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飞读中文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第2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点入法:局部点药,或将药水点患部,或滴眼耳。

外敷法:包括涂、敷贴及掩、■、罨(三者均是将药覆盖于患部。掩,
药质较硬者,有掩护作用;■,用醋、酒、酒糟等作赋形剂;罨,剂型中


含水分较多,可作冷、热罨敷)、扫(药液稀清,用毛笔或鸡翎扫涂患部)。
缠缚法:包括缚(药物缚在患部,较松动)、束(较牢紧)、缠(灵
活地将藤类草药、软膏、膏药缠绕在指头、胫、股等部位)、扎等法。

填塞法:药物填塞于患部或耳鼻等孔穴。填、塞、栓法(将药物搓成
细条柱状或钉状,插入患部,达到排脓、生肌、化结等效能)及肛门导法
均为临床所常用。

坐法:把药物制成坐药置入肛门或阴道,或用布包做成椅垫,或煎汤

坐浴熏浴。
枕睡法:将药物铺于床上或装入布袋做成枕头,患者卧躺或枕其上。
佩挂法:将药物随身佩带,或挂于床间摇篮里。
噙法:将药物在口中噙化,多用于治疗喉、舌、口齿疾患。
撒布法:将药粉糁撒于患部创口或撒于膏药上敷贴。
外治配合手法:(1)擦法:局部涂上药物再用搓、搽、摩手法。(2)

拍法:局部涂药或酒类后用手拍打或用柳枝点火后抽打。(3)溻法:煎好
药汤,布或手蘸后;于患部拍打。(4)顿法:布包药粉,患处顿扑。(5)
刮法:用光滑的瓷器或金属硬币边缘,蘸油、酒、药水在选定部位刮之。

(6)抹法:布蘸药液或酒醋抹于患部再配合揉捏。(7)踏法:足踏在药
物上或于患部踩踏。
此外还有卧蒸法、夹握法、探喉取吐法、砭法、拔罐法等等。在论述
外治法的同时,书中强调了外治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吴尚先是中国医学史上卓有建树的医学家,他所总结和倡导的外治法
及其名著《理瀹骈文》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为后人开辟了有关内病外
治的广阔途径,并在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发展过程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他所介绍的外治法特别是多种膏贴,具有深入研究和广泛推广的价值。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
'2'(清)吴尚先撰,赵辉贤注释:理瀹骈文,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研究文献
'3'蒋麒由等:敢想敢做的薄贴专家吴尚先,浙江中医杂志,1958,8,
第378 页。
'4'李兴民:吴师机与《理瀹骈文》,浙江中医杂志,1980,3,第138
页。
'5'江静波:介绍《理瀹骈文》,新中医药,1955,3,第102 页。
'6'赵正山:吴师机的外治法简介,福建中医药,1963,2,第81 页。
'7'赵辉贤:吴师机和他的《理瀹骈文》,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0,

1,第21 页。

'8'阚服彬:清代名医吴师机年表,浙江中医杂志,1985,9,第426
页。
'9'耿鉴庭:纪念吴尚先先生诞生180 周年逝世100 周年,中华医史杂
志,16(1986),3,第129 页。
'10'傅芳:突出中医特色,发扬外冶疗法,中华医史杂志,16(1986),
3,第131 页。

王士雄

王致谱

王士雄字孟英,幼字■龙,晚字梦隐,自号半痴山人、随息居士,
堂号潜斋、归砚。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县盐官镇)人。清嘉庆十三年(1808
年)生于浙江杭州;同治七年(1868 年)卒于秀水(今浙江嘉兴)濮院镇。
医学。王士雄出身于医学世家。曾祖父王学权医术精湛,晚年时曾撰《医
学随笔》总结毕生临证经验,书未脱稿即病故。祖父王国祥,父亲王升亦
精于医,曾对《医学随笔》作辑注、增订。其父学识渊博,当时西洋医学
关于人体解剖的知识初传入我国,他勇于吸取新知识,并对西医在我国传
播持开明态度,这种学风自幼熏染王孟英。在王孟英14 岁时,父亲病故,
迫于生计,王氐起初在浙江金华一家店铺当伙计。但是,人生的挫折并没
有动摇王孟英继承祖业,行医济世的的志向,他白天工作,夜间阅读医书,
早起晚睡,醉心于岐黄之术。他的书房题名“潜斋”,潜修学问,闭门读
书。据说他因专心致志于钻研医学,心中摈弃杂务,以致不会理财,人笑
其痴,所以自号“半痴山人”。几年之后,他因抢救一名垂危患者而显露
身手,从此步入以行医为职业的生涯。起初,王孟英喜读《景岳全书》,
临证也仿此书用温法,后经其母亲训诫,始改弦更张,承继《医学随笔》
所载家传经验。王孟英的母亲深谙医理药性,他告诫儿子,对外感不可妄
投温补,即内伤证,必求其所伤何病,而先治其伤,则病去而元气自复。
这些医理王孟英深受启迪。当时正值战乱,疫病流行,王孟英留心于温病
证治,颇有心得。他博采众家之说,又从六气之变,以及当时社会环境、
人民体质以及地域特点出发,在继承寒凉学派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发挥。他
对温热病反对妄投温补,力倡凉润清解、甘寒养阴,对温病学有独到的见
解。咸丰元年(1852)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占浙江,王孟英一度从杭
州避居上海。此时,他于行医之暇,潜心著述,完成一部温病学巨著——
《温热经纬》。王孟英一生勤于著述,早在道光年间曾总结自己治疗霍乱
的经验,撰写出《霍乱论》(1838)专著,至晚年又将其重订出版,更名
为《随息居霍乱论》(1862)。王孟英将自己于1824—1857 年间治病医案,
依编年体例,汇辑成《王氏医案》3 集。又撰写一部《归砚集》(1857),
书中论述个人诊治心得及治验。晚年汇纂一部《随息居饮食谱》(1861),
此书为清代营养学名著。他还辑录、评注医书多种,如《潜斋简效方》、
《四科简效方》、《汇刊经验方》等。他总结家传医学经验,将曾祖父书
稿,又经祖父、父亲亲手增订的《医学随笔》加以整理,刊行于世,并改
名为《重庆堂随笔》。这部著作贯注着王氏四代学术经验的结晶。

