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45-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象的抨击,主要集中在军队干部子弟身上。1974年6月,南京大学政治系的部队学员钟志民主动申请退学,成为“反潮流”的英雄。他父亲是参加过长征的军队高级干部,“在我自己的多次要求下,爸爸打电话给军区干部部门指名调我,把我送上了大学”。他批判道:“为了让自己的子女上大学,不经过群众的推荐、选拔,不经过党组织的正当手续,而凭着自己的职权和势力,凭着私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来解决问题。有的甚至把大学的招生名额当‘礼品’送来送去,拉拉扯扯,却把真正的工农兵的优秀代表关在大学门外。这种做法难道是为人民服务吗?”钟志民。一份退学申请报告。人民日报,19740618    
    可见,尽管毛泽东重视教育公平,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普通工人、农民的教育权利,但他想要打破和超越“文化资本”的积累,用“革命”的手段使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群体实现翻身式的突变,这一努力是不成功的。他完全否定了相对而言最为公平的统一考试制度,又未能提供更为公平、有效的做法,免试推荐制度演变为严重的权力交易,使公平竞争荡然无存,从而实际上损害了大多数人的教育权利。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教育公平:权利还是特权普及高中教育:农村学生的教育机会

    “文革”时期的教育现实比我们记忆中的更为丰富复杂,呈现一种奇怪的混合:在“读书无用论”泛滥,知识权威扫地,反智主义盛行,“白卷英雄”、造反派和“大老粗”成为时代英雄的同时,农村教育也迅速发展,进入大普及和大跃进的时期。    
    继1958年“教育大跃进”之后,“文革”期间再次全面下放教育管理权限,强调教育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多种形式发展教育,使城乡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的格局。类似的,“文革”期间也提出了普及教育的高指标。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提出争取在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农村普及小学五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要“大力提倡群众集体办学”。1974年,国务院科教组提出“继续大力普及农村小学五年教育”,“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在大中城市普及十年教育,在农村有条件的地区普及七年教育”。    
    不少地方提出“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队,高中不出社”的口号,与1958年“大跃进”时“村村有小学,队队有中学”的目标很相似。1970年,湖北省文教局在《1971—1975年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的初步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到1975年要普遍做到区区有高中,社社有初中。”普通中学开始急剧增长,生产大队基本都办了初中,有的还办了高中班。到1976年,全省中学达17949所,为1965年875所的20。5倍,其中高中4029所,为1965年147所的27。4倍。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下卷。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55    
    因而,20世纪70年代初,当高等教育奄奄一息之时,中小学教育却得到了大发展。从统计数字看,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是1965年的6。25倍,初中生数是1965年的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到原来人数的11。3倍。见表13。表131965—1976年的中小学教育统计    
    年份 小学 普通中学学校数    
    (万所) 小学生数    
    (万人) 学校数    
    (所) 中学生数    
    (万人) 高中生数    
    (万人) 初中生数    
    (万人)1965 168。19 11620。9 18102 933。79 130。82 802。971966 100。70 10341。7 55010 1249。80 137。28 1112。521968 94。06 10036。3 67210 1392。26 140。79 1251。471970 96。11 10528。0 104954 2641。85 349。70 2292。151976 104。43 15005。5 192152 5836。58 1483。64 4352。94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001、1021教育重心下降,面向农村的发展是实质性的。如表14所显示的,初中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65年的33。7%,提高为1976年的75。2%;高中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从1965年的9。0%,提高为1976年的62。3%。这是十分惊人的。表141962—1976年在校中学生数分城乡的比例(%)    
    年份 初中 高中城市 县镇 农村 城市 县镇 农村1962 35。2 27。7 37。1 42。6 49。6 7。81965 42。1 24。2 33。7 43。1 47。9 9。01971 19。0 8。0 73。0 22。7 16。0 61。31976 15。6 9。2 75。2 22。7 15。0 62。3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1006“文革”期间,整个教育的重心降到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重心却不切实际地上升为高中教育,普通高中成为发展最快的部分。中等职业教育被认为限制劳动人民子弟接受教育而遭到批判和取消,原有的农业中学、职业中学、半农半读技术学校等大多变为普通中学,造成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许多小学附设初中班,大批小学骨干教师被抽调到中学任教,反而削弱了小学教育。由于将农村中小学的公办教师转为民办,下放原籍并转为农业户口,不拿工资,改记工分,极大地涣散了农村教育的师资队伍,降低了教育质量。据统计,全国农村中小学教职工中民办教职工所占的比例,由1965年的52。6%上升到1978年的73。4%。何东昌主编。当代中国教育。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08将办学权直接下放到大队或生产队一级,而且经费大多自筹,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支出反而减少,这是很荒诞的。教育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1966年为6。36%,1970年最低,为4。24%。从1972年起,国家财政预算中将教育事业费支出单列,加强管理,这一比例有所回升,1976年达到6。29%,与1965年的6。24%相当。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98    
    如同“大跃进”时期,“文革”期间的中小学教育数量的发展是以降低质量为代价的。当时小学实行五年制,初中、高中各两年,取消了考试和留级,教学内容十分简单,因而实际的教育程度并不能真正达到初中、高中的水平。但是,如果不是以“升学教育”的标准,而是以实际的功用去评价,那么应当承认,这种低重心、实用型的教育毕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学生基本的学习需求,如同当时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一样。它无疑是低水平的,但切合实际,首先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事实上,许多今天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的60年代生人,正是受惠于70年代农村的基础教育。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案例,使我们深入认识基础教育的功能。我们通常说,由于“文革”时期的教育荒废,耽误了一代人。这当然是一个事实,尤其是对那些在“文革”前接受教育的上山下乡的知青一代。但对于在“文革”时期上四年制中学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许多20世纪70年代末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青年,正是“文革”教育荒废时期的中学生。今天回头看,“文革”时期低水平的基础教育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者。它启示我们认识人才与教育的功能。这至少说明两个道理:一是优秀人才是制度挡不住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教育、考试制度。二是基础教育对人才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自由、宽松、“低水平”的教育,同样可以生长出优秀人才。一些过来人将那完全没有权威的时期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从中获得了实在的生长。当然,这是一个极端;我们现行的严酷的、令学生透不过气的“应试教育”是另一个极端。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后者更利于人才的成长,真理应当是在两端之间。


《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 教育公平:权利还是特权从80年代到90年代

    改革开放以来,否定了“左”的错误路线,重新确立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价值,确立起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重新建立起以考试制度为核心、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使建立在血统、家庭出身上的教育歧视已不复存在。    
    1。分数面前的平等    
    在20世纪70年代末,对中国教育产生最重大、最深远影响的“拨乱反正”,是恢复已经中断了10年的高等学校统一考试招生制度。    
    直至1977年6月,教育部召开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提出仍然采用“文革”中实行的免试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办法,遭到当时主管教育工作的邓小平的否定。8月,教育部再次开会,形成《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采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高中应届毕业生都可以报考,年龄限制放宽到30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的人数占招生总数的20%~30%。1977年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于11月、12月在各地举行,全国共有570万人报考,录取21。7万人。1978年,高校招生40。02万人。1979年,招收学生27万名,其中应届高中毕业生占60%以上。研究生教育也开始恢复。1978年,全国210所高等学校、162所研究机构共招收研究生10708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499、519、548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恢复了知识和教育的尊严。在经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