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海浙江商会常务副秘书长陈康汉当年曾长期担任《温州晚报》分管经营的副总编辑兼广告部主任。作为事实上的创建者和第一当事人,机敏干练而习惯于低调的陈康汉对那段故事一直保持了沉默。但故事令他难忘,每一个细节至今都清晰得恍若眼前。为了尽可能真切地还原现场,我们以他为第一人称记录如下———
话还要从2001年5月说起。当时,我和报社一位财会人员前往上海参加一个金融方面的会议。会议间隙,这位财会人员说想去看一个本地楼盘。我吃了一惊,温州人跑这么大老远去买上海的房子干什么?她说是听温州老乡介绍的。好奇之下,我决定一起走一趟。
那是个在卢湾区陕西南路的楼盘,高层住宅,名称怪怪的,叫“新加坡美术馆”。漂亮的售楼小姐的一番介绍更是让我大吃一惊,已经购买这个楼盘的业主中,温州人竟然相当多。一个奇妙的推论突然在我脑海里蹦了出来:有钱的温州人喜欢买上海的房子———更多的温州人会来上海买房子———并不是每一个温州人都掌握充足的信息———媒体是沟通开发商和购房者最有效的红娘。
这肯定蕴藏着媒体大有可为的商机。凭着多年新闻报道和广告经营的经验,我认为具体运作模式其实很简单:楼盘开发商到媒体投放一个整版以上的广告,媒体则负责组织相应数量的温州购房者直接前往楼盘销售现场。
笑容灿烂却两眼茫然的售楼小姐找来了一位有权拿主意的负责人。听完我的设想,他半信半疑:这和我们以往投放广告有什么区别?
当然不一样,我说,区别至少有二。一是开发商单纯投放广告与被普遍认为代表公众利益的媒体出面组织的公信度及号召力不可同日而语;二是拥有社会话语权的媒体组织购房团本身就是绝好的新闻猛料,其轰动性及传播效率亦不可同日而语。
《温州晚报》一个整版的广告费是6万元,就算你冒一次险也不过只是6万元。我再补充说。这位负责人显然听懂了,心动了。
从上海一回到温州,我立即将情况向报社做了汇报,计划很快得到了认可。在具体实施上,一个楼盘肯定规模太小,赢利空间有限。我们马上行动,以同样的方式和上海多家开发商进行了接触。最后确定的方案是,首批组织购房者100人,涉及的上海楼盘包括“新加坡美术馆”、“菊园”、“怡景园”、“四季之门半岛花园”等5个,每个楼盘按刊例价投放广告一个整版,共计30万元。
还有一个敏感问题是,对参团的购房者收不收费?如果收,该收多少?两种意见各有利弊:不收或象征性地收一点,参团者无心购房纯粹借机旅游怎么办?收高了,会不会影响报名的人数?反复斟酌,定下了每人398元的中间价,比当时温州旅行社上海三日游的收费标准稍低一些。具体行程是这样安排的,8月17日(周五)晚8时坐火车出发,18日晨6时到达上海;18—19日白天考察5个楼盘,洽谈签约;19日晚9时登上返程火车,20日(周一)晨6时40分回到温州。
至于实际参加的人数,不是后来媒体普遍报道的157人,而是117人。其中,晚报刊登购房团组团广告后社会上自发报名的购房者100人,包括我在内担任领队的广告部人员4人。后来又临时增加了报社内部员工家属13人,他们的收费有所照顾,每人298元。
8月17日晚,浩浩荡荡的队伍终于上路。说实话,我一直很紧张,心里没底,忐忑不安:如果都不买房怎么办,万一成交惨淡如何向开发商交代?在火车上,我们压根就没敢睡安稳觉,抓紧宝贵的时间逐个做工作,帮他们算账,一起畅想房产升值的美好前景。你猜最后结果怎么样?一共下单1000万元!既有实际购买也有预定的,虽然数字不如此后媒体报道的所谓成交5000万元那么夸张,但应该说算是大获全胜。宣传效果也基本上如我们所预期的,新华社、《新民晚报》等许多新闻机构立即追踪报道。上海首战,媒体购房团一夜之间成了声名远扬的另类品牌。
万事开头难,开了头也就不再难。此后不到一个月,温州媒体购房团第一次抵达杭州;同年10月16日,第一支乘飞机的媒体购房团空降上海;以后,又是北京、南京、重庆、武汉、福州……自此一发不可收。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曾赞叹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温州人。如今,有房的地方就会有温州媒体购房团。
几年间,温州媒体购房团到底组织了多少次,究竟有多大规模?说法不少,数据很乱。对比甄别各方资讯,剔除明显的水分,比较可信的数据是:先后组织购房团的温州媒体主要有《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和《温州商报》三家,其中前两家规模最大也旗鼓相当,各家累计组织购房团120次左右。前期购房团往往一次在100人以上,因组织困难,管理不易,以后单次人数有所下降。最少的仅一二十人,平均约每次50人。前后实际参团总人数累计在6000—8000人次。
