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谋将周瑜-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文等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是人啊?”周瑜笑着说:“你们的子弟和门人中,一定有许多才俊,为何不捐给我家主公啊!现在正是用人之际。”

  孙权立刻心领神会:“不错,江东的事情最好还是我们江东人自己管,你们的子侄们都是江东的血脉,应该替江东出力啊!”

  四大宗族的首领们听了,知道孙权将要重用他们的,万分欣喜。

  “愿意替孙将军效犬马之劳。”

  “这话说的不准确,江东不是我们孙家一家的,是属于所有热爱江东的人。”孙权的笼络人心之术,比孙策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们快一点把子侄们的名单列出来给我。江东要强大,他们可是中流邸柱啊。”

  这一晚,孙权开怀畅饮,喝了一杯又一杯,却还清醒,把周瑜拉到自己的府邸,留他住宿,彻夜长谈。

  “仲谋啊!攻城容易守城难。庐江郡是江东最北之地,人多地丰,地域观念很强,极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地方势力。平定庐江容易,守卫庐江就不易了,能让庐江为江东所用,就难上加难了。”

  孙权一听,酒意全无:“这……公谨大哥,你是庐江人,庐江由你治理最合适。”他马上又否定了,“不行,你去庐江了,整个江东的军务怎么办?不行,绝对不行。”他拉住周瑜的手:“公谨大哥,你是不是已经有了安定庐江之计了?”

  周瑜微笑着点了点头。

  孙权一躬到地:“请公谨大哥赐教。”

  周瑜爬在孙权的耳边,低声说:“釜底抽薪,迁移三万庐江人至吴郡安置,既可以削弱庐江郡,又增强了吴郡的中央实力。”

  孙权连连拍手,又要一躬到地,却被周瑜拦住了。

  “有公谨在,江东固若金汤。”

  周瑜长叹一声,严肃地说:“伯符刚死,形势不容乐观。远有曹操和袁术,对江东念念不忘;近有荆州刘表是宿敌,与江东势不两立;内部有许多郡县怀有二心。唯有日日以如履薄冰之心态,勤政爱民,改革政务,方能转危为安。”

  “谨听公谨大哥教诲。”

  “伯符治军有方,勇武无敌,但他不谙政务,非治国之才。随着江东的疆土迅速扩大,所辖人口不断膨胀,如果不能及时输通政务,必生祸乱。黄巾军的败亡教训就是:能征善战,占据数州之地,却不懂得治理,没有生根,一战失利,就无地休养,无法再战,兵败如山倒。曹操也打过许多败仗,却能败而不亡,东山再起,原因就是他屯田积粮,治理有方,有极稳固的根据地,胜可以攻,败可以守。”

  “江东政务,由子布打理,有何不妥吗?”

  “子布刚正不阿,谨小慎微,是一个好的执法者和管理者,却没有创造性,因循守旧,不能根据形势之变而变法。如今天下大势,乃前所未有,江东所面临之境遇,也无成功经验可循,只有发挥创新之精神,方能强于天下。”

  “听公谨大哥之言,已经有了治理之法?”

  周瑜默认了,并详细分析了江东的形势:如今形势,江东内忧外患,但只要应对得法,不愁大事不成。孙策虽死,但有一些忠心耿耿、身经百战的谋臣武将辅助孙权,人才济济,江东各方势力,有兵有粮,却无周瑜、鲁肃这样的谋臣,又无程普、黄盖这样的武将,都不足以成事。荆州刘表势大,但无锐意进取之心,荆州人偏安太久,昔日能征善战之人都已年高,且谋权夺利,结党营私,年少者多是玩绔子弟,因此也不足为江东所虑。巴蜀之地与江东远隔千山万水,刘璋和张鲁都是庸才,都不足以成大事。江东最大的威胁仍然是远在北方的曹操。曹操胸襟博大,精于韬略,麾下武将如云,谋臣林立,袁术、吕布和袁绍,相继被曹操剿灭,望眼北方,再无势均力敌的对手了,西北的马滕和韩遂等人,只是负隅顽抗,坐困兽之犹斗。曹操统一北方,挥军南下,荆州必亡。荆州一亡,江东将直接面对兵精将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如临虎口一般。

  周瑜建议用“远交近攻”之策,对外上表曹操,表示臣服,竭力修好;近抗荆州,一旦条件成熟,就大举进攻。

  这一番话,说得孙权心明眼亮,茅塞顿开。本来千头万绪、变化莫测的时局,经周瑜的分析整理,顿时脉络清晰,目标明确,轻重缓急,一目了然。

  “听公谨大哥这一席话,我心安了,只是如何治理江东,还要请公谨大哥多费心。”

  “伯符临死前说:内务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个遗言不能破。子布年老心高,恐怕不会让我插手内务吧。”

  “公谨大哥,我兄长的话也并非全有道理。子布心高,但他耿直,只要你的意见正确、有效,他不会计较的。”

  周瑜哈哈一笑:“这我知道,但我有一个两全其美之策。”他压低声音,“我刚写完一本《江东治论》,明日给你送来,由你转给子布,就说是你的心血之作。”

  “这……是剽窃……”

  “就这么定了。”孙权欲起身再拜,却被周瑜按住了,“你我既兄弟之情,又有君臣之份。你总是拜我,岂不是要折我的寿。”

  “伯符生前曾对众将说:周公谨英隽异才,与我自幼交好,有手足之情,骨肉之份。我在丹阳起兵,他率领兵马和精草,帮助我成就大事。论德酬功,我一生也报答不完。家母曾对我说:公谨与伯符同年,只比伯符小一个月,我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你也要把他当成兄长,事事请教。有母兄此言,我怎么敢怠慢您呢?”

