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 卷首为印度总叙,以后再叙述北印度、中印度、东印度、南印度和西
印度各国。第11 卷记述僧伽罗(今斯里兰卡)、波拉斯(今伊朗)等印度半岛
以外各国。第12 卷记述回程经过的漕矩吒(今阿富汗喀布尔以南155 公里,
自喀布尔至坎大哈途中要地)、■盘陀(今新疆塔什库尔干)、■沙(今新疆
喀什)等国。全书记述印度的内容最多,对于印度半岛各国(包括今印度、
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克什米尔地区)的地理情况有广泛的考察,并作了详
尽的描述。如对印度总的描述:“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
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
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西方土地硗确。”玄奘在书中还提出了天竺气候可分为三个季节,冬季(和
暖干旱),春季(炎热干燥),夏秋(凉爽多雨),这和现代科学对印度气候的
划分基本一致。书中对公元7 世纪前后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翔实的
记录,并对许多城镇、寺院、村落、交通也有非常具体的记载。近代考古
学者对印度王舍城旧址、鹿野苑古刹、阿旃陀遗址的探察发掘,多据此书
记载。此外,像著名的阿育王、毗卢释迦王、戒日王,著名学者波你尼、
马鸣、龙猛、提婆、无着、世亲,佛教史上的几次著名大辩论,大小乘部
派的变化和著名佛学中心那烂陀寺等的记述,都是印度史上非常珍贵的文
献资料。这些对今天整理模糊不清的公元7 世纪印度的历史地理起了很大
作用。此书还是公元7 世纪中亚、南亚各国历史和地理的最可靠书籍,因
此显得格外珍贵。清咸丰五年(1857),法国火良氏(Sfanislien)把它译成
法文。此后的近百年来,先后被译成英、日、德、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
各地广泛流传。
《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我国西北边区民族历史、地理的宝贵文献。
它所记述的100 多个城邦、地区和国家中,有不少在我国疆域内,如阿耆
尼(今焉耆),屈支(今库车),跋禄迦(今阿克苏),■盘陀(今新疆塔什库尔
干),乌铩(今英吉沙),■沙(今喀什),斫句迦(今叶城),瞿萨旦那(今和
田),折摩驮那(今且末)等。记载翔实,内容丰富,许多为史传所未载,大
大丰富了边疆地理的内容。书中还有许多举世无二的重要记载,如它首次
提到帕米尔。我国自汉代以来,一直把昆仑山西部的高山地区称作葱岭。
此书中第一次记载了“据大葱岭内,当赡部州中,其地最高”的“波谜罗
川”,这是我国古籍中首次对帕米尔这一名称的地理概念的认识。又如书
中记载了咀逻私城(前苏联奥利…阿塔)以南10 多里处中国人所建的“小孤
城”(前苏联江布),其地在素叶城以西800 余里。这表明早在公元7 世纪,
我国人民已经开发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中亚土地。
《大唐西域记》一书中有许多重要的古代中外关系史的资料。玄奘在
书中详细记述了交通路线、里程、地理位置,乃至地名的论证等各方面的
情况,勾画出一幅古代中西交通图,为研究中西交通史提供了可靠资料。
另一方面,书中记载了有关古代中外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如关于“夹■立
像”(即干漆造像)从中国传入西域,今天于阗地区从中原输入并开始养蚕
的最早记载,皆见于此书。瞿萨旦那国条云:“王城西南十余里有地迦婆
缚那伽兰,中有夹■立佛像。本从屈支国(今库车)而来至此。”又云瞿萨
旦那王向东国(一说指中国)求婚,致辞君女“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
自为裳服”。女遂“密求其种,以蚕桑之子置帽絮中”,嫁入瞿萨旦那国。
《大唐西域记》中还保存了许多研究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例如它叙述
了如来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的故事,年轻的戒贤大师击败南印度“外
道”辩难佛理的事迹等等。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佛教遗迹,并叙述了它们的
由来,例如伽奢布罗城■堵波为“无忧王所建”,“基虽倾陷,尚高二百
余尺”,“如来昔于此六月说法”等等。
玄奘在古代极其困难的交通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以顽强的意志,
战胜在荒凉的大沙漠中饥饿的威胁,经无数险阻到印度去留学求经,这种
艰苦卓绝和求真不苟的品质,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美谈而逐渐成为传说中
的人物了。后人取他的西行事迹为题材,有元人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
取经》,明代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等等。玄奘学识渊博,态度谦虚,从
