,失不是患所能免的。惟有超出得失以外,尽到为人的天职,自然先难而后获,不求而自得,且一得永得万古不失。像孔子当日存老安少,怀救济天下万世的心,周游列国,一辈子没有得志,有说他似丧家之犬的,有说他迂阔的,有说他何德之衰的,有说他何为是栖栖的,是将名誉失了,从鲁国辞了司寇走了,到各国都没有做官,穷困一生,是将利禄失了。就因为失了名利,却得到了万世师表,生民未有的大名。得了俎豆千秋,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的厚利。回想列国时,那些得名得利的,反倒皆失了。孔子固然无心求名利,然而有实就有名,有德就有禄。看到这里,人也就求实行修大德就是了,何必汲汲追求名利,何必斤斤算计得失呢?
黄真人云:夫人之好名好货者,莫不以名能显我身,货足肥润我身,身若无名则湮没不彰矣,身若无货财,则困苦难堪矣。是以贪名者舍身而不顾,黩货者丧身而不辞。前汉贾谊曰:“贪者殉财,烈士殉名,人情类然,古今同慨。”然亦思名与身孰亲耶?以名较之,名外身内也。人只为身而求名,何以因名而丧身?岂名反亲而身反疏乎?货与身孰多耶?以身拟之,身贵货贱也。人皆求货以养身,何以亡身而因货?岂身反少而货反多乎?亦未思之甚也。夫有名而性不存,与有身而名不显,孰得孰失焉?舍身而货虚具,与失货而命常凝,孰存孰亡耶?以是思之,与其得名货而失身,不如得身而失名货之为愈。况好名位者,损精神伤生命,甚爱所以大废也。厚储蓄者,用机谋戕身心,多藏所以厚亡也。望重为国家所忌,积厚为造物所尤。古来势大而罹祸,财多而受诛者,不知凡几。皆由不知敛抑,不自退藏,贪多不止,以至结怨于民,获罪于天也。唯知足知止者,一路平常,安稳到底。无辱无殆,不危不倾,而长保其身家并及其子孙。范蠡所以无勾践之患,张良所以有随赤松之游也,诚知几之士哉!后起者将有鉴于斯文也。此借知止知足者。喻止火养丹,以名喻景,以货喻药。贪幻景者,多被魔缠。好搬运者,难免凶咎。药未归炉宜进火以运之,药即入鼎宜止火以养之。火足不知止火,非但倾丹倒鼎,致惹病殃。亦且丧命焚身,大遭危殆。又况大道虚无,并无大异人处。或贪美酒美味,艳色艳身,金玉珠玑,楼台宫殿。又或天魔,地魔,鬼魔,神魔种种,前来试道,或允为神仙,夸做真人。自谓实登凌霄宝殿。因此一念外驰,以致精神丧败,大道无成者不少。又或识神作祟三尸为殃。自以为身外有身,而金丹至宝遂戕于顷刻者不少。若此等等,总由火足不止火,丹回不养丹,所以志纷而神散,外扰而中亡。修炼之士,幻名,幻象,幻景,幻形须一笔勾销,毫不介意。如此知止知足,常养灵丹,则止于至善,永无倾颓焉。
震阳子云:那么这一章的意思,老子他老宣传人生观,人要贵生重己,名利要适可而止,知足人就常乐,这样才能避免遇到危难。而反之者,则为名利奋不顾身,去争名逐利。那么最终呢?必然遭到身败名裂的下场。所以警告人曰,对于权柄财富,知止才能不辱不殆,可长久平安呢。正心修身,家齐国治天下平矣。
既要修真学习养生之道,要把这一章熟读精研,首要的是先积德行,要知何为先天气,何为后天气。第四十三章说的明白,天下之至柔能运动一切,无物不克,能无有入于无间。此即浩然正气,即是先天元始祖炁。何为后天气?即人口鼻呼吸有形之气。若论先天气,虽无形声可拟,且关乎周身内外,浑浑沦沦,无动无静。其所云动者,特因人体后天呼吸往来升降,觉得冲动似的,其先天之气,果有动乎?一般人不明白先天气本无动静。用功修道之人到得神凝气调时,理合归炉封固温养。而盲修瞎炼之辈,一得此真气即随便摆弄,犹然引之上升下降等等,真为可惜可叹啊。如水静也,而风动跃不已,则终无澄清之景耳。修士如会得此旨,不但调息停时,务令此元气巍然不动,亦当令此元气长凝。然后氤氲祖炁不断的温养,存以化精化气化神而必然矣。夫人吃五谷之味,岂有停储不化者乎?此皆由中和之元气弱之故,而一加辛温之药以服之,则尽消化矣。观此,难道说修道之士将氤氲祖炁常常收敛于身中,其犹有不化精化气化神者乎?学者须回光返照,将我的元气凡气收入于玄玄一窍之中。一窍之中就是“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之意。久久自有无穷妙用,夫岂能不身体健康,为长生不老之仙乎哉?予云:一劫之身,万劫难逢。今而既得人声,岂非前生的庆幸?有福入我三宝圣地,更常听讲太上道经,这该有多么巨大的仙缘道果!若不早发大觉信心,良可悲也。
