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成为能够读懂和能够利用的书。《尔雅注》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
考书。著名的《证类本草》一书,大量吸收了郭璞注解《尔雅》的成果。
而《证类本草》又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蓝本。从郭璞以后,图文并用
描述动植物的方法,也在本草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唐代以后,所有
大型本草著作都配有图。

郭璞对《尔雅》中所著录的动物和植物,凡是他自己暂时还没有弄清


楚的或没有听说过的,他都不强作注解,而是注明“未详”或“未闻”等
字样。这说明他作学问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和实事求是的。

郭璞为注解古籍著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其《尔雅》注后来被列入《十
三经注疏》。他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公元316 年,他因献《南郊赋》
而被任为著作佐郎,后迁尚书郎,再后为割据荆州的王敦辟为记室参军。
他最后因多次谏阻王敦谋反而遭杀害。

文献
原始文献


'1'(晋)郭璞:尔雅注,见《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

'2'(晋)郭璞:山海经注,见袁柯《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3'(晋)郭璞:方言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
1986。

'4'(晋)郭璞:尔雅音图,影宋绘图重摹刊本,1801。

'5'(庸)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二·郭璞传,中华书局,1974。

研究文献

'6'梁家勉:我国古代动、植物志的出现及其发展,见《科技史文集》
第4 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7'夏伟瑛:《尔雅》中所表现的植物分类,见《科学史集刊》第4
集,科学出版社,1962。
'8'邹树文:中国昆虫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第69—72 页。
'9'汪子春:家蚕蝇蛆病害发现小考,自然科学史研究,4(1985),2,
第186—188 页。
'10'骆鸿凯:《尔雅》论略,岳麓出版社,1985,第21—23 页。
虞喜

陈久金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孙吴太康二年(公元281
年)生;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 年)卒。天文学。

虞喜出身于官僚仕族家庭。父亲虞察,是三国时吴国的征虏将军。胞
弟虞预,在东晋成帝、康帝、穆帝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进爵平
康县侯,雅好经史,著《晋书》、《会稽典录》等。虞喜的族曾祖虞翻,
是吴国的名士,曾为《易》、《老子》、《论语》、《国语》作出训注。
族祖虞耸,是虞翻的第六子,在吴国曾任越骑校尉、河间太守等职,入晋
以后,为河间相,是一种关于宇宙的理论《穹天论》的作者,虞耸与虞察
的关系也很密切,虽各自在外做官,也常有书信往来。

虞喜从少年时起,就有很高的声望,他博学好古,受到人们的一致赞
扬。诸葛恢到会稽郡做官,强迫虞喜充任他手下的功曹。大概此事曾给他
很大的刺激,从此便立下终生不仕的决心。西晋怀帝、东晋明帝和成帝时,
曾多次征他出来充任博士、贤良、散骑常侍等官,都被一一拒绝。东晋穆
帝初年(公元345 年),因一个案件,朝议做不出结论,曾派出使者专门听
取他的意见。可见朝廷对他一直都很重视。成帝时,内使何充曾称赞虞喜


“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成帝则下诏嘉奖他“守道清贞,
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从这些评语可以看出,虞喜安于简朴
的生活,是一位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

《晋书·虞喜传》说:“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
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
数十万言,行于世。”由此记载可知,虞喜毕生所从事的学术工作,乃是
继承家学,偏重于对经典著作的研究和训注。《晋书》所载《安天论》,
乃是虞喜研究古代文献时偶有感发而已。即使从虞喜发现岁差一事来说,
也只是他在整理对比天文学文献时的偶然发现。但正是由于他在天文学上
的这两项论述,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使他以
天文学家闻名于世。

虞喜发现岁差,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令人
遗憾的是,在《晋书》、《宋书》中却没有任何反映。所以会产生这种现
象,与《晋书》、《宋书》的作者有关。后世流传的《晋书》,是唐初房
玄龄等人修撰,其中的《天文志》、《律历志》由李淳风撰写。由于李淳
风不相信有岁差,所以对虞喜的这一重大发现未予记述。因此,在《晋书·天
文志》和《虞喜传》中谈及虞喜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时,都只记载《安天论》。
《宋书》由沈约著于南齐,那正是祖冲之大明历受阻,众议附和戴法兴之
后不久的事。

由于中国古时的度量系统是赤道式的,而且采用二十八宿入宿度这种
以赤经差计量的特殊表述方式,致使岁差发现较晚。由于地球绕日自转轴
与公转轴倾斜,使地球上日照的倾角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发生季节变
化,其变化周期可用中午日影长度的变化度量。然而,中国天文学产生的
初期,却是利用季节星象判断季节的。前者为回归年,后者为恒星年。由
于每年相差不到一分,古人不知存在差异,直至约330 年虞喜将这二种结
果进行对比才发现了岁差的存在。

