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明初赵开美影刻宋本《伤寒论》后,该书才更广泛流传。上述书籍,
内容文字不尽相同,但它对研究《伤寒论》原貌,均有一定价值。20 世纪
国内四川、长沙、桂林等地也发现过一些《伤寒论》的古抄本,其内容则
待考订。
在宋校正医书局对张仲景著作进行整理以后,研究张仲景著作的医家
逐渐增多。著名的如北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1100)、朱肱《南阳活人
书》(1107)、郭雍《伤寒补亡论》(1121);南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1156);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1145)、《伤寒明理论》(1156)、刘完素《伤寒
直格》(1186),以及明清时代的王履《溯洄集》(1368)、陶华《伤寒六书》
(1445)、方有执《伤寒论条辨》(1589)、喻昌《尚论篇》(1648)、柯琴《伤
寒来苏集》(1669)等数百家。日本在18—19 世纪时,对《伤寒论》的研究
著作也很多。如山田正珍《伤寒考》(1779)、吉益东洞《古文伤寒论》(1792)、
丹波元坚《伤寒广要》(1825)、《伤寒论述义》(1827)、浅田惟常《伤寒
辨要》(1881)等。在上述著作中,成无己博极研深,本《内经》诸书,发
明仲景奥意,为世所重。至明方有执、清喻昌著作则认为王叔和编次、林
亿等校正之书,以及成无己注解均有错误,编次重为更定。柯琴则认为《伤
寒论》虽经王叔和整理,已非原书之旧,但仍应逐句研审“何者为仲景言,
何者为叔和语”。他以六经脉证为总纲,继列方证,更新编次,亦有发挥。
日本学者丹波元坚所著《伤寒广要》最为精要,对于阴阳、脉证、寒热虚
实,以及诊察、辨证、六经病证等均有讨论,其中对于兼证变化,记载详
细,对于仲景学说很有发挥。
对《金匮要略》一书之研究,最早应推明初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
(1368),惟此书难见,现仅有抄本。清周扬俊著《金匮玉函经二注》(1687),
据赵以德书补注。另有徐彬《金匮要略论注》(1671)、尤怡《金匮心典》
(1729)、黄元御《金匮悬解》(1756),全论杂病,各有发挥。其他如沈明
宗《金匮要略编注》(1692)、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1803),于初学医
者颇有裨益。另外日本山田正珍《金匮要略集成》(1789)、丹波元简《金
匮要略辑义》(1806)、丹波元坚《金匮述义》(1842),也都是研究张仲景
杂病论述的名著。17 世纪时,朝鲜许浚编写的《东医宝鉴》,也收了张仲
景的伤寒和杂病方。
明代李濂《医史》(1513)“张仲景补传”称张仲景书“实为千古医方
之祖,自汉魏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肆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
论者推为医中之亚圣”。至清代人们更尊张仲景为“医圣”,如魏荔彤《伤
寒论本义》(1721),即称“叔和修辑医圣之书”。日本丹波元胤《医籍考》
引《医林列传》亦称:张仲景“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
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又该书载称:“《南阳府志》载:清张三翼募
建张医圣祠序,桑芸张仲景先生祠墓记,称南阳郡东南阜处,父老相传,
为先生墓,与故宅存在。洪武初,有指挥郭云扑其石碑,墓遂没。越有二
百六十余年,为崇祯戊辰(1628),有兰阳诸生冯应鳌者,感寒疾殆危。。
后病愈,千里走南阳,访之不可得,因谒三皇庙,有仲景像,即纪石庙中
而去。。。”其后日本冈田静安撰《张仲景先生祠墓记》(1823),又名《医
圣祠墓记》。可见张仲景祠墓早已成为中外医家景仰之地。近半个多世纪
以来,中国医学界对于张仲景医学的不朽业绩也非常重视。1933 年,著名
中医黄竹斋曾亲到南阳张仲景墓地考察,撰成《谒南阳医圣张仲景祠墓
记》。1936 年上海国医公会编辑的《国医文献》出版了《张仲景特辑》。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中医院校列《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必读课程。
1981 年河南南阳市成立了张仲景学说研究会。1982 年10 月,由中华全国
中医学会主持,在南阳召开了张仲景学说讨论会,有中日两国学者参加。
1985 年又成立了张仲景国医大学。
文献
原始文献
'1'(汉)张仲景:伤寒论,恽铁樵据明赵开美本影印,1923。
'2'(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抄本,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藏。
'3'(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
研究文献
'4'(晋)皇甫谧:甲乙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
'5'(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
'6'(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
'7'(唐)魏徵、令狐德■等:隋书·经籍志,商务印书馆,1955。
'8'(宋)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9'(宋)李■等辑:太平御览,中华书局影印,1960。
