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第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宋史载,秦少游死迅被苏东坡得知后,不禁哀叹:“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 
  不管怎样留恋亲友之情,那海船还是照行不误,风帆鼓起的难说全是诗意,波涛涌动的未必尽是深情,花儿并不都是美丽――浪花有时展现的是心碎;蔚蓝绝非代表适静――海空一色也使心意朦胧。 
  琼州到了,七月二日,苏东坡父子到达目的地昌化。 
  就宋代的中原人看来,海南岛根本不适于人居住,只适应用来流放那些该杀又不好杀的罪犯。 

  尤其夏天,气候潮湿闷热;冬天也好不到哪儿去,雾气终日不散;春天肯定食物短缺,居民常需以野菜度日;逢秋则淫雨连绵,东西无不发霉。 
  就苏东坡认为,既然东西发霉,人体岂能例外?身体当然也有发霉的可能,他这样写道: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褥,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一呼之温,一吸之凉,相续无有间断,虽长生可也。九月二十七日。” 
  可以看出,苏东坡虽然认为人体也可能腐坏发霉,但贵在习惯,长生之道,在于一呼一吸、温凉之间,世上没有什么环境是人所不能忍受的。 
  但实际上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气候环境人类还能逐步适应,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环境就不是一般人的学会适应的了,不然苏东坡在京师时那么倾心于外调干吗? 

  小人学做君子不易,真君子学当小人也难,让宁可被割断喉咙也要骂领导的傻瓜写支颂歌试试?除非喂她颗枪子儿,别无它法。 
  就当时海南岛的人与人的关系来说,就不容乐观,岛上除了驻军与罪犯,还有的就剩下两种人:大陆移民与当地土族。 
  所谓当地土族主要是指山地黎族,他们那时还属未开化,懒于耕种,以打猎为生,据苏东坡自己的《书杜子美诗后记》说:男人主内当保姆,女人主外打猎砍柴,都没机会读书写字,但也因此规矩老实,常受狡诈的汉人移民的愚弄欺骗。 
  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都被汉人控制,所有的金属用具如斧、刀,生活所需如粮食、布匹、盐等都自内地输入,甚至大米也自内地输入,因为当地人用不着这些奢侈物品,当地人只吃芋头喝白水当做饭食, 
  冬天大陆的运米船不到时,苏东坡也必须以此维持生计。 

  驻岛的部队是干吗的?那时这里还没有外敌入侵的威胁,驻军需要对付的是岛上的居民,严格说来是黎族山民。 
  经过了无数次汉族同胞用实际行动的教导,汉人眼中愚昧的黎人也学得狡诈起来,黎民也学会了与汉人吵架争利,偶会也学会了进袭市镇中欺辱了他们的商人。被商人欺骗后得不到公道审判,他们也明白了: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暴力自行执法。 
  这就需要军队给予坚决镇压了,不过打起仗来,那些愚昧的山民却变得无比聪明起来,像是天生就精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秘诀,官军来到,就退进大山,进山追捕?官军经过吃了几次小亏,也变得乖了,就驻扎在平原做警察工作吧, 
  这样就自动形成了大家都能容忍的平衡,彼此相安、相战,事不断却能共生共存。苏东坡对这种情况很快洞察了,他不赞成政府的镇压政策,儿子苏过后来还写了一篇长文,议论此种情形,并表示:这些土著其实都是些规矩百姓,是由于官府不替他们主持公道,他们才被迫而自行执法。解决的办法唯有公平相待,公正管理。 
  这就给苏东坡在海岛上的生活带来了更大的变数,环境恶劣就不仅于生活资料的困乏、政治信息的闭塞、文化娱乐的枯燥了,还有关乎人身安全的治安问题。 

  苏东坡的一段文字颇能说明岛上的现状:“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 
  真正的“四大皆空”!只要是常人所需要的,一概没有!人们都爱用“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来形容荒蛮之地,而这里似乎是个连病菌都难以生存的地方。 
  不是“人说海外有仙山”吗?“仙山”自然只适应神仙们生活,哥们儿就在这“海外仙山”安心修炼,最好“成仙”! 