唐代一行在《大衍历议·日度议》中指出:“古历,日有常度,天周
为岁终,故系星度于节气。其说似是而非,故久而益差。虞喜觉之,使天
为天,岁为岁,乃立差以追其变,使五十年退一度。”这段话告诉我们,
虞喜曾指出,古历将节气与星度相等同是不正确的,寒暑变化一周不等于
太阳在恒星间运行一周。因此便分清了周天与周岁的不同概念,并且求出
了二者具体的差数为50 年退1 度。这个差数便称之为岁差,其含义是,太
阳在黄道上运动,经过一岁之后并未回到原处,尚差1/50 度(赤经差)。这
个岁差概念,与近现代所理解的赤道岁差相当。但虞喜是如何发现岁差的,
一行并未交待。

《宋史·律历志》引北宋周琮《论历》说:“虞喜云:‘尧时冬至日
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由此得
知,虞喜发现岁差,主要是通过冬至昏中星的对比得到的。依《尧典》所
载冬至昏中星为昴星,而在虞喜的时代,冬至昏中星为壁9 度。这就是说,
从帝尧至东晋这段时间内,冬至昏中星已从昴宿,经胃宿14 度、娄宿12
度、奎宿16 度,退行至壁宿9 度,合计退行51 度。虞喜估计唐尧时代相
距2700 余年,由此可求得约53 年岁差1 度,与一行所说大体相合。

虞喜的《安天论》作于成帝咸康中(公元340 年左右)。残留至今有关
《安天论》的文字如下:


“天高穷于无穷,地深测于不测。天确乎在上,有常安之形;地魄焉
在下,有居静之体。当相覆冒,方则俱方,圆则俱圆;无方圆不同之义也。
其光曜布列,各自运行,犹江海之有潮汐,万品之有行藏也。”(《晋书·天
文志》)虞喜的《安天论》认为,宇宙是没有边际的,又是很安定的;天和
地无方圆不同之理;所有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周期,以自己的轨道运行,
并不是附着在一个固定的球壳上。

因此,安天论既否定了天圆地方说,又批判了天球具有固体壳层的思
想,同时也回答了杞人忧天倾的疑虑。《晋书·虞喜传》说:虞喜“乃著
《安天论》,以难浑、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浑天说以假想的天球来
描述天体的位置和视运动,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有些浑天家把假想
的天球看成是一个物质实体,那就不准确了。虞喜所要批评的正是这个观
点。但是,虞喜的观点却受到同时代学者葛洪的批驳,葛洪说:“苟辰宿
不丽于天,天为无用,便可言无,何必复云有之而不动乎?”看来,虞喜
曾经认为天只是包围着大地的元气,天体各自按自己的轨道在元气间运
动。正是这个观点,才引起葛洪的反驳。虞喜的《安天论》比葛洪的硬壳
天球概念要高明一些。

《晋书·天文志》说:“虞喜因宣夜之说作《安天论》。”虞喜是信
仰宣夜说的,《安天论》是对宣夜说的继承与发展。《晋书》等史籍所引
《安天论》,只是述其要点而已。据《唐书·经籍志》载:《安天论》一
卷。因此,《安天论》绝不是如今所看到的这一点内容。可惜原著已经散
失。

文献
原始文献


'1'(晋)虞喜:安天论,见《晋书·天文志》,中华书局,1974。研究
文献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 卷,科学出版社,1975。
'3'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
葛洪

赵匡华蔡景峰
葛洪字稚川,别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晋太康
四年(公元283 年)生;建元元年(公元343 年)卒。炼丹术、中医
学、道教理论。

葛洪的祖父名葛系,父名葛悌,都曾在三国时期的吴国为官。从祖葛
玄,字孝先,曾受业于魏国著名方士左慈学炼丹术,所以后世称他葛仙公。
葛洪13 岁丧父,家贫而好学。16 岁时开始读儒家的《孝经》、《论语》,
并发奋精读五经,立志为文儒。自认为“才非政事,器乏始民”,于是以
“不仕为荣”,所以向“立言”方面发展,其基本思想是以儒家为主导。
但在他十八九岁时(太安元年前),曾去庐江(今安徽庐江)入马迹山,拜师
于葛玄弟子、方士郑隐(字思远),做他的助手,并接受了《正一法文》,
《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洞玄五符》等道书及《黄帝九鼎神丹
经》、《太清神丹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黄白中经》等炼丹术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