'10'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11'(明)李濂:医史·张仲景补传,抄本,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藏。
'1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13'(清)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上海校经山房,1915。
'14'(清)汪琥:伤寒论辩证广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1959。
'15'(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1893。
'16'柯琴:伤寒来苏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7'尤怡:伤寒贯珠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8'(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补张机传,陆氏家刻本,1910。
'19'上海国医公会:南阳医圣祠墓记,国医文献,1936,1,第16 页。
'20'(清)永■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影印,1965。
'21'(汉)张仲景:伤寒论,康平本,丹波雅忠抄于康平三年(1060),
日本汉方医学会影印, 1937。
'22'(汉)张仲景:伤寒论,康治本,沙门了纯抄于康治二年(1143),
日本民族医学研究所影印,1965。
'23'平笃胤:医宗仲景考,日本刻本,1826。
'24'丹波元坚:金匮要略述义,上海中医书局,1935。
'25'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6'冈西为人:宋以前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华佗
傅芳
华佗一名■,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生卒年不详,生活
在东汉时期(约公元2 世纪),卒于许州(今河南许昌)。中医学。
华佗年轻时曾到徐州游学,是一位通晓数种经书和知养性之术的士
人。沛相陈■曾举他作孝廉,太尉黄琬也曾征辟他做官,但华佗均拒绝了。
他淡于名利,不慕富贵,宁愿作民间医生,为人民解除疾苦。他到过彭城(今
江苏徐州)、盐渎(今江苏盐城西北)、东阳(今山东恩阳西北之东阳城)、广
陵(今江苏江都东北)、■琊(今山东临沂北)、甘陵(今山东青平南)等地行
医,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后来曹操患头风病,发作时心乱头眩,召请华
佗治疗。华佗为之施针而瘥,但不能断根,因此曹操强使华佗留侍左右。
华佗不愿受此拘束,于是托辞妻子有病而请假归乡,并一再延期不返。曹
操多次书信催促并敕郡县官吏督行,华佗仍不从,最后曹操怒而派人前去
并交代;若华佗妻果真有病,则赐以小豆40 斛,并再宽假限日;若是欺骗,
便收华佗入监。结果华佗被捕,虽有荀■为之恳求,说明华佗是一个技术
高超的医家,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危,请求宽恕,但曹操却坚持杀死华佗。
华佗临终前,拿出一卷医书交给狱吏,告知是可以活人的书,狱吏恐怕受
到牵连而不敢接受,华佗亦不勉强,即取火烧毁了。华佗死后,曹操的爱
子仓舒病危时,他才懊悔不该杀了华佗。
秦汉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农业和工业都有发展,科技也
有进步。当时以《黄帝内经》为标志的中医基础理论初步形成,指导着临
床实践,医学进步也很快。而到汉末,军阀割据,战事频繁,尤其是兵家
必争之地的徐豫一带战争不断,从而促进了外科的发展。华佗也正是在此
时期出现的著名外科医家。他的技术未见文献记载有师授,但从他通晓数
种经书,可以认为华佗较系统地继承了古代的汤药、针灸经验;另一方面
他行医于民间,能密切联系群众,将民间的医学经验集中和系统化,并在
实践中提高和改进。因而,华佗是一个在医学方面有造诣的民间医生。
华佗对医学的贡献最突出的是创用麻沸散和精于外科手术。据《后汉
书》记载,华佗遇到“疾发于内,针药不能及”的患者,“乃令先以酒服
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
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这一
手术步骤是可信的。华佗曾为一“脾半腐”病人剖腹治疗就是一例证。手
术前病人用酒送服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记载的最早用药物麻醉的配方,
成功的麻醉效果保证了华佗外科手术的施行。华佗对麻醉学的贡献已得到
国际医药界的承认。在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的拉瓦尔(Lawall)在其所著
《药学四千年》中指出,“一些阿拉伯权威提及吸入性麻醉术,这可能是
从中国人那里演变出来的。因为,据说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氏——华佗,曾
运用这一技术,把一些含有乌头、曼陀罗及其他草药的混合物应用于此目
的”。可见华佗不仅是外科学的鼻祖,也是药物麻醉的先驱者。有研究者
认为,保留在《华佗神方》中的麻沸散,是由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
菖蒲四味药组成的。此外,华佗手术后在创口敷用的神膏,有消炎生肌的
作用,对手术后加速创口愈合有良好作用。
华佗对预防医学和医疗体育亦有贡献。他指出运动促进健康和预防疾
病的积极作用。他曾教导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