   
    
   
 上一节  目录  下一节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91节     
      
    由牛扑web8562125。w150。host…diy搜集整理    
  
  
  《苏东坡这哥们儿――子金山侃史系列》    第91节 
作者: 子金山 
         
  朝中的权臣们高明!把你苏东坡困在这么个“八面来风”而都不着边际的孤岛上,有什么文采你就尽情地发挥去吧,不信那些惹人讨厌的诗词文章能漂洋过海飞到中原来。 
  实际上这才是章惇一伙真正的目的。 

  惠州再远,与中原总是陆路相通的,苏东坡于岭南所写的文字还是能传抄到中原乃至京都,只不过没有黄州那会那么及时罢了;而苏东坡偏偏是个不大安分的异己分子,连做戏装“文盲”都不懂得,这就必须加大对其“专政”的力度! 
  ――哥们儿谁也别怨,只怨你自己笔杆过硬太有才,政治上与上头不保持一致,一切咎由自取! 
  现在一切问题都没有了,不谐音符在大海中的一个孤岛上回荡,能有什么大不了的?都说环境能改造人,哥们儿就在这最适应改造人类肉体的环境中慢慢改造吧。 
  就苏东坡现在的感觉,自己的生命无异于一个小小的蚂蚁,并且这只蚂蚁被围困在一个没有出路的半坑的水坑中,蚂蚁仅靠漂浮在水面的一片枯叶上暂时延命求生,未来如何对这只蚂蚁毫无意义, 
  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十二月十二日,苏东坡在日记中透露出自己对现实的无奈: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日:‘何时得出此岛也了’己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洲在大赢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日:“不意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既然苏东坡有了人生如蚁的感觉,还能继续潇洒快乐吗? 

  能!苏东坡迅速的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他那似乎是天生具有的豁达、不屈于强势的精神,苏东坡不会丢弃人生的快乐。苏东坡这样写信给朋友: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优煎。” 
  这就是苏东坡现在的人生哲学――顺其自然而达观! 
  (请看下篇:九十七、孤岛诗人不独孤) 

日期:2009…12…08 07:56:52 

  九十七、孤岛诗人不独孤 
  就物资生活而言,章惇他们的目的的确达到了,苏东坡还就是差点成为饿殍一具,不,应该是两具,还有幼子苏过呢。 
  秋季来临,海风加剧,有时还有无法预料的台风什么的,广州、福建来海岛的船只大都停航。食粮不继,有钱也无处买,这确实能让以嘴馋著称的苏东坡感觉到痛苦。 
  秋尽冬来,苏东坡给海峡对岸的朋友写信说:自己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 
  在没有一点食物接济的情况下,苏氏父子二人只能采用煮青菜的老办法,并且开始煮苍耳为食。 
  人假如饿急的时候最爱幻想的是什么?是成功研究出不需要吃饭能活着的伟大发明!并且连饥饿感也没有,那就最妙了。多发明点“瓜菜代”、“薯叶发酵法”之类的东西才是科学家们应尽的本份工作呀。 

  要是能亩产两万斤、羊羔比牛大,那就更是好的一塌糊涂了,人们到时只有发愁粮食吃不了怎么办?那就都喂猪,让粮食转化成肉类,来个全民吃肉运动!……万岁! 
  这主意好,苏东坡就最喜欢吃猪肉。 
  不过苏东坡还没糊涂到这种地步,知道想象中的猪肉解不了馋。但是想象是无罪的,幻想是每个人的权力,苏东坡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个权力的。 
  苏东坡从一个故事里受到了启发,世上啥东西食之不尽,用之不竭?喝风吸气饮清水之外还有阳光!吃阳光能不能止饿解饥呢? 
  对了,还有道教的《辟谷之法》,那玩意好,极其具有实际意义,人人学辟谷,还能出现饿死人的惨事? 

  苏东坡在杂记《辟谷之法》中特别叙述了这个阳光成为面包牛奶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是在洛阳,一位老兄坠入深坑,坑内蛇、蛙和平相处,互不干涉内政。为什么呢?原来黎明之刻,这些第三世界的动物们都将头转向太阳,一时如同“朵朵葵花向阳开”,看来的确“万物生长靠太阳”! 
  老兄发现了“新大陆”!蛇、蛙们好像是将阳光吞食下去。此时人也又饥饿又好奇呀,这位探险家也就学着动物老师们的动作,尽量将阳光吞食下去,那玩意又不限量,连成本价都没人收取,尽情多吞就是!妙!饥饿之感竟然消失!美酒加咖啡,一杯接一杯!探险家就此成为发明家,一项伟大的发明――“吃阳光健身止饿大法”就此问世。 

  后来“发明家”遇救,竟然再也不吃其它食物,每天只以不要钱的阳光为食,却从此不知道饥饿啥滋味了。 
  苏东坡加了编者按:“此法甚易知易行,然天下莫能知,知者莫能行者何?则虚一而静者世无有也。元符二年,儋耳米贵,吾方有绝食之忧,欲与过行此法,故书以授。四月十九日记。” 
  由此可见,苏东坡虽然羡慕此等大法,却也没有亲身实践,仅是想过与儿子苏过“行此法”。――人不饿急眼,脑瓜中怎会冒出这等妙点子? 
  虽然肚子饿的恨不得吞噬阳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