经云:“祖炁氤氲满太虚,元始天尊九天居。驱雷驭雨飞金纂,胡不生人备玉枢。三界有情皆得度,十方无路不同居。大哉普化明元始,日月奇光心不悟。阴阳太极一般大,日月同辉照乾坤。”修道之士常常把这元始祖炁储存于周身,这就是道炁常存,持之以恒,自然结成婴胎。“元始九天居”,常做善德之事,就是九天,我们身内有九天,和天上之九天遥遥相应。修成纯婴之体,自然飞升上到九天之上居住。“驱雷驭雨飞金纂”,“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云文雷纂,都是我本身炼化的纯阳之气,自然能驱雷驭雨。道成法就,阴阳在吾掌握之中,驱使雷霆化为甘霖细雨,若在本身阴尽纯阳,醍醐灌顶,甘露洒心。“胡不生人备玉枢”,元始祖炁顺能生人,逆则升仙道。乾坤阴阳枢纽,随心变化,皆备于我,可以济世活人。“三界有情皆得度,十方无路不同居。”三界内外,凡有道情的人皆可得道度脱,度的是有道义真情的人。大道虽然无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十方有路皆可同居,无路不通,有路皆通。一窍通百窍明,周身全体无不畅通舒适。“大哉普化明元始”,大道是普化的,能生天地万有,必须明白元始祖炁的化生。“日月奇光心不悟。阴阳太极一般大,日月同辉照乾坤。”日月奇光有大作用,一点也不假也。人能得道成真,与天地同体,日月同辉,亿万浩劫而长存。
诗云:逐名求利与身比,存亡得失孰为病?
爱欲愈深精大费,知止不殆可长生。
又云:君子坦荡常自乐,得何足喜失何忧?
利禄弃之如敝履,多积德行道易求。
第四十五章 洪德
太上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净为天下正。
'字解' 缺是欠缺。冲是虚。拙是拙钝。辩是辩论。讷是不多说话。躁是急躁。
'章解' 大有成就的,反倒像有欠缺,他的功用都没有破坏。大满盈的,反倒像是空虚,他的功用却没有穷尽。大正直的,反倒像枉屈。大能巧的,反倒像拙钝。大辩论的,反倒像不能多说话。然有诸内自能胜于外,像寒热是外边的天气,内躁的就能胜过寒。虽寒也不觉寒,内静的就能胜过热。所以清净无为,自然胜过天下的扰乱,天下就自然正了。
'演说' 江圣云:凡大有作为的,皆不着迹象,反如无所为。就像孔子集群圣的大成,是大有成就了,反说述而不作,像没有成就。德配天地,学贯古今,是极盈满的,反事事说何有于我,像极其空虚。见南子,见阳货,是其大直若屈,博学而无所成名,是其大巧若拙。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理有不能晓谕给人的,也不和人辩。然而百世以后,不用辩而自明,这无为的功用不大得很吗?人何不学呢?
黄真人云:道本虚无自然,顺天而动,率性以行,于天地同其造化,日月同其升桓。无有而无不有,无为而无不为也。当大道未成未盈之时,不无作为不迹,犹有形象可窥,觉得自满自足不胜欣然。及至大成之候,又似缺陷弥多,大成反若无成焉。大盈之余,又似冲漠无状,大盈反若未盈焉。是岂愈学而愈劣,愈优而愈拙乎?非也。盖道本人生固有之良,清空无物,静定无痕。一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我即道,道即我,有何成何盈之有?若使有成有盈,犹是与道为二,未抵神化之城。是以修道之士,愈有愈无,愈多愈少,绝不见有成与盈也。故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以故万象咸空,一真独抱。因物为缘,随时自应,诚塞乎天地,贯乎古今,放之四海而皆准也。其用岂有敝哉?岂有穷哉?当其心空似海,神静如岳,又觉毫无足用者。然及其浩气常伸,至刚至大,抑何直也?乃反觉屈郁只难堪,神妙无方,可常可变,抑何巧也?乃唯觉愚拙诹之。言近知远,词要理微,非义不言,非时不语,更何其达也?然总觉讷讷然,如不能出口者。为其如曲如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