我们观察到,虽然温州炒房者往往结队而行,但很多购房行为仍带有明显的随机性与自发性。在几种组团方式中,真正称得上是有组织、有计划、有声势的,只有两种:媒体组团和房产中介公司组团。据官方统计,截至2004年6月,温州共有房产中介代理公司70多家,基本运营模式为受外地房地产商委托,在温州当地帮助代理销售其楼盘,并收取销售佣金。从我手头获得的一份某楼盘的项目委托销售代理合同文本看,当购房者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支付首付款后,即视作代理销售成功,房产商应支付中介代理公司该商品房总价的1。5%作
为销售佣金。
为了更直观地扩大销售,中介代理公司采取的促销手段之一,便是组织购房团前往楼盘所在的某一城市现场考察、洽谈。温州有案可查的此类购房团甚至早于2001年8月的第一支温州媒体购房团,而且此类购房团一直运行并延续至今。耐人寻味的是,虽然组织形式相似,但中介代理公司购房团一直不温不火,其影响力和传播杀伤力远远不如媒体购房团。从某种意义上说,参与人数占比并不算太高的媒体购房团已经成为这股全国性温州炒房旋风的“风暴中心”。个中缘由显而易见:又有谁能具备媒体天然的公信度及传播话语权?只有媒体最清楚如何才能有效地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并拥有足够吸引公众眼球的专业手段。
一位当事人回忆起曾经亲历的火爆场面至今仍激动不已:你简直难以想像,由于事先造势充分,我们刚下火车、飞机,早有一大帮当地城市媒体的同行焦急地等在车站、机场门口了,而且是全程随团追踪,大牌“明星”光临此地恐怕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想采访购房团领队的“头儿”掏点独家新闻,那可是得提前预约的。啧啧!
在温州媒体购房团锣鼓喧天的队列中,“太太购房团”的呱呱降生堪称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在此,媒体独有的发现力与职业智慧彰显无遗。
2004年3月7日,“三八”节前一天,下午3时。温州国际大酒店五楼会议厅里荡漾起女性特有的欢笑,空气中都飘浮着甜腻和妩媚———《温州都市报》投资俱乐部太太购房团(亦称太太投资俱乐部)正式成立。
为什么要成立太太购房团?当天会场上发放的一份《〈温州都市报〉太太购房团章程》写得明明白白:“温州的房产投资潮中,涌动着一片撑起半边天的势力,她们是十年温州楼市投资不可或缺的人群,是家庭房产投资的决策人和执行人。《温州都市报》与时俱进,全力挖掘温州房产投资的幕后人群,把你和她以及她们的智慧相加,让你和她及她们的观念相互碰撞,用心打造温州历史上首个太太投资俱乐部。……以太太投资俱乐部为平台,促进俱乐部成员间的经验交流和情感交流,提高女性购房者的风险意识和理财意识,发挥女性投资理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
太太购房团的诞生应该说属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正如我们在第二章所描述的,据统计,在大批温州购房者中女性比例大体占到了65%,而温州所辖的瑞安、乐清、平阳等地早已自发成立了不少女性购房小团体。女性天性谨慎心细,炒房优点多多,但其软肋也十分明显。太太购房团成立当天,《温州都市报》刊发了差不多半个版题为“太太购房团台前幕后扫描”的造势稿件。该文称: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个别女性缺乏房产投资理念、法律意识以及管理能力,不能正确评估市场运作、房产走势,因此走入误区盲目投资,甚至落入别人设下的圈套。文章还以大量事实为例,详细列举了女性炒房最容易出现的三大“盲点”。既然如此,团结起来,在专家的指导下,聚集到更高层次的专为女性量身打造的太太购房团大旗之下也就十分必要了。
红旗飘飘,一时应者如云。据2004年3月11日的《中华工商时报》报道:“2月26日发出成立太太购房团的信息后,在短短一周内,就有500多人报名,尤其在刚成立的几日,很多先生也纷纷打来了电话,想申请给太太加入购房团,以此作为送给太太的妇女节礼物。但是为了保证购房团的质量,只得婉言谢绝了好多人,首批仅吸收180名会员。但将不断地根据市场和会员的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等到运作充分成熟后,再接收下一批会员入会。”
成立数日后的3月12日,太太购房团的娘子军们第一次开赴前线“奋勇杀敌”。兵员共45名,目的地还是上海,坐的还是火车,时间还是一个暖洋洋的周末。漓江山水花园———金樽国际———“上海之春”房展会———汇丰大厦———华联吉买盛旺铺销售中心。谁说女人花拳绣腿?一圈转下来,圈下楼盘共30余套,令人只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