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泮则赠两块匾额“仙花寺”与“西来净土”。在王泮影响下,肇庆其他
官员纷纷与利玛窦交游。但当地老百姓不欢迎,称他们为“蕃鬼”,对他
们扔石头。为了避免引起当地百姓的敌对情绪,利玛窦决定暂时不谈宗教,
把主要精力放在士大夫身上。他用高酬金聘请当地有名望的学者介绍中国
情况,讲解经书,又用西方科学技术、奇器、方物吸引中国人,博取他们
的欢心。为了扩大影响,利玛窦又做了三件事:(1)把肇庆教会图书室公
开,让人参观;(2)利用刻印世界地图宣传基督教;(3)展览各种天文
仪器。作为笼络手段,利玛窦又把他自制的天文仪器赠送给当地官员。经
过上述努力,使基督教间接地在肇庆地区传播,该地也成为利玛窦在中国
内地的第一个立足点。1588 年,新任总督刘继文下令赶走利玛窦。1589
年8 月利玛窦迁到韶州(今韶关)南华寺。韶州官员对他很友好,使韶州
成了他在中国内地的第二个立足点。1592 年2 月,利玛窦应瞿太素的邀请,
访问南雄,宣传基督教教义,接收入教者。
1595 年,兵部侍郎石某,带领利玛窦越大庾岭北上,到南昌、南京等
地。此时的利玛窦不称僧,不穿袈裟,而是自称道人,全身儒装,头戴方
巾,身穿童生服,见客时行秀才礼。
1598 年9 月,利玛窦第一次进入北京城,想争取明朝皇帝的支持。由
于走的门路不对,没有成功,几个月后,返回南京。1600 年,他再次来到
北京,通过中官马堂向明神宗朱翊钧贡献方物,有大小自鸣钟两架、天主
像、圣母像、天主经典、铁弦琴和万国图。这些方物中,神宗最喜爱的是
自鸣钟。高兴之余,自然答应了利玛窦要求住在北京传教的请求。1601 年
1 月,利玛窦在北京定居传教,直到1610 年去世。
利玛窦立志在中国长久传教,从澳门到北京,他花了18 个年头,走了
一段艰苦的历程。从实践中他摸索出一条打开中国大门的路子,归纳起来
有四个方面:(1)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基本的交往工具。经过多年
努力,利玛窦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能用中文书写文章、著作。
(2)深入了解中国的民情风俗,并尽量按中国的风俗习惯活动。最初,利
玛窦以为和尚是中国人崇拜的,所以他削发为僧,披袈裟。实际上并非如
此,和尚的装束不但不受人尊重,反而招来了麻烦。他及时吸取教训,改
成儒者,头戴方巾,身穿童生服,自称“道人”,行秀才礼。这一招符合
中国国情,受到中国人的尊重。(3)走上层路线,竭力拉拢和投靠上层统
治者直至皇帝。他摸准了中国高级官僚的脾气,一旦发现外国货质量更好,
就喜欢外来的东西有甚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每到一地,便赠送或展览陈
列当时中国没有或者比中国质量更好的西洋物品,打动那些官吏及皇帝的
心,从而在中国统治阶级内部找到保护人,站稳脚跟。(4)利用传播西方
科学技术,影响中国知识阶层。当时中国一些较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为了
富国强兵,渴望学到传教士手里的科学技术。他们认为:“苟利于国,远
近何论焉?”在交往过程中,这些知识分子成了利玛窦的好友、学生或信
徒,成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柱石。
利玛窦在传教过程中,促成了中西科学文化的交流,他本人也为中西
科学文化交流做出了5 个方面的贡献。
1.数学
最先从利玛窦学数学的是瞿汝夔(字太素,礼部尚书瞿文懿公景淳长
子),他资质聪明,幼读群书,但不求科举做官。父亲去世后,他携妻子
周游各省,沉耽于炼金术,把家产花光了。当利玛窦定居韶州时,他正寓
居南雄。听说利玛窦来韶州,他即赶去拜利玛窦为师,要求学炼丹术。后
来他才知道,利玛窦并不是别人传说的炼丹家。在利玛窦的劝导下,他转
学西方科学。这是利玛窦来华后收下的第一个学习西方科学的学生。利玛
窦先教他同文算法,后教浑盖图说,最后教欧几里得几何学。前后约两年,
孜孜不倦,日以继夜。在学习过程中,瞿汝夔或用中国古代算经上的术语,
或用自己新创的算术术语,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译成通顺流畅的汉文,交朋
友传阅。一年后,他译完《几何原本》(Element)第一册,但没有刊刻。
可见,瞿汝夔是第一个接受并翻译西方笔算方法和欧几里得几何的人。万
历三十四年(1606)利玛窦在北京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
至万历三十五年译完付印。《几何原本》是公元前4 至3 世纪古希腊著名
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著的几何教本,共13 卷,1—6 卷为平面几何,
7—10 卷为数论,11—13 卷为立体几何。利玛窦首次将它介绍到中国来。
欧几里得在书中所表现的那种严格的定义、完整的结构、前后一贯的演绎