王孟英生活于清代著名湿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之后,此时,中医湿
病学说已趋成熟,而且各家著述较为丰富,这些都为王氏系统总结湿病学


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王孟英集历代寒凉派和湿病学家之大成,并加以融
会贯通,《温热经纬》是他的学术代表作。此书首先辑录了《内经》中有
关伏气温热病条文,又录张仲景有关伏气温病篇、外感热病篇以及湿温、
疫病等篇,集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热病的论述;另一方
面,书中汇集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薛生白《湿热病篇》和余师愚《疫
病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等清代温病诸家论述。此书以轩岐、仲景
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为纬,征引吴鞠通、章虚谷、华岫云等人精辟的阐
释,并有王氏加按语注明他的新见解,该书实为清代湿病学说的全面汇辑。
王氏持论公允,不抱门户之见,学术上吸取各家之长,因而这部书成为我
国温病学中很有影响的专著。书中阐明了王孟英对温病学的独到见解。王
氏明辨六气,于暑气颇有发挥,认为暑为阳气,寒为阴气,而对“阳邪为
热、阴邪为暑”的说法提出异议。对于“暑多挟湿”的说法,王氏认为应
为暑多兼湿,暑与湿原是二气,暑令时湿盛,容易兼感二者,实非暑中必
定有湿。王氏湿病辨证必须分“新感”与“伏气”,对新感温病,赞同叶
氏卫气营血辨证。在治疗学上,王氏强调温为阳邪,最易耗伤阴液,他吸
取叶天士、吴鞠通的学说,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明确提出治湿病以保阴
为第一要义。处方用药力纠妄投温补之偏,倡导用凉润清解、甘寒养阴之
剂。王孟英的另一部学术著作《随息居霍乱论》是我国早期的传染病学专
著,书中对霍乱病因辨证以寒热立论而偏于热,故好用寒药,力斥“姜附
四逆”之类温燥之弊。王氏的医案、医论著作中亦不乏精辟见解,颇受医
界同仁称道。例如诊断方面,擅长舌诊,能从舌质的绛紫、蓝等颜色鉴别
邪之浅深;从舌苔的白、黄、黑等判断邪气的性质和病位。王氏在舌诊方
面承继了叶天士为首的温病学家的经验。此外王孟英在选方用药方面的特
色,是和他的家学渊源分不开的。

文献

原始文献

'1'(清)王士雄:温热经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
'2'(清)王士雄:潜斋医学丛书十四种,绍兴育新书局石印本,1918。
'3'(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研究文献

'4'吴家清:荟萃温病学说的王士雄,见《中国历代名医学术经验荟萃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李善兰

王渝生

李善兰原名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浙江海宁人。清嘉
庆十五年十二月八日(1811 年1 月2 日)生;光绪八年十月二十九日(1882
年12 月9 日)卒于北京。数学、天文学、力学、植物学。

李善兰出身于读书世家,其先祖可上溯至南宋末年京都汴梁(今河南
开封)人李伯翼。伯翼一生读书论道,不乐仕进。元初,其子李■举贤良
方正,授朝请大夫嘉兴路总管府同知,全家定居海宁县硖石镇。500 年来,
传宗接代至17 世孙,名叫李祖烈,号虚谷先生,治经学。祖烈初娶望海县
知县许季溪的孙女为妻,不幸许氏早殇;继娶妻妹填房,又病故。后续弦
崔氏,系名儒崔景远之女。崔氏生三子:心兰(善兰)、心梅、心葵,并
一女。心梅亦通晓数学。李善兰早年在家乡娶妻许氏,无子;晚年在北京
纳妾米氏,仍未得子;乃过继外甥崔敬昌为嗣。敬昌字吟梅,曾任江海关
文牍。李善兰自幼就读于私塾,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资禀颖异,勤
奋好学,于所读之诗书,过目即能成诵。

9 岁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