  第二天,周瑜将墨迹未干的《江东治论》送到孙权府上。

  《江东治论》的首篇是“人鉴”,即如何选拔人才。令孙权觉得意外的是:周瑜所强调的并非如何重用顶尖的人才,而是把眼光放在一般人才上。

  周瑜引用《韩非子·说下林篇》的一则寓言:说伯乐对不喜欢的人就教他鉴别千里马,对喜欢的人就教他鉴别普通的马。其理由是:千里马难得一见,获利慢且微。而普通马天天买卖,获利很大。由此引申,旷世良材少之又少,而真正的国家栋梁,多是平凡的贤人,能有效地重用,才是强国之本。否则,即使有旷世奇才,也会像一个无足的巨人,成不了大业。

  周瑜评判人才的标准是德、能、勤、绩。

  周瑜还说,人才有三种:一种是帅才,一种是将才,一种是儒才。帅才能高瞻远瞩,精于长远战略,为国家指明前进方向,分清何为轻重,何为缓急;将才要能冲锋陷阵,以身作则,有效地执行和维护法令;儒才是指品德高尚,公而忘私,具有号召力的人。这三种人才都有用,江东才能富强。

  没有完人,但有完美的团队。周瑜这个观点,对孙权启发极大。任何人都是有缺点和短处的,君王的任务就是将不同的人才,按照取长补短的优化原则,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班底。这个人的缺点,那个人能弥补,那个人的短处,恰恰是这个人的长处。

  有的君王短处很多,但他能够通过任用适当的人来弥补自己的短处,终于成了大事。有的君王本人英雄盖世,处处事事都想亲自出马,尽管他长袖善舞,仍然难成大业。大人物做人,小人物做事,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楚汉相争的前期,项羽占尽优势。他出身贵族,勇武过人,深通兵法,巨鹿之战,全歼秦军主力。刘邦出身低贱,武功不济,又无显赫之功,但是他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不但将昔日的旧友培养成能征善战的将军,还吸引了许多来自敌营的人才,他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善于理财管物的萧何,领兵多多益善的韩信,七出奇谋的陈平,英武忠贞的樊哙,老成持重的周勃,而项羽恰恰相反,总觉得自己力能举鼎,天下无敌,轻视人才,使韩信和陈平相继离他而去,最后连亚父范增都离他而去,落个自刎乌江的下场。孙权只要会识才、选才、举才、用才和育才,必将大业得成,无敌于天下。

  周瑜还针对江东实际,创建性地提出四大基本国策。

  一, 要孙权重视种田产粮、奖赏养蚕织布、鼓励各行业的手工业者,大力发展生产,而对那些善于空谈、不重实务之人,要远之。各地要保护和优待种粮、织布和手工业者大户,各县之功绩,以钱粮税收之多寡为首论,甚至要提拔一些种粮、织布和手工业的大业主为官,让他们去领导和组织生产,即使他们不识几个字,也无所谓。

  二, 积极吸引各地流民,妥善安置。生产得当,钱粮丰足,就能吸引各地的逃难百姓,不但要留住他们的人,还要留住他们的心,让他们甘心地视江东为终老之地,情愿为保卫江东而战。

  三, 重新整合江东所辖各郡县的人口,有计划地进行迁移,目的是便于监控。原则是将偏远山林里的人,陆续迁移到广阔的平原。像麻屯和保屯一带,人心不稳,麻屯首领姜义与荆州刘表有旧情,对江东似乎怀有二心,就要想办法把麻屯保屯的居民迁移到吴郡、丹阳、会稽等地,再者,就是积极修建这两地和吴郡之间的道路。周瑜所言,后来果然成真,不久,姜义联合保屯的肖阳起兵叛乱,周瑜率兵讨伐,迅速将其剿灭,并俘虏一万余人,迁到吴郡安置,彻底地根除了两地的隐患。

  四, 垄断借贷,削弱豪强,加强中央集权。各地豪强聚敛了大量财富,最有效的途径则是借贷,以钱生以钱,肥得流油。普通农民遭遇灾年,或是家中变故,不得不向豪强们借贷,所付利息极高,年年都还不清,年年都要再借。豪强们既越来越富,又有效地控制了农民。针对此弊,周瑜建议,取消豪强们的借贷权力,农民如有难处,一律向官府借钱借粮,所付利息只有豪强们的一半,若逢灾年,可以免息。

  孙权将《江东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