法、不依赖于数例的纯几何证明以及作图可行性的要求等等,都是中国传
统几何学所没有或者说相对缺少的。从具体内容上说,《几何原本》也出
现了许多对中国学者来说是新鲜的课题。比如三角形的性质,两个三角形
的全等,角,平行线,与圆有关的性质,一般三角形的相似,黄金分割等
等,都是中国传统几何学未曾有的。因此,《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
就被当时中国人视为一桩大奇事,他们从未见过这样论证明显的书。这次
翻译的《几何原本》用的是利玛窦的老师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的注释本,
是利玛窦以前学习过的课本,由拉丁文译成中文。同年,两人又合作编著
了《测量法义》,全书设15 个题目,说明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
在北京与利玛窦合作并听他讲授科学课程的学生还有李之藻。当利玛
窦给他讲地球为圆形,有两极,天则有十天,太阳和星辰都大于地球时,
他非常相信,成为利玛窦的莫逆之交,万历四十一年(1613),利玛窦与
李之藻合作,翻译了《同文算指》,次年刊行。《同文算指》即利玛窦的
老师克拉维斯著的《实用算术纲要》,是利玛窦以前学习的课本。全书10
卷,分前编、通编、附别编。前编2 卷,通编8 卷。万历四十二年(1614)
李之藻又刻印了《乾坤体义》,书中收有利玛窦的著作,也收有李之藻个
人的著作。书分上下两册,共3 卷,上卷《天地浑仪说》,附有《四元论》;
中卷论日球大于地球,地球大于月球;下卷是《圜容较义》,讲述比较图
形关系几何学,包括多边形、多边形与圆、锥体与棱柱体、正多面体、浑
圆与正多面体等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是周长相等时,任何多边形的面积
都小于圆。同理,表面积相等时,球的体积最大。这些结论是公元前2 世
纪希腊数学家发现的,公元3 世纪帕波斯(Pappus)进行整理,16 世纪初
在欧洲得到进一步发展,经利玛窦、李之藻的翻译传入我国。《乾坤体义》
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编成。
2.天文学
1584 年前后,利玛窦刚进广州肇庆不久,即展览并制做各种天文仪
器,如浑天仪、天球仪、日晷和地球仪等。其目的,一方面吸引当地人参
观,一方面用作礼品分赠当地官员。这些仪器是用铜和铁制成的,对各层
天作了说明,把地球表面的原来形状表示出来。又在铜板上描出或雕刻各
种日晷。还向当地士大夫讲解基督教推算日历的方法。1595 年利玛窦到南
京后,除了继续制造上述各种天文仪器外,还制成了象限仪、纪限仪,并
给观众讲解如何使用。
1601 年利玛窦到北京后,在天主教堂陈列千里镜、地球仪、简平仪等
天文仪器,又亲自用汉文写天文学著作或与李之藻合作翻译西方天文学著
作,如《乾坤体义》、《经天该》等。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如
地球是圆形的,日球(太阳)大于地球,地球大于月球,月球本身不发光,
只是反射太阳光以及日食、月食的成因等。李之藻从利玛窦那里学习了西
方天体数学后,写了一部用天体数学解释周髀、浑天、盖天学说的著作《浑
盖通宪图说》2 卷,万历三十五年(1607)刊行。
3.地理学
在地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利玛窦带来的一幅世界地图,万历十一
年(1583),当他在肇庆仙花寺内第一次展出时,便吸引了许多观众。这
幅图和我国古代的地图完全不同,在此图上,中国不仅不画在中央,而且
除中国以外还有许多大国。利玛窦一边给观众讲解,一边指点地图,说他
出生在什么地方,由何处动身,经过了哪些国家才来到中国。听众听了都
觉得新奇,没想到世界如此广大,有这么多国家。这幅图打开了中国人的
眼界,使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整个世界的缩影。世界五大洲的知识也随这
幅图传入中国。在这幅图上标有经纬度,画了东西两半球。陆地,海洋,
南北极,赤道都画得比较清楚。文字说明在地图周围,对各地的自然环境、
物产以及社会风貌都有所介绍。肇庆知府王泮看了这幅地图后,要利玛窦
把这幅图上的外文译成中文,把中国移到图版正中,在肇庆刻印。利玛窦
有数学、测绘学方面的修养,立即按王泮的要求把舆图放大,把中国移到
图版正中,重标经纬,图名改为《山海舆地全图》,又增添了一些适合中
国人的注释。这是用中文印刷的第一张世界地图。当王泮收到《山海舆地
全图》时,叹为古今奇观,立即分送远近朋友。这幅图以后不断刻印,从
万历十二年(1584)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印或摹绘达12 次,流传
颇广。图名除了《山海舆地全图》外,还有《山海舆地图》、《舆地全图》、
《万国图志》、《坤舆万国全图》、《两仪玄览图》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