进入印度境内的第一天起,他就受到印度各阶层的热烈欢迎。直至今天,
玄奘的大名,在印度几乎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他成了中印友好的化身。
文献
原始文献
'1'(唐)玄奘撰,章巽校点: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唐)玄奘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
研究文献
'3'慧立、彦■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923。
'4'曾了若:玄奘法师年谱,文史学研究月刊,3(1934),1,第71—
112 页。
'5'杨非:玄奘,学习生活刊行,1955。
'6'周连宽:大唐西域记史地研究丛稿,中华书局,1984。
'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
科学出版社,1984。
'8'杨正泰:中国历史地理要籍介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9' 洪偶:中西交通史名著——大唐西域记,《文史知识》1984,5,
第47—49 页。
'10' 张星■编著,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9。
李淳风
陈久金
李淳风岐州雍县(今陕西凤翔)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 年)生;
唐大历五年(公元670 年)卒。天文学、数学。
李淳风之父李播,曾为隋朝高唐尉,后弃官为道士,颇有文才,也通
天文,曾著《天文大象赋》,是一部近似于步天歌的著作。李淳风自幼俊
逸豪爽,博览群书,尤其擅长于天文历算和阴阳之学。
贞观初年,当他仅20 多岁的时候,就与傅仁均争论历法,批评唐代的
第一部历法戊寅历的疏误。他的意见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从此便被授为将
仕郎,进入太史局工作。进入太史局后不久,他就给唐太宗写了一封奏书,
批评当时仍在灵台使用的北魏遗留下来的候仪的缺点,提出要创制一台能
够准确测定七曜行度的浑仪。他的意见受到唐太宗的重视,下诏制做,贞
观七年(公元633 年)浑仪造成,时称其妙。李淳风又写了一部名为《法象
志》的书,评论历代浑仪的得失。唐太宗很满意,加封他为承务郎,并将
新制的浑仪放在皇宫的凝晖阁。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年),李淳风为太常博士,不久便转为太史丞。
这个时期,他参与编写前代史志,《晋书》和《隋书》的“天文志”、“律
历志”都是李淳风所作。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 年)迁为太史令。显庆元
年(公元656 年),他因修国史有功,而被封为昌乐县男的爵位。后又与算
学博士梁述等人共注《算经十书》等多部算学经典著作。李淳风从小就擅
长星占之学,他将前代各家星占汇编整理成册,著成了《乙巳占》一书。
龙朔年间(公元661—663 年),戊寅历法因行用年久,误差更加显著,他便
撰麟德历,并于麟德二年(公元665 年)得到行用。
李淳风在研究了《虞书》“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以后,认为浑仪
既然是测定七曜行度的,就必然是以黄道为基准。因此他认为,先秦浑仪
是黄道式的,汉以后湮没了。现在应该恢复黄道浑仪。
在制造浑仪之前,他曾经详细地研究过古代浑仪的结构以及它的发展
历史。他所著的《法象志》,就是他从事这一研究的实录。《法象志》虽
然失传,但其中的部分内容却保存在《隋书·天文志》、《乙巳占》、《旧
唐书·天文志》等书中。
李淳风依据当时所能见到的文献资料和实物,在其所作的《隋书·天
文志》中,详细地记述了前赵光初六年(公元323 年)孔挺所造铜制浑仪和
北魏永兴四年(公元412 年)由都匠解兰制造的太史候部铁仪。这两架浑仪
的结构大致相似,主要是由两重圆环组成。外面一重是由地平环、赤道环
和子午双环组合在一起,起骨架作用,同时在赤道环和地平环上刻有度数
和方位,通过它可以读出相应的天体赤经和地平方位。里面一重由架在南
北极方向上的两个平行的子午环组成,刻有度数,能沿着轴线方向自由旋
转。两环之间夹着一个供观测用的窥管,窥管可以在两环间沿赤纬方向自
由移动。转动双环和窥管,可以指向天球的任何一个方向。在赤道环和双
环上便能读出入宿度和去极度。后世一般都将外层部分称为六合环,内层
部分称为四游环。
李淳风造的浑仪分为三重,其中六合仪与四游仪与前仪大致相似,仅
在中间增加一个三辰仪,圆径八尺,有璇玑规(赤道环)、黄道规(环)、月
游规(白道环)。三规都刻有宿度,相为连接,能沿极轴自由旋转。由于黄
白交点是移动的,所以月游规和黄道规并不完全固定。因为大致经249 个
交点月,黄白交点沿黄道退行一周,所以李淳风便设计在黄道环上打249
个孔。约每过27 天,便将白道环沿黄道环向后移动一个孔,这样就能保持
黄道、白道的相对位置与天相应的状态。
三辰仪克服了东汉黄道铜仪所不能解决的困难。由于黄道与赤道结合
在一起,而赤道环上又刻有二十八宿星分度,观测时只需将三辰仪的赤道
环与当时二十八宿的实际方位对准,黄道环和白道环也就自然与天球上的
黄道和白道对准了。这样便可同时得到赤道、